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受友人老章啟發,萌生了寫平橋軼事的想法。有閒打開泛黃的筆記本,先拾掇些1990年平橋笑人會復生的資料。

在1989年12月26日,平橋數千人敲鑼打鼓給鎮黨委書記王連忠送行之後,街巷裡便流傳著“清正廉潔楊祖峰(1973年前任平橋公社書記),集鎮建設王連忠”的順口溜。我所持的大量史料證明,王連忠在平橋任職的三年內集鎮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正是笑人會復生的重要條件。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1990年春節前在得月樓飯店陪客,席間飯店經理翟正瑾說平橋歷史上有“笑人會”,黨委書記田文秀隨當場叫我對此作個調查。在春節後的一次鎮領導和部分單位負責人參加的會議上,我介紹了對笑人會的調查情況,會議決定成立籌備笑人會的宣傳、秘書、聯絡、服務、後勤、安全小組。

為寫一篇介紹文章,我託石雲高、沈成斌請來六位老人於3月7日下午在平橋村村部的小樓上座談。當時同為74歲的吳之璋和曹克鳳在少年時親歷過笑人會活動,談起笑人會津津樂道。《漫話平橋笑人會》載於3月24日的《淮安報》。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有必要說明的是,我對歷史上笑人會的誕生時間並沒有作嚴謹的考證,是根據人們流傳下來的說法,查了《辭海》後推測在清代咸豐年間的1854年比較合理。那時平橋比較繁華,而且兜土庵的香火很旺,在民間有“求財得財,求子得子”的傳說。在這一年,集鎮上的商人和工匠們醞釀了“小人會”。在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的街道上攤點林立,“小人會”總鬮首帶領各班分會聚眾用長袍兜著土前往兜土庵進香。

傳說“小人會”鼎盛時有32班分會,如糧行組成天谷會、飲食店組成天膳會、理髮店組成天真會……行會期間,在大運河(那時較窄)用船架設三道浮橋,豎“萬歲牌”禁航,南來北往的船隻泊於浮橋兩側,使“小人會”人氣大增。蘇南乃至上海來平橋赴會的商人,稱平橋為“小南京”。由於每年“小人會”期間戲班、馬戲、龍舞、高蹺、書畫等各路藝人以及說書、耍猴的也趕來湊熱鬧,給“小人會”添加了濃重的文藝色彩,愛看熱鬧的人們笑點很多,“小人會”名稱也就自然地被“笑人會”取代。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據老人們回憶,1925年三月初一,數十艘官船途經平橋時強拆浮橋南下,致笑人會活動不歡而散。此後的一度時期,因怕驚動官府沒有人敢出頭操辦笑人會。直到1936年,以管簫廷(翟正年外公)為總鬮首重新打起了笑人會的大旗,但好景不長,日本侵華後平橋的四座庵廟毀於戰火,笑人會銷聲匿跡。

1990年籌備笑人會時,熱心的翟正瑾成為眾目所歸的會長,李殿龍、翟正年、石雲高、沈成斌、盧兆健、許雲生等人是骨幹人物,後來我提議吳磊任秘書長。龍舞是平橋村出的,高蹺隊長是管袁村民營長楊殿軍。在緊張熱烈的籌備工作感染之下,素無文藝細胞的筆者用一個晚上時間寫了笑人會會歌的歌詞,曲是平中的王慕春譜的,中心小學的學生幾乎人人會唱。這一年的笑人會有13班分會。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笑人會那幾天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算過分,省市電視臺均有報道,我與韓汝忠寫的一篇側記也在3月31日《淮安報》上刊登。

1991年3月,平橋被評為江蘇百家名鎮,這與笑人會創造的知名度客觀地說應有一定的關係。在《江蘇百家名鎮錄》一書介紹平橋的文章中,我和範永祥把笑人會作為重點內容寫的。

淮安民俗 | 平橋笑人會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