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鬧騰的時候你最想做什麼?

AnnaLI


如果有十分手癢的父母,推薦一本書給你們——親子雙贏的教育是每個父母都向往的!



活用這三點,讓你在“不溺愛,不打罵”中優雅育兒 !

午休剛一醒來,就看見表妹在微信裡吐槽,伴著一個大哭的表情包:為孃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我點開視頻,只見三歲半的凱寶一手拉著表妹,邊哭邊用另一隻手把媽媽整理好的玩具抓過來扔到地毯墊上,如此反覆,媽媽忍不住就動了手,小傢伙哭著繼續扔玩具,還不讓媽媽起身去別的地方。我問她,你把寶寶惹毛了嗎?不要來硬的啊!她又發來一個生氣的表情:你看,哪裡忍得住!

表妹在備孕時就讀了大量的育兒書籍,非常推崇專家關於“抓住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三歲多的凱寶正處於0——6歲的兒童敏感期,正是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表妹曾發誓說自己要開啟“不打不罵、優雅養娃”的育兒圈,但生活中還是上演了雞飛狗跳的畫面。鑑於此,當我讀到美國實力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的力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週年修訂版中關於“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的精闢論斷時,果斷地向表妹作了推薦。



作者伊麗莎白·克拉裡,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暢銷書的多產作家,開創了在美、日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是伊麗莎白·克拉裡把多種心理學策略與自己40多年的幼教經驗相結合,總結出的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適用於學步期及學齡前兒童。作者從效能訓練、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四個方面入手,對處於兒童敏感期的0-6歲的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用大量的事例來佐證,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是一本教父母走出溺愛和打罵誤區的暖心育兒寶典。其“三角凳理論”中的尊重自我需求、避免衝突的畫餅充飢、以及減少不良行為的忽視法,對類似於表妹在養育凱寶的過程中所遇問題的指導意義,簡直醍醐灌頂!

一、“三角凳理論”。

相對於幾何中的“三點決定一個面”定理,伊麗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溺愛說拜拜》一書中提出了“三角凳理論”。穩固的兒童教育層面,也需要一把三角凳來支撐。這“三條腿”分別是: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對孩子的合理期待,對自己需求的尊重。

1-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

這一點不難理解。一套從一而終的價值觀,是每個父母的剛需標配。如果父母的價值觀混亂,必然導致孩子在建立行為規則時的迷茫和困惑。比如同樣對於孩子拆裝玩具的行為,第一次你訓斥他搗亂,第二次又誇他觀察動手能力強,孩子就會搞不清楚在這件事情上,自己到底該怎麼做。

父母對自己和培養孩子時看重的東西,一定要有清晰地認識。如果你覺得生活的重心是在學習和勞動中獲取快樂,那你在行為處事和孩子教育方面,就不要再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

2-對孩子的合理期待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哪怕是針對0-6歲的兒童,一些人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自覺地拿自家娃去跟周圍的孩子比:誰誰都背完了單詞,誰誰背了很多古詩,誰誰鋼琴過了三級......熟料這一比,竟比得自己動了粗口、揚了手臂,孩子委屈、爸媽後悔,獨添了諸多煩惱。

這種父母不明白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對於獨一無二的個體,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他。

無論父母期望什麼看重什麼,都必須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給孩子成長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根據孩子特質因材施教,合理的期盼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助跑劑;而過高的期望只會導致父母焦慮,給孩子帶來壓力,浪費時間不說,無法實現的目標所產生的挫敗感,反過來還會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必須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孩子們崇拜的爸爸,有特才特教的蔡笑晚,也有《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的張文亮!

3-對自己需求的尊重。

家庭教育專家魯鵬程有一句名言:“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媽媽的壞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我感覺良好,不但做事效率高,還會把快樂、放鬆、幸福的情緒傳達給孩子;若心情沮喪,單是面對一個把玩具亂扔個不停的孩子,都難免崩潰,更不用說熊寶寶滿地跑著不吃飯、還把牛奶撒到地上的時候。自己生氣不說,孩子也面臨著十分糟糕的場面,其後果可想而知。

尊重自我需求,其延伸語就是父母要做到先愛自己,然後才能更好地愛別人,這是他們需要彌補的一門功課。在繁重的育兒過程中,最富有奉獻犧牲精神的父母特別是媽媽,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注意力給予孩子,幾乎圍著他們轉,自我需求早就變得無暇顧及,抑鬱、狂抓、出軌等等現象在婚姻生活裡隨處可見。基於這種認識,伊麗莎白·克拉裡強調父母要學會自我激勵,充盈內心世界,享受生活,以更好的狀態來面對孩子,進而對他們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做自己喜歡的事,擁有獨立的時間,合理安排時間,比如獨處、看書、甚至是特意安排的一次旅行,都可以釋放壓力,減少因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創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二、畫餅充飢,避免衝突輕裝上陣

和寶寶相處的日常,也充滿了衝突。父母要實現“不打不罵,優雅教養”的目標,就要拿出一些小招數來避免這種衝突,比如是前考慮周全、講明期望、訂立規則等等。

現代的育兒專家們不但賦予了“畫餅充飢”一詞顛覆性的意義,還把這一技巧應用得爐火純青,伊麗莎白·克拉裡也不例外。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作者的兒子在清早的車上看見路邊的快餐店標誌,就嚷著要吃“甜筒“,媽媽勸到自己快要發火,爸爸卻用模擬的吃冰激凌場景和兒子互動,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衝突。溫馨的事例足以證明,面對突發情緒,父母完全可以在幻想中滿足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滿足的要求。

這是媽媽們熟悉的伎倆,估計每家寶寶小的時候都用過。比如早上起床,寶寶不穿媽媽拿來的衣服,非要穿昨天忘在外婆家有卡通圖案的那件,媽媽百勸不聽,只得哄她說我們變成仙女飛過去拿吧,寶寶一聽高興地爬起來,催媽媽給她穿上剛才的衣服趕緊走。

作者倡導從四個方面來舒緩情緒,畫餅充飢只是其中的一種。順著孩子的思路引導,即使幻想,孩子也會得到猶如真實想要的東西那種快樂。這對家長和子女雙方,怎麼講都是雙贏的結局,何樂而不為!

三、忽視法,減少不良行為事半功倍

第六章的“減少不良行為”指導,作者提到了“忽視法”,實踐證明這對改掉孩子的一些頑固毛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歲多的豆豆一來到奶奶家就成了人來瘋,遙控器、吃什麼、玩什麼全由她說了算。豆豆的爸爸關她小黑屋,小屁孩兒即使尿溼褲子也不屈服,鬧得爸爸近於束手無策;媽媽則抱怨說奶奶太慣孩子,導致自己每次回家都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教育、甚至是打罵,才能讓豆豆回到原有的狀態。今年春節團聚,豆豆媽媽提前隻身回了單位,豆豆每天纏著奶奶的胳膊寸步不離,遙控著少兒頻道誰也不讓換臺,爺爺奶奶看不了他們鍾愛的戲曲,別人也看不了綜藝,把一向愛孫心切的老人也弄得煩躁不已,但最終還得隨著孩子。

一次吃飯時,奶奶沒有把第一碗飯盛給豆豆,小孩兒瞬間就甩了臉子,死活不再接碗。十來口的家人你哄我勸,寶貝一臉傲氣,誰也不理,看得人直窩火。最後還是奶奶端著小碗拉著她去臥室才吃了飯,期望中的優雅育娃似乎只是成了遠景。想起最近讀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我建議家人再遇到豆豆這種表現,要一致採取忽視法,定期弱化她的不良行為,慢慢就會收到效果。隨後幾天吃飯,豆豆發脾氣時大家都視而不見,只管專心吃自己的,小豆豆見沒人關注她,不一會兒就默默地端碗吃起來,後來犯同樣的毛病的次數越來越少,直到改正。其實,0-6歲的兒童,情緒變化很快,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有時候你假裝忘了,過一會兒,她也就真的忘了。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其方法就藏在生活細節中。父母善於通過日常極小的一件事,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建立行為規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伊麗莎白·克拉裡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提供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最後一章的“策略彙總和應用”以及結語裡的105個點子,寶爸寶媽完全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心平氣和地應對孩子的奇葩哭鬧。相信讀完全書的父母,會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刻意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如此春華潤物無聲,必定秋實五穀豐登!那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指日可待!


冰心玉壺6


你好,樓主現在的問題也開始困著我,我也是個新手媽媽,寶寶才5個多月!現在正是脾氣犟的時候,鬧起脾氣來,臉憋的通紅,手腳並用蹬的…這時候只能握緊他的腰部不會滑到地上!然後默唸親生的…親生的!還鬧就把他放沙發上讓他哭個夠,然後喝個水降個火,不去聽,不去看!哭夠了,擦完眼淚再轉兩圈就好了!這就是我現在的經驗,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幫助!



好運小謝


寶寶鬧騰的時候,最想讓他靜下來😂

寶寶鬧騰是普遍想象,鬧騰只是行為,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大部分家長只看到行為層面,會去批評教育,指責等等,這樣做往往解決不了孩子鬧騰這件事情。做為父母要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去接納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內心,這樣你才能更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以及行為。

父母都想孩子乖巧聽話,一味要求孩子,但是卻不理解孩子,所以很多父母走進了育兒怪圈,越罵越嚴重。

要想孩子不鬧騰,父母要以身作則,多學習育兒知識,多和孩子交流,理解和接納孩子,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希望可以幫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