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T34坦克是一個什麼樣的坦克?

泠儒讀史


T34坦克是在整個二戰期間,蘇方政府軍隊最主要的裝甲作戰武器之一,在歷經幾年的蘇德戰爭當中,可以說是為蘇方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

該型坦克可以說是“Su聯”自成立開始,最早決定試製一批國產坦克之一,這一型的坦克無論是在防護性能、機動、火力等方面,都無疑是一款很優秀的坦克。其中在T34坦克系列裡,在當時又主要分為了T34/76型,以及T34/85等主要型號,前者裝備的主炮為76.2毫米,而後者卻裝備了稍微大一點的85毫米的坦克主炮。

那麼,在二戰時期蘇方軍隊的T34坦克各方面性能都怎麼樣呢?

T34坦克是蘇方政府在1938年開始,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全車在戰鬥時的最大重量達到32噸。於1940年正式生產出兩輛原型車,裝備一臺500匹馬力的發動機,在路況較好的公路上最大後將行駛速度飆至75千米每小時。

T34坦克裝備的是一部12缸的柴油發動機,460升的坦克內部油箱容量,再加上兩個掛在屁股後面容量各39升的副油箱,T34坦克的最大行駛里程達到了54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T34坦克幾百公里的最大行駛里程,在當時是許多國家主戰坦克所望塵莫及的,比如德國的虎式坦克在不加油的情況下,最大行駛里程也不過100公里而已)

而說到火力方面,在世界各國坦克還在玩三四十毫米坦克主炮的時候,T34坦克就已經裝備了76毫米口徑的加農炮作為主炮,T34坦克的這款主炮,其威力可在1千米左右的距離上輕易擊穿60毫米,厚的鋼板。

這讓當時還在“猥瑣發育”的德國軍隊臉色也很不好看,因為德軍當時裝備的所有坦克當中,根本就沒有哪一款能夠承受T34坦克這樣猛烈的火力。
裝甲防護方面,
T34坦克車身裝甲普遍達到45毫米厚,而在正面裝甲上更是首先裝備了32度角的傾斜裝甲,這對於以後是這個國的坦克裝甲佈局研發,更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意義。T34坦克所裝備的45毫米厚32度角的傾斜裝甲,其正面的防護能力甚至可以與13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所媲美。

在炮塔防護能力上,T34坦克的主炮炮塔正面裝甲為60毫米後,其炮塔又分為早期的簡易炮塔,以及後期改進的6角焊接型炮塔。


T34坦克在整個二戰、甚至到了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初還在繼續生產,總共生產的各種型號達到了84000多輛,僅僅在1943年這一年當中,蘇方政府就生產了各型號的t34坦克近2萬輛左右。

甚至到了今天,世界上還是有好幾個國家,依然裝備者T34坦克作為主要的裝甲力量,比如咱們的鄰國越南、老撾等等。

蘇方政府所製造的T34坦克,可以說是整個二戰當中最為優秀的坦克(別提“虎式,雖然優秀,但缺點實在不少),其各方面的性能都達到了一個非常均衡的狀態。甚至在1942年之前,T34坦克的各方面性能可以全方位壓倒所有的德軍坦克,當然,這款坦克到目前為止也受到了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裝備使用。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二戰時期的蘇聯T34坦克,是一款中型坦克,是蘇聯三十年代未在T32型坦克的基礎上重大改進版,主要將威力更強大85毫來炮替換了76毫米炮,並在發動機作了強勁動力的改進,增加了炮彈的儲存空間,提高前裝甲的防禦能力,在惡劣的低溫氣條件下,機動,越野方面優於蘇聯其它型號坦克,在二戰蘇聯各大戰役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蘇軍贊喻:移動的鋼鐵堡壘。

T34坦克車體採用焊接特種工藝融為一體,焊縫經的起劇烈撞擊,地雷和炮彈炸後不開縫,確保乘員的安全。

T34型坦克戰鬥滿載為32噸,乘員5人,行進速度為每小時55公里左右,爬坡58度,過牆高為73釐米左右,過壕寬為2,5米,發動機是柴油機,它的輸出功率為367千瓦。

如比先進的高性能坦克,在二戰蘇境內的各大戰役和攻克第三帝國巢穴拍林,發揮了史無前列的摧城拔寨先鋒作用,與步兵協同作戰更是摧枯拉朽,與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齊名威震敵膽。



硯田劍影


德國陸軍元帥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稱T34坦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

蘇聯中型坦克T-34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局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且,T-34坦克對後來的坦克設計也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力。後來蘇聯在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在某種程度上都延續了T-34坦克在設計的一些理念。

1940年推出的T-34坦克,在火力、機動、裝甲防護等各方面性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均衡。T-34的76.2毫米(3英寸)高速坦克炮比同時代的坦克都要強大,特別是它60度斜面裝甲為坦克抗擊反坦克武器提供了堅強的防護。T-34的斜面裝甲以及克里斯蒂懸掛系統都是採用了美國沃爾特·克里斯蒂M1928坦克的設計。

著名的克里斯蒂懸掛系統和M1928坦克的開發者、美國工程師和發明家約翰·沃爾特·克里斯蒂(John Walter Christie)的性格很孤傲,在關於如何正確運用他的設計理念方面,他與美國軍方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最終,美國陸軍部部長以採購成本過高為由,拒絕了M1928坦克的大規模生產。

這種結果使得克里斯蒂的情緒相當激動,他認為自己有權將其發明賣給出價最高者。他開始尋求外國政府來購買其開發的,當時算先進的底盤和懸架系統。波蘭,蘇聯和英國都對他的設計表示感興趣。隨後,克里斯蒂與一些外國政府進行了漫長而艱難的談判。從技術上講,這些行為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屬於非法的,因為克里斯蒂從未獲得美國國務院,陸軍軍械部或戰爭部的批准,因此無法將其設計專利轉讓給美國政府認為的潛在的對手。

當時,儘管蘇聯與美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也被禁止獲取相關軍事裝備或武器,但蘇聯安託格貿易公司(AMTORG)裡面的OGPU(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特工利用一系列手段,設法獲取了1930年克里斯蒂M1928坦克底盤的規格和有關詳細設計方案。

1930年4月28日,美國車輪履帶公司同意出售給蘇聯AMTORG公司兩輛克里斯蒂設計的M1931坦克,總價為60000美元。這兩輛坦克在貨單上被錯誤地註明為“農用拖拉機”,並且是在沒有事先經過美國陸軍以及國務院批准的情況下出售,坦克沒有炮塔就被運往蘇聯。隨後,在蘇聯境內生產、銷售的專利授權長達十年之久。

後來,蘇聯在克里斯蒂M1931坦克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如蘇聯BT系列坦克中就採用了它的前斜面裝甲。而BT系列又經過進一步改進並完善後,最終演變成著名的蘇聯坦克T-34,並保留了前斜面裝甲設計,現在一般被用於側裝甲。

整個二戰期間,T-34坦克一直是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直到1944年末,它的總體設計規格幾乎保持不變,除了在火力方面得到升級,並開發了經過改進的T-34-85。在生產製造方面,T-34坦克經過不斷完善,以滿足東線戰場上的需要,從而產量高,成本越來越低。蘇聯最終建造了80000多輛T-34,儘管在與德國國防軍作戰時損失了成千上萬輛,但依舊可以源源不斷的滿足蘇聯軍隊的作戰需求。

T-34坦克的發展背景

1939年,蘇聯裝備最多的是T-26步兵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這兩種坦克都是蘇聯於1930年代初期在國外坦克設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中BT系列坦克是基於美國工程師克里斯蒂的設計。由於這兩種坦克的作戰能力不佳,因此蘇聯裝甲部隊理事會主席巴普洛夫建議蘇聯紅軍開發一種新型坦克。

1937年,蘇聯紅軍指派坦克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帶領KB-190設計局負責開發BT坦克的替代品。最初設計的原型是以BT-1S為基礎,編號為“A-20”,A-20坦克裝備45毫米火炮,採用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但由於裝甲和火力弱而被淘汰。

接著,又通過對A-20進行改進,開發了A-20的加強版“A-30”。“A-30”安裝了一門火力更強的短身管型76.2毫米坦克炮。可是,由於A-30的炮塔太小,安裝大型武器操作起來相當麻煩,而且它的炮塔座圈也承受不了76.2毫米火炮的後坐力,最終導致該方案被淘汰。

在經過1938年7月的張鼓峰事件,1939年5月的諾門罕戰役後,科什金說服斯大林批准他繼續開發新型坦克,這種新坦克是裝備了全副武裝裝甲的“通用坦克”,由於其正面裝甲厚度為32毫米,因此被命名為“A-32”。重型A-32坦克裝備76.2毫米坦克炮,V-2-34型柴油發動機。經過測試,A-32的機動性能與A-20一樣。最後蘇聯選中了A-32,並將其進一步發展為T-34坦克。

T-34其實就是加重的A-32,其前裝甲加厚到45毫米,履帶更寬,火力更強。其實早在1934年,科什金就提出設計名為“T-34”的新型坦克,以紀念1934年蘇聯發佈“大規模發展裝甲部隊”的命令。

新型T-34坦克在裝甲防護,機動性,焊接質量和主炮武器方面都有重大改進。1940年4月和5月,兩輛T-34坦克的原型建成。科什金帶領團隊將這兩個原型坦克從卡爾可夫/哈爾科夫一路開到莫斯科,然後再駛往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並經過明斯克和基輔返回哈爾科夫。經過長途試驗,發現了坦克動力傳動系統的一些問題並最後將其改進完善。T-34動力傳動系統的首席設計師是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

T-34坦克的性能

1940年9月,第一批T-34坦克下線,完全取代了T-26,BT系列和多炮塔T-28中型戰車。T-34的全傾斜式裝甲令反坦克武器,例如穿甲彈和火箭難以穿透。其前裝甲和側裝甲厚達45毫米,後裝甲厚達40毫米,頂部裝甲為20毫米。

動力部分,T-34坦克由一臺500hp(約373千瓦)的V-2-34型38.8L V12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為53公里/小時,爬坡角度上限最高為40度。由於坦克安裝的是克里斯蒂懸掛裝置,這種懸掛系統能使T-34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依舊保持高速行駛。而比較寛的履帶又使坦克不易陷入積雪和泥濘中。

裝備76.2毫米F-34主炮的T-34(通常被稱為T-34/76),在正常作戰範圍,可以穿透德國早期生產的所有坦克的裝甲。如果發射BR-350P式硬芯穿甲彈(APCR)的話,能在500米處擊穿92毫米的裝甲,而1941年德國最好的坦克“裝甲III”和“裝甲IV”的正面裝甲也不超過50或60毫米。

從1943年開始,T-34坦克改為裝備85毫米火炮,這就是T-34-85型。與76.2毫米火炮相比,這種炮管長達4.645米的85毫米ZiS炮可以對付德國“虎I”和“豹式”這樣的重型坦克。

最開始T-34坦克沒有配備無線電臺。蘇聯裝甲兵只能用旗語進行互動。1941年開始,連指揮車和少量的排指揮車陸續搭載了一臺71-TK-3式無線電臺。到1942年,蘇軍開始大量引入9R式無線電臺,作戰情況進一步得到好轉。9R式無線電臺的通信範圍為24公里,移動中是8公里。1943年,大部分T-34坦克都配備了無線電臺。

T-34的另一特點是造價低,它由最初的每輛269500盧布,最後降到135000盧布。1943年,T-34的平均產量達到每月1300輛,相當於裝備三個滿編裝甲師。

不過,T-34還是有一定的缺陷。各坦克之間的協調能力差,尋找目標和開火的速度很慢。由於炮彈放置的位置設計不合理,填裝手要從炮塔爬到車底取炮彈,為此要浪費不少時間。另外,坦克生產質量比德國坦克要差,這是由於加速生產造成的。

二戰後,蘇聯以T-34坦克為基礎,研發出了更加先進的中型坦克T-44和T-54。T-34坦克對後來蘇聯坦克的發展其意義重大,並被蘇聯及盟國譽為“現代坦克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