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去銀行,工作人員推薦我們買保險,我想問一下,我買了之後會不會虧?

韋金俠


你說的應該是理財性質的保險吧,這類保險通常是年金險,有些有分紅,有些沒有分紅。

保險之所以被認為是比較穩健的理財方式,是因為保險的價值相對穩定,長期持有達到一定年限,基本不會出現虧損。所以,更適合長期投資。

但是,理財類保險的本質,仍然屬於保險。如果這類保險的持有時間比較短,那麼是很可能會出現虧損的。具體的收益情況,比如分紅或者萬能賬戶收益,是不確定的,需要視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而定。

以某公司的一款年金保險為例。下圖是利益演示(每年50188元,繳費10年)。

圖中,黃色標記的列為繳費情況,藍色標記的列為按照中檔收益水平結算的賬戶價值。

可以看出,如果每年繳費50188元,連續交10年,那麼到第10年的時候,賬戶價值為482680元,但是累計繳費為501875元。所以,如果這時候要取出來,那麼就是虧損的。

但是,如果持有時間更長,比如20年,那麼賬戶價值按照中檔結算水平約為78萬,那麼這時候,就是盈利的。

所以,理財保險是否會虧損,跟持有時間有密切關係,只要長期持有,基本上不會有虧損。不過具體的盈利情況,不是完全確定的。


老萌有個存錢罐


銀行混綁推薦賣保險,這本身就是對普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和寶媽這個群體具有涉嫌欺詐的成份。銀行的經營業務不能過於無邊界,還有在管理上也是漏洞頻出,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老年人存了錢,結果取不出來,這些情況最後都丟包給了臨時工,難道銀行沒有過責行為嗎?

一、銀行工作人員並沒有鮮明的標識區別,比如服裝和立牌指示:如身穿某顏色和某標識的服裝的工作人員非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是保險理財員,如果沒有這種分辨提示,請問:我打110,可以讓120來嗎?我報警可以讓武警和法院來嗎?有時就算是一個體系內,但是角色不同,你必須要指明,因為中老年人就是被這些假相所欺騙。

二、保險業務員為了提升業績,不擇手段,為了賺錢啥事都幹,基本和騙沒啥區別,這些情況難道不值得管理和反思嗎?

站在銀行大廳內,身穿銀行的工作著裝,和安保處好後,安保和門警甚至主動讓你讓保險工作人員辦業務,直接給你人工分流了,中老年人的潛意識就是“我來到銀行就安全了,這裡都是好人”,我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直接向主管質問:你們憑什麼?更可悲的事情是:竟然銀行的數據被保險理財的業務員獲得,頻頻打電話,銀行-帳號-姓名-聯繫方式-都一致,這些信息被銀行保險人員利用,這些事情難道是合理的嗎?池子的數據事件簡直是一件小事,背後的產業鏈太需要反思了。


所以,這種問題都不需要問,你去銀行,遇到推薦賣保險的,如果你想買保險去銀行幹嘛!還有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需要我們反思的。


我是孫洪鶴,如果認同我的內容,可以點擊關注孫洪鶴更多的作品。


孫洪鶴


銀行大廳裡面的工作人員向客戶推薦保險產品,是銀行開展銀行保險混業服務的原因,一般情況下都是得到銀行認可的銷售行為。無論在哪裡購買保險,是不存在划算與虧本的問題,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舍取。

據專業人士解讀: 銀行可以賣保險的,但是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所售賣保險必須在銀行代理的業務範圍內,二是賣保險人員必須是銀行員工而非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據稱現在的新規定不允許保險公司駐點銀行,銀行有責任規定工作人員在從事保險業務的時候,如實告知客戶保險產品的“來龍去脈”,以免誤導客戶。


之所以一些銀行客戶,在稀裡糊塗買了保險之後;與銀行方面產生糾紛,是因為這些客戶根本沒有搞清楚自己購買保險的保障內容。而銀行工作人員,也可能沒有跟客戶講清楚這些保險的具體功能。很多銀行客戶,將保險與銀行的理財產品混為一談了;他們認為買保險就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獲得一份人生的保障。

銀行裡面銷售的保險品種,在某種程度上有變相的捆綁銷售之嫌。其保險產品的品種相對比較單一,所以一般客戶在銀行裡面所購買的保險,都不太適合與自己;對此本人深有體會。

買保險還是直接去商業保險公司購買為好,而且要仔細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保險品種。特別要認真閱讀《保險條款 》,清楚的知道每年保險繳納費用,繳納費用的時間週期,具體得到的保障是什麼?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庭條件,考慮在資金安排上能否抽出一定的資金來繳納這些保險費用。

要特別需要重視的,是保險產品的《保險條款 》、《健康告知》。需要極為認真對照一下自己是否符合相關的條件,如果不符合《保險條款》,特別是醫療保險的《健康告知》;“出險”時候是得不到賠償的。至於儲蓄型的保險,根本不存在虧與賺的問題,其利率和分紅與銀行理財產品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在銀行裡面購買的保險產品,其中含有醫療保險的款項,那麼很可能收益會低於銀行的理財。其實買保險在哪裡都一樣,本人就選擇了支付寶上的互聯網保險已經連續三年投保。去年九旬老母親骨折住院,通過電話報案、電子郵箱上傳資料,獲得了相應的保險理賠款。

由此可見。在哪裡買保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款產品是是不是適合你?你的經濟條件能否與這些保險條款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