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北伐?

嚴文吉


劉皇叔說三國:諸葛亮的口不擇言和蜀漢的法理桎梏(25)
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後,直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政策不解,認為是勞民傷財的舉措,導致蜀漢政權國力衰竭,民困國疲。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包括前後兩篇,都有些語焉不詳,難以服眾。前出師表說的是我要做的事情是先帝劉備的規劃,先帝沒有完成的,我要去完成;後篇則更多的是在和反對派打口舌仗,強烈駁斥那些幻想樂在蜀中的人,認為這種思想很可怕,會讓敵人坐大,自己損失天下一統的機會。
其實,我要說的是,蜀漢政權身上其實有一個法理上的桎梏:漢室正統。對的,這個曾經是蜀漢政權包括前期劉備集團的號召力所在,是旗幟。他們正是打著怎樣的旗幟開始創業,不斷創業,不斷堅持,直至建立蜀漢政權。
而現在,漢天子已經不再(其實漢獻帝一直還活著,是把帝位禪讓給了曹丕),你蜀漢不是一直以續漢室江山為己任的嗎?那麼,你就不能對曹魏政權的存在無動於衷,否則你就失去了法理上的華麗外衣,你和曹魏孫吳有什麼不同?
這個“漢室正統”當初是響亮的口號豔麗的旗幟,現在卻成為桎梏,成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鎖,自己必須經常拉一拉,緊一緊,對外,告訴別人,我們才是漢室正統,對於那些狼子野心的傢伙,我們是不會承認的,也不會同流合汙的,更不能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要討伐他們。至於討伐成功與否,那是能力問題;去不去討伐,則是態度問題。
另外一個,蜀漢政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來政權,是劉備初期創業團隊加上中期荊州團隊以及末期益州部分勢力共同組建的一個政權,與曹魏和孫吳政權相比,根基淺薄的多,人家的政權是靠利益維繫,蜀漢政權更多是靠精神維繫的。特別是政權的精神領袖劉備去世後,內部的分裂現象很嚴重,隨同劉備一起離世的,是劉備團隊裡最核心最能打最有號召力的第一批創業骨幹。所以這個時候諸葛亮陛下經常有些對外的軍事行動,來團結上下,一致對外,將矛盾轉移。
可上面這兩條理由,都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所以諸葛亮就左右為難了。【前出師表】裡有濃濃的愛意表達,給皇帝劉禪說,我們和你爹感情多麼多麼好,工作安排和人事安排多麼多麼完善,你就不要操啥子心,一切我們搞定。到了【後出師表】,諸葛亮的態度就十分的鬱悶、不解、無奈、憋屈、惱火。他嚴厲批評那些反對派們的“綏靖”思想,堅持北伐,十分堅決。
為什麼諸葛亮的態度變化如此之大?因為該說的不能說;你不說嘛人家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支持,你的北伐就會被打折扣。你能讓他怎麼說呢?只好強詞奪理一般地批評了事。至於你們能不能理解,我也懶得管了。反正,我是要北伐去了。從權勢上進行高壓,是諸葛亮不得不為之的事情。

愛讀書的劉皇叔


諸葛亮舉義旗北伐曹魏。小編認為有幾種可能。

第一:凝聚蜀漢,聚攏人心。

第二:為了當初誓言,名相,名將。也就是當管仲、樂毅。實現人生理想。

第三:為隆中對策服務,堅持他的一貫戰略思想。


不過諸葛亮北伐中原,回覆漢室,打出的旗號,現在看來好象並不偉大,更象有點自私,有點搞復辟的感覺。

大漢更迭,民心擁護。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長蜀漢,這又不是戰國,更沒有外侵,佔著有利地形,北伐勞民傷財,何苦呢?想拉回前進車輪能擋住嗎?缺將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這點人馬怎能翻倍成長呢?

忠心一顆讚揚。擔不要損傷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會泡湯。


兔吐2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歷史上沒有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所以你提問的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答案也就不會相同。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


劉備死後年幼的劉禪繼位,備受劉備信任的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託孤大臣。劉禪上臺之後蜀國的各種實力都不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對魏國進行多次北伐呢?我感覺一是報劉備知遇之恩,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夥計打得非常好,這麼多年的個人感情就更不用說了。劉備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0多歲了,咱們現在40多歲正是壯年,可在那個醫療水平低下的年代,這個歲數已經不小了。諸葛亮可能想要用自己剩下有限的時間,去儘可能的為蜀國開疆拓土。二是當時蜀國朝內鬥爭形勢也很複雜,也是有派系鬥爭的。諸葛亮也可能不願參與其中,與其朝堂內鬥,到不如出征北伐把所有注意力都引到北伐上,省得都閒的鬥心眼。三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劉備始終打著匡復漢室的旗幟,一輩子都想打敗曹操。可到死都沒有完成這個遺願,所以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願而北伐也是說得過去的。


至於說因為諸葛亮堅持連續北伐將蜀國國力耗盡,而最終使蜀國滅亡的這個說法,我個人感覺也不太對。在當時蜀國較弱的情況下,與其緩慢休養生息,被魏國主動打敗。倒不如主動出擊博一博,虛虛實實讓敵人摸不清套路,北伐時雖然消耗蜀國國力,但戰爭都是兩面性的,魏國應戰也是要花錢的。

手機打字不易,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