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佛洛一德彪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并且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一时间朝野震动,大臣们都在指责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也认为李陵这样做有失大汉的尊严,因为作为一名将军你应该是战死,而不是投降。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了,没想到司马迁竟然替李陵辩解了起来,还责怪当时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没有及时救援。这就使得汉武帝大怒,一怒之下便把司马迁打入了大牢,后来处以宫刑。

其实小编觉得这次的李陵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因为当时的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描绘成了一个泼皮无赖,说刘邦满口大话,还十分好色,汉武帝刘彻做为刘邦的嫡系传人肯定是不高兴的,谁能允许别人这么说自己的先祖。

这还没完,司马迁还在《史记》公然指责汉武帝的过失,说汉武帝竟然迷信丹药传说,真是愚蠢至极。做为西汉王朝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怎么可能允许司马迁这样子说他,自然也就对司马迁有了很大的意见,正巧过了一段时间李陵事件爆发了,而司马迁又为李陵辩解,本来就生气的汉武帝再加上以前的隔阂自然也就把司马迁打进大牢最后处以腐刑。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了,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小空话历史


李陵是西汉时期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本人也没有辱没先祖的名声,很会用兵,为人正直,下面士兵对他的口碑也比较好。我们都知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一直没有停止对匈奴的攻打,尤其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武帝在位55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攻打匈奴。“李陵事件”也是发生在攻打匈奴的时候。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匈奴,召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军押运辎重。但李陵不愿意辅佐别人,想要自带一部人马去攻打匈奴便向汉武帝请命。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觉得他有乃祖遗风,也理解他的心思,但是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他,李陵说没关系,只要步军五千就可以。汉武帝被他的豪壮之气感动,就答应了。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开始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最后把匈奴三万人击退,还追杀数千人。

后来,匈奴单于又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撤。一路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想要拿人数耗死李陵,但是李陵只有败象,没有溃散,匈奴一时也吃不掉李陵,因为一路南撤,离边塞不过百里之地,单于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李陵军中有个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的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

汉武帝得知李陵投敌,勃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本来汉武帝就因为他投降而生气,现在听到司马迁这样说,更是气上加气,结果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腐刑。

汉武帝后来也知李陵孤军无援,力有不逮,派公孙敖将四万步骑深入敌后营救。公孙敖无功而返,公孙敖怕汉武帝责怪,敷衍搪塞,说李陵正在教匈奴练兵,使的汉武帝在盛怒之下族诛李陵家室,其实此人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李陵自知惭愧,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可惜全家被杀,断了自己的后路,还为世人所恨,自己也无法再回去了。后汉武帝死,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后终死匈奴。


峰峰说史


司马迁为什么遭受腐刑

司马迁愤而著《史记》流传千古。而才华横溢的他被皇帝处以腐刑,其原因何在呢?

司马迁自幼酷爱祖国的文化,十岁能背诵古文,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到各地考察风俗,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初仕郎中,汉元封三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天汉二年,正当他施展才华,全身心地投入撰写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之时,却被汉武帝投入监狱,并处以腐刑,蒙受了奇耻大辱。那么,其受腐刑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当时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抗击匈奴,同时又派李陵率五千步兵,接应李广利。当李陵率兵深入匈奴之地后,却遇上匈奴的主力,尽管李陵带领将士奋力抗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而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十分恼火,满朝文武官员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但是,司马迁却站出来替李陵辩解,这就冒犯了汉武帝的龙颜,由此被投入监狱,受了腐刑。


对于这个传统的说法历来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沮贰师”,即诋毁汉武帝的宠臣二师将军李广利;“诬上”,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的失败投降辩解,显然是归咎于汉武帝。因为汉武帝给李陵的兵力太少,且又都是步兵。当李陵陷于困境时,又无得力的将领去接应,从而导致孤军无援,兵败而降;“为李陵游说”,即为李陵投降变节开脱罪责,甚至说好话。


还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受腐刑还有汉武帝难以说出口的原因,这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有许多进步的方面,如肯定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同情在汉王朝残暴统治下爆发的农民起义,不为汉朝统治者歌功颂德。而且,司马迁撰写《史记》,具有“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敢于揭露当时君主将相的种种**等,这些都是汉武帝以及他所宠信的将相所不能容忍的。卫宏《汉书旧仪注》也说:“司马迁作《史记·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因此,李陵事件,只是汉武帝对司马迁进行迫害的一个借口而已。


还有的学者认为,司马迁受腐刑,是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事事独断的结果。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命丞相13人,御史大夫18人,这些丞相和御史大夫,或曲意逢迎,或恭谨保位,无人敢于犯颜直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本意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减少人们对朝廷调兵不当的指责。可是在盛怒之下的武帝,根本不体察司马迁的苦心,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下狱治罪,处以腐刑。另外,司马迁受腐刑与汉武帝的变态性格有关。汉武帝晚年,乖张暴戾,听不得一点儿不顺耳的话,动辄就对大臣加罪。所以,武帝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行为不加宽容,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