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司马迁《史记》记载准确吗?

用户4474643002


太史公的《史记》在文史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还是存在一下不准确的地方。举几个例子:

1、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万实为有误。

下面咱们分析一下:

“赵降卒者数十万,诈而尽坑之”《史记》如此记载。

其一, 40 万壮丁战俘皆是坑杀, 我认为这不符合常规。因为大规模的屠杀必然是多种手段并用。

其二, 杀降卒杀了多久? 40 万人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周杀得尽的。当时又没有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屠杀工具, 诸如德国法西斯的机枪、毒气室、喷火器、焚尸炉、炸药包等。南京大屠杀日本法西斯杀了中国兵士与和平居民30 多万, 但它持续了六周。

其三, 赵军因被围箭尽粮绝而缴械投降, 但也绝不会束手就毙引颈受戮。投降是为了活命, 但如果降后要被坑杀, 那赵军降卒势必奋起反抗。虽说手无寸铁, 可对方也只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 而且古今中外大批投降的降卒战俘是不被捆缚的, 要捆绑也无那么多的绳子, 史书也没记赵降卒被捆缚。但史书并未说有赵降卒反抗之事, 白起说自己使了“诈” , 但 40 万人怎么诈法才能“尽坑之”而不引起反抗? 史书阙载, 令人不能不困惑, 进而怀疑。

中国古代也有人曾对秦军坑杀 40 万赵降卒事表示怀疑, 朱熹就指出:“长平坑杀四十万人, 史迁(太史公司马迁)言不足信。败则有之, 若谓之尽坑四十万人, 将几多所在! 又赵卒都是百战之士, 岂有四十万人肯束手就死? 决不可信。又谓秦十五年不敢出兵窥山(关)东之类, 何尝有(此)等事? 皆史之溢言。当疑四十万人死, 恐(只)司马迁作文如此。未必能尽坑得许多人。” (《历代一》)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做注时再次质疑道:“此言秦兵自挫廉颇至大破赵括, 前后所斩首虏之数耳。兵非大败, 四十万人肯束手而死邪!”

质疑归质疑, 没有证据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应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经过一番钩沉辑佚, 爬罗剔抉, 终于发现一个关键所在, 即赵降卒根本没有40 万。

秦军在增兵阻赵援前当有45 -55 万之数。长平会战秦军要想吃掉庞大的赵军, 它投入的兵力应当远远超过 50 万。秦军既然“死者过半” , 则阵亡的当有25 万左右。

这样, 按常规、情理、规律、逻辑,赵军在投降前也应战死、阵亡过半, 也应损失二十几万, 甚至更多。倘赵军不是兵力受到很大损失, 恐怕不会轻易向秦军投降。

2、《竹书纪年》这本比《史记》早几百年的书,记载的夏商周及其后的一段历史事件和史记中记载大相径庭。

第一件事就是对于舜继位这件事的描述,它写到,舜并不是尧主动让贤,而事实是尧年老后开始变得昏庸,不断做错误的决定,这使得舜大感不妥,于是带着自己的人,将尧抓住囚禁起来,然后自己主动继位,这与《史记》里理想化的描述差距很大,但也更令人信服。

第二件事是关于伊尹这个人的历史定位,我们都知道《史记》里将他描述为一位贤相,辅佐商汤成就霸业,之后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几位,为商朝奉献几代,为人所称颂,然而到了《竹书纪年》里,他的形象大变,不仅私自关押太甲,还自己掌控朝政,知道后来太甲逃出将他杀死才重新登上王位。

第三件事是商朝的灭亡时间,《史记》里写的是七百七十三年,在迁都之后,而《竹书纪年》则是二百七十三年,中间相差五百余年,实在令人费解,后来考古发现商朝的灭亡时间大概是二百多年。可以说,这本书的发现,完全推翻了之前的一些史实,让人一时间难以接受,甚至说他是邪说,但事实就是事实,即便再争辩,也是改变不了的。


文史学长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太史公司马迁的著作。关于司马迁作《史记》的初衷和原因,具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其与上大夫壺遂的对话中。这里不再赘述了。

其次,说到记载准确吗?我不知道提问者所谓的“准确吗?”指的什么?《史记》12本纪,30世家,10书,8表,70列传。加上太史公自序,共计131篇。上起黄帝,下止汉武帝元初。有2000多年的历史。你要说他记载准确吗?我可以肯定的回答,肯定有不准确的,并且是没办法准确的。只能说大事件的记载是准确的,有很多历史事件是有出入的。不是说与历史事实的出入(因为历史事实没人知道),而是同各个古籍记载有出入。这是客观造成的和太史公的学识无关。

《尚书》云“周初八百。”意思是西周初期,北方那片土地上大小有800个诸侯国。《韩非子》说“齐桓公灭国五十六,魏安厘王灭国……”《战国策》“楚国北并陈蔡,南灭百越。”

这些记载就是说,自周平王东迁至秦始皇并天下的500年间。统一是一个大国兼并小国的过程,而每个国家的情况,习俗,礼制又有所出入。所以,《史记》是不可能记载准确的。这是其一。

其二,始皇帝焚书坑儒,焚烧最厉害的就是诸侯国史,这样在资料上就给司马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史不是小说和戏剧,史必须忠于史实,不能臆测也不能自己主观想象,更不能像写小说一样发挥想象力。所以,综上所述,《史记》记载的很多东西,肯定同事实是有出入的,只是历史大事件记载的准确点儿。这是客观原因,同太史公的学识修养没有半点儿关系。

话虽如此,但是《史记》能被后世史学家尊信,且以《史记》为模范作史。继续太史公的事业。这本身就说明了《史记》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所以,欲明中国史《史记》是必读而又先读者也。


国学论衡


司马迁被后世人们公认为良史,尊为史圣,鲁迅先生更赞为史家之绝唱,可见史记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应读真实性大于虚妄,因为司史迁史记是个人修史,不同后代的奉诏修史,加之司马迁父子两俱为史官有丰富的史料资源,加之青年时下齐鲁,造孔孟之迹,下苍梧吊舜死之野,渡吳越,考夫差勾践争霸故事,渉荆楚以察屈子怀沙,项王喑呜之悲情。足还遍华夏,路行千万里,对一白典拾遗补阙,披阅十载,终成一家之言,后藏之名山几春秋,宣帝时政通人和,方才面世,实呖血之作何必做虚?,如若存不实之处乃客观团素非人力可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