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軍事人才本就很弱,諸葛亮為何還要放棄魏延這員大將?

尋找不答應


諸葛亮沒有放棄魏延。如果把魏延之死賴在諸葛亮身上,那諸葛亮簡直冤死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魏延,兩人關係與《三國演義》中完全是兩碼事。在演義中,魏延塑被造成了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而諸葛亮則是神機妙算,算準了魏延日後必反,於是他百般打壓魏延,故意讓魏延才華得不到抒發。

比如,魏延投劉備時,諸葛亮莫名其妙的就說他有反骨,要斬他。幸得劉備的阻攔,才饒了魏延一命;

還比如,魏延感嘆鬱郁不得志,諸葛亮為了死後避免後患,暗中安排馬岱殺了魏延,讓魏延死得其所;



但是,這些其實都是演義虛構的。歷史上沒這些婆婆媽媽的爛事。

歷史上的諸葛亮與魏延,兩人並沒有什麼私人矛盾。諸葛亮不僅沒有打壓魏延,反而還很看重魏延。

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擔任了三個重要職務:督前部、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督前部——蜀軍的先鋒;

丞相司馬——丞相副手,掌軍權;

涼州刺史——省級待遇;

(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魏延傳》

諸葛亮把蜀軍先鋒,丞相助理,省長待遇都給魏延了。這難道是不看重他?



再比如,諸葛亮北伐後,魏延屢次升官。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中地區,其間由於大雨連綿,無功而返。魏軍撤走後,魏延率軍反擊。

注意!魏延是單獨出擊,並沒有受諸葛亮的掣肘。事後,由於魏延大敗魏將郭淮。因而回朝之後,他被提拔為徵西大將軍,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前軍師加假節——等同關羽之於劉備,是可以自領一軍,自己獨立作戰的待遇。

(建興)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魏延傳》

如果諸葛亮打壓魏延,提防魏延,為什麼還讓他假節?還讓他獨立指揮作戰?

還比如,諸葛亮病死前,安排魏延負責蜀軍的斷後任務。

諸葛亮臨終前,他是這麼安排後事的:大軍先走,姜維居中,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抗命不遵,大軍自行撤退,隨他的便吧,不用管他了。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眾所周知,斷後與先鋒是軍隊裡面最重要的兩個位置。然而這兩個位置,斷後比先鋒還要重要一些。因為先鋒打不下來,還可以後撤。但是如果斷後斷不好,極有可能會全軍覆滅。

如此重要的職務,諸葛亮在自己死後讓魏延擔任,這難道是不信任他?打壓他?如果諸葛亮不信任魏延,直接殺了他不就行了,或者直接把魏延撤職,押回成都便是,何必還要多此一舉?

所以說,正史的諸葛亮和魏延,其真實關係應該是這樣的: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僅給他權限、官位,還給他獨立的領兵權,准許他單獨作戰。甚至到自己快死了還非常信任他,讓他負責斷後。

只不過諸葛亮顧慮到魏延有可能不聽話,才安排了備選方案,讓姜維居中,防著魏延。

試問,諸葛亮做人如此厚道,還指責他故意打壓魏延,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至於說魏延之死,這其實跟諸葛亮也沒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死後,魏延對大家說:丞相死了,但是我還在呀。你們護送丞相的棺槨回去,我領兵留在這裡繼續討伐魏軍。怎麼能夠因為丞相一人之死就中斷北伐大業呢?並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讓我給楊儀那種廢材斷後,我丟不起人。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三國志·魏延傳》

結果,當魏延慷慨陳詞一番後,沒有人理會魏延。王平、姜維這些領兵的人,都選擇站在楊儀一邊,隨其退到了漢中。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什麼來?

是的,魏延的人緣極差!當他和楊儀起矛盾的時候,蜀軍將領都站在了楊儀一邊,都不想搭理他。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個人給別人留下好感度,也就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當大家對一個人的印象非常好時,大家就會支持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不是所謂的真理。當一個人平時表現得過於傲慢,不合群,給大家留下不好印象時,大家在關鍵時刻就必然會拋棄他的。

舉個例子說。一個人能力很強,但平時不會搞關係,在辦公室辦公室裡面傲慢無禮,吆五喝六;另一個人能力不行,但人際關係很好,大家都跟他處的來。當公司要裁掉一個人時,大傢伙會第一時間把煩人的傢伙踢出局。至於他有沒有能力,大家根本不關心,大家只想把礙眼的傢伙踢出局而已。


魏延就是這種人。他自打投了劉備後,劉備重視他,諸葛亮也重視他,以至於他性格過於高傲,眼睛裡面容不下別人,沒有同僚跟他合得來。當諸葛亮死後,他逼別人在自己和楊儀之間做二選一時,大夥理所當然的會拋棄他,選擇自己想要的結果。

至於魏延,他在姜維、王平等人眼裡,死了最好,看著就煩。

總的來說,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其實是非常好的。他並沒有打壓魏延,拋棄他就更不可能了。只不過,由於劉備、諸葛亮給了魏延太多的殊榮,導致魏延的心態很飄,人緣很差。當諸葛亮死後,魏延想要自己單獨領兵時,大家就拋棄了他。最後,導致他是眾叛親離,腦袋分家。


Mer86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就歷史來說,諸葛亮從來就沒有放棄魏延,更沒殺他。

第一,諸葛亮去世前,魏延已是蜀軍一哥

諸葛亮對魏延的心態比較矛盾,他不喜歡魏延的飛揚跋扈,同時他也器重魏延的軍事才華。在諸葛亮北伐之戰中,魏延表現是比較出色的。

首先,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戰略。這一戰略是否得當,我們這裡不討論,但是在整個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只有魏延曾提出過自己的戰略,別人都沒有。這一點就可以說明魏延是有戰略主張的將領,這一點比任何人都強。

其次,魏延是蜀軍中極少數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將領。一個例子,就是公元229年,魏延指揮蜀軍攻略羌中,與魏國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等大戰於陽溪,蜀師大勝。這次勝利後,魏延被提拔為前軍師兼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延在滷城之戰中大敗魏師,斬敵三千多人。

在蜀國軍隊中,地位最高的是中軍師,其次為前軍師。後來,身為中軍師的車騎將軍劉琰被誅,前軍師兼徵西大將軍的魏延便成為軍界一哥,穩坐第一把交椅。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軍事上,是倚重魏延的。

第二,諸葛亮為什麼沒把兵權交給魏延?

既然魏延是軍界一哥,為什麼諸葛亮死前並沒有把軍隊指揮權交給魏延,而是交給楊儀呢?小說認為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有反骨,這是胡說八道。實際上,諸葛亮沒把兵權交給魏延,這是涉及到誰來指揮軍隊的問題。

在蜀國,丞相府不僅是行政機構,同時也把控軍隊大權。因此,蜀國軍隊實際上有兩套領導班子,一是以魏延為首的高級軍事將領,二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丞相府。諸葛亮牢牢地軍隊控制在丞相府手中。

諸葛亮去世前,把大權交給丞相府長史楊儀,而楊儀在軍隊中的地位遠在魏延之下。楊儀在蜀軍將領中的排名,只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遠低於魏延。但是楊儀的另一個身份是丞相長史,是代表丞相府。因此,諸葛亮把兵權交給楊儀,是要確保丞相府對軍隊的控制權。

第三,諸葛亮的遺命並沒有誅殺魏延這一說法

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遺命,把兵權交給楊儀,並讓楊儀把大軍撤回蜀國,同時由魏延負責斷後。這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心高氣傲,與楊儀矛盾很大,想把兩人分開,楊儀先撤,魏延後撤,緩解兩人的矛盾。同時,諸葛亮還告誡楊儀,就算魏延所部不服從,其他部隊也要按照計劃撤軍。

由此可見,諸葛亮已經預料到魏延有可能拒絕服從命令,但是他顯然認為,只要其他部隊撤了,魏延勢力單薄,無法抵抗魏師,勢必也要撤退。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的說法,是不靠譜的。如果諸葛亮認為魏延會叛反,就不會讓他斷後,更不會讓楊儀在魏延拒不服從命時單獨撤退。如果魏延真有反骨,那麼楊儀一撤退,豈非給了魏延叛反最好的機會嗎?

至於後來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導致兵戎相見,這就不是諸葛亮能預見到的了。


君山話史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人的相繼死亡,後蜀時代可謂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便是證明。而在蜀中即將面臨最大的人才斷檔期的時候,一位壯年將軍的快速崛起,終止了蜀漢人才庫的頹勢。——他就是魏延。

☞早期!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在平定益州一戰,由於戰功頗豐,被劉備遷升為牙門將軍。

☞劉備進擊漢中,魏延隨軍出征,待到漢中平定之後,劉備轉手給魏延一個封疆大吏,封他為漢中太守。

☞劉備登基稱帝,建立蜀漢,封魏延為鎮遠將軍。

短短几年時間內,從區區部曲身份,成長為一方太守,以及鎮遠將軍。至少在劉備看來,魏延的軍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諸葛亮執掌政權之後,公元227年,全力籌劃北伐大事,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齊發,魏延奉命阻擊,恰逢魏後將軍費瑤以及雍州刺史郭淮的隊伍。兩軍混戰,魏延大破魏軍。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予假節,進封南鄭侯。

諸葛亮執政期間,魏延的仕途同樣是無比的順暢。短短几年時間內,成為了蜀漢集團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將。

說明諸葛亮對魏延的軍事才能,同樣是非常肯定的。


那麼!問題來了,正如題中所說,蜀國軍事人才本來就極度匱乏。既然諸葛亮極度肯定魏延之才,他為什麼還要放棄魏延這員大將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引用一段史料:

——原文如下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大體意思如下:

☞楊儀、魏延這兩個地位卑賤的臣子,雖然常常有亮眼的表現,有利於蜀國當前的局勢。然而既然已經重用了他們,他們手中的權勢就會越來越大。如果有朝一日,諸葛亮百年歸逝了,這二人必定會成為蜀國的禍根。

這段話是費禕出使東吳時,孫權喝醉酒之後無意說出來的。


試想,魏延與楊儀二人的內鬥,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看得清楚,諸葛亮豈能不知。正如孫權所說,如果有朝一日,諸葛亮不在了,那麼還有誰能壓制住這兩人呢?

——勢必是沒有的

所以!諸葛亮要放棄魏延,不光如此,連楊儀也要放棄掉。不能選這二人做接班人。

最終將接班人定為了遠在京都的蔣琬。

起先,諸葛亮將軍權暫時交給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管理,楊儀是最高領導。對魏延,則是秘不發喪,瞞著魏延,假裝正常撤軍,令魏延做斷後將軍。

結果魏延一猜即中。他知道諸葛亮死了,而且把軍權交給了楊儀,不光如此,還要他給楊儀當斷後將軍。

導致了本來就與楊儀不合的魏延,始終咽不下心中那口鳥氣,促成了這場內鬥。最終以魏延失敗告終。


而楊儀,則是以為自己立了大功,以為諸葛亮的接班人選的是他,滿心歡喜的,準備去接收丞相大印。

可惜!可惜!他跟魏延一樣,是被放棄的犧牲品。諸葛亮的另一封遺命,則是逼迫楊儀交割軍權。

而亮平生密旨,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參考,《三國志·楊儀傳》

楊儀至京,表面上給他升了一個官,可實際上呢?“無所統領”,名正言順的讓他交出了軍權。

最終結局跟魏延一樣。

魏延、楊儀的雙雙落馬,不會那麼巧合,這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的遺命暗箱操作的。魏延、楊儀二人,確實是諸葛亮的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