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畢業工作兩年了,沒有學到技能,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怎麼辦?

蘭花的熱情


很明顯,畢業工作兩年,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所以,從現在開始,必要要建立職業規劃的意識,並且要好好做一下你的職業規劃。

如何做職業規劃?

從本人多年諮詢經驗來看,職業規劃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個人事業願景、優勢特長、專業技能、成長經歷、職業價值觀、地域因素、行業因素、公司因素、職業發展遠景等各種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才能得出具體的結論。

所以,在此,我希望能給你提供一種通用型的思考方式,希望能引導你自己去深入挖掘!因為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路徑建立,不是一兩句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而且也需要一對一進行深入諮詢分析。

我們將通過“一核雙驅”生涯管理模型來進行詳細解讀。

所謂的“一核”,指的是一個核心,即:優勢。

“雙驅”,指的是由“內在自我驅動”(由“性格特質+興趣傾向+職業理念+專業技能”構成)和“外在成長驅動”(由“行業定位”+“企業匹配”+“路徑設計”+“向上管理”構成)所組成的生涯管理生態系統。

任何一個因素的缺位,都將導致這個系統出現問題。

我們先來說一下到底什麼是“優勢”。

蓋洛普公司通過長達25年、對超過200萬人進行了數據統計和調查,提出了著名的“優勢理論”:只有充分發揮一個人的優勢,才有可能在工作中達到持續完美的業績表現。而與之相反的則是“木桶理論”。

蓋洛普認為,一個人的優勢由才幹(talent)、知識和技能組成。

知識和技能可以學會,而才幹則不能,因為它是受人的大腦神經思維支配的、天生就具備的一種本能的行為反應。

蓋洛普優勢總計有34項主題,每個人在測評時都會測出排列前5項的主題。從數學排列組合的角度來說,總計會有33000000種組合。這麼龐大的組合數量,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測評才真正能夠發現人的個性。

既然“興趣傾向”和“性格特質”不能成為影響生涯方向的關鍵決策因素,那麼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答案就是:輔助驗證。

雖然“優勢”是核心因素,但在生涯方向決策的環節中,其也只佔50%的權重,這個權重雖然足夠大,但還達不到100%。這時候就需要再對其他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輔助驗證,以求達到對優勢的進一步求證和確認。只有不同層面的測評結果在內在指向上達到一致性的時候,我們才能肯定這種測評的效度。

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職業錨來確認其職業理念,以確認這種職業理念與優勢特長、性格特質、興趣傾向之間存在共性一致。通過這樣的層層驗證,以達到對於來詢者的最準確分析和判斷。

在目標設定的SMART五項原則中,我們最關心的、首當其衝的原則,就是A-Attainable,即可實現性。

在生涯方向定位的過程中,這個因素簡單地說就是“門檻”:你所選擇的這個目標方向,是否存在硬性的學歷、專業、經驗要求?如果門檻很高,且可補充的難度很大,這個方向就實現不了,這樣的目標方向定位就是沒有意義的。

在確定方向定位的過程中,“優勢”所佔的權重是50%,“興趣傾向”、“性格特質”、“職業理念”、“專業技能”所佔的權重是一樣的,分別為12.5%。只有當來訪者的興趣傾向十分明顯的時候,其所佔的權重比例可以上升到20%,其餘各項各佔10%。

以上是關於生涯方向定位所要考量的全部影響要素。

此時所有的生涯方向定位,全部是建立在以優勢為核心的內在自我驅動因素之上,即解決“我適合幹什麼”的問題。但只解決這個問題,生涯規劃只是完成了50%。剩下的50%,則要考慮的是外在成長驅動,即解決“我應該怎麼幹”的問題。這兩個層面的因素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在“外在成長驅動”因素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行業定位問題。

相同的職位,在不同的行業,對於人才的要求也會出現側重和不同。另外,從發展趨勢來看,不同行業的生命週期也是不一樣的,對於職業發展的影響也需要從長遠考慮。

這就要求我們在求職時對於國家政策能夠深度解讀,關注資本市場動態,關注前沿發展趨勢,才能避免在行業危機到來時被淘汰出局。

其次是企業匹配。

我應該怎樣什麼樣的企業才是最合適的?在同一個產業裡,從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我應該怎樣選擇,才對以後的生涯發展最有利?大公司好不好?小公司好又有什麼優劣?到底怎樣的選擇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再次是成長路徑設計。

很多人對於職業的長期發展和成長路徑沒有深入考慮,不知道應該是什麼階段達到什麼目標,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又應該怎樣才能達到,這導致他們在工作中很被動,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這種狀態帶來的最直觀後果,就是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成長,也不知道如何成長,工作3、5年之後,回頭一看,忽然發現自己這幾年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這時候的職業發展就很容易步入一個危險的境地:能力與年齡的成長不匹配。

而這將導致他們在以後的生涯選擇當中更加被動,始終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

最後是向上管理。

這是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因為它在“外在成長驅動”因素中所佔的權重是40%(其餘各項各佔20%),但卻有95%的人都將其忽略了。大家通常持有的都是“捷徑觀念”,指望依靠某一個因素的成功來實現整體職場的大獲全勝,比如:我找準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我就成功了;或者選準一個好行業,我就成功了;或者找到一家好公司,我就成功了。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卻不完整,也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好向上管理,即: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處理好與上司之間的關係,以最大程度獲取上司的信任,在工作上獲得重用,以便將來獲得更大的成長和晉升空間。

通過上面的“一核雙驅”生涯規劃模型,大家就應該知道,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要考慮的5個內部因素,以及4個外部因素。

而這些不同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涯規劃體系。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將導致未來的生涯發展缺乏種種問題。

而對於上述所有因素的考量,都是建立在對於自身、企業、人力資源環境的綜合認知和衡量之上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判斷。這種判斷,需要諮詢師具備豐富的職場和社會閱歷,能夠準確透過現象看本質,並通過深度思考,給出最合理的選擇方案。絕對不是通過一兩份測評就能夠找到答案的。

最後,關於優勢挖掘渠道的幾個常見問題及建議。


1)、我學歷一般,能力一般,我不覺得自己身上有什麼優勢。難道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才幹”嗎?

是的。“才幹”是一種“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只要你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具備的。

2)、如何才能發現我的才幹主題呢?

可以通過蓋洛普優勢測評來發現。有兩種測評的渠道:一是購買圖書《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按照提示到蓋洛普官方網站進行測評;二是到才儲網(www.apesk.com)進行測試。注意:網絡上可以搜索到免費的Excel版本測評,經驗證,可靠性極差,強烈不建議使用該版本的測評。

3)、官方測評和才儲測評,有什麼不同?您更推薦哪一種測評方式?

官方測評屬於2.0版本,理論上更先進,測評報告也針對不同的測評對象進行了差異化處理。但是,從我們長期的諮詢實踐來看,這種差異不是很大,並不能對於最終的方向選擇產生本質影響。相比較官方的版本,我們更推薦採用才儲版本,這個版本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各項優勢主題的原始得分,而官方版本只能看到前5項優勢主題。有些人由於工作所限,有些優勢主題隱藏在6-8項之中,假如是官方版本,這些隱藏的優勢無法看到,但卻會對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的選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4)、為什麼我反覆做了好幾次測評,每次結果都不一樣?

該測評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測評的是你的本能反應,這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不需要理性思考。假如你短期內反覆測評好幾次,在測評的過程中,有些選項是你深思熟慮之後才選擇的,這就違背了你的本能。而且,兩次測評的間隔至少要在半年以上,才能保證準確度。短期內反覆測評,效度會大幅下降。

5)、知道了自己的優勢,是不是就可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了?

不能。首先,對於絕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來說,他們並不能準確解讀報告(甚至無法讀懂)。其次,優勢只是代表了你的行為模式,而現實如何決策,則要結合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即使具備同樣優勢主題的兩個人(5項優勢主題完全相同,這種概率是極小的),可能因為一些現實情況的差異(比如性格差異、興趣差異、學歷差異、年齡差異、價值觀差異,甚至所處地域的差異),而導致完全不同的方向選擇。

希望以上分享,能夠幫助你走出迷茫,早日找到職業定位,你可以多多關注第一職場網,看看我置頂的這一篇文章,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文馨,10年知名地產企劃總監,第一職場網合夥人,向上管理導師,青雲計劃獲獎者,在行行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職場路上,與你一起蛻變!❤️❤️❤️歡迎多多關注第一職場網。


第一職場網


這位朋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想問問你現在是有工作,還是失業,

另外,再想問一下你畢業兩年都做過哪些工作,每份工作持續多久。我先說說我的見解吧。

1如果現在是在工作,就把當前的工作做好,至少要保證我們的生活有經濟來源,能夠生存下來。

2反思一下自己前面做過的工作,如果每份工作不超過6個月,那麼肯定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我們也得這一行幹兩三年呀。接著,詳細地問自己在每份工作中,自己離職的原因是什麼?自己那份工作中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呀?上司和同事對自己的評價是啥?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我,往往多方面的評價比較公正一些。

3自己要想知道自己想做哪一行呀,那麼自己有沒有去分答或者在行去問問職場前輩,這一行是具體怎麼工作的,剛入行的新人又需要哪些技能,而自己又有哪些技能,沒有的自己去哪裡學。這些都是自己需要去準備得呀。例如做銷售的,一般除了專業基礎知識,最重要的是銷售能力,而往往你過往的工作經驗會表現你的成果。

4自己現在也可以學一些職場通用技能呀,比如辦公技能,時間管理技能,寫作與表達技能,然後,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測評呀

5最後,自己最好找個生涯規劃師去諮詢一下,想,永遠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加油,自己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來看。



小孟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少,想的多,經常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