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补二刀


分封制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分化权力,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保护江山永远姓“姬”,而设计出来的独特政权结构。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实行分封制的几个优点:政权从公有到私有、王权从选举到世袭、治权从虚治到实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将分封制与西周之前的邦联制对比,而不是与后面的帝制集权政治比较。

政权从公有到私有,分封制是对邦联制结构的肢解

分封制与帝制相比,存在很多缺陷,但是中国的历史并非一开始就是分封制,它有一个漫长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部落邦联,再演化为分封制,夏朝和商朝就是邦联制结构政权。

  • 1.西周之前的邦联制政权结构模式

邦联制结构下,最小的社会组成单元依然是部落,若干个部落之间形成部落联盟,若干个部落联盟之间,再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再形成邦联制结构的政权体系。人类历史,伏羲女娲所在时期,是原始部落期间,黄帝、尧、舜、禹期间是部落联盟时期,夏朝和商朝是邦联制结构时期。

邦联制结构的诞生,直接催生了国家概念的产生。从国家概念诞生,到实现权力独裁,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 2.邦联制下的政权特性

①部落联盟轮流执政

联邦制条件下,执政部落联盟是通过联盟之间选举产生,而不是某一部落垄断。有学者研究,商朝的王,名字都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这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联盟的图腾标记。也就是说,商朝的执政部落,并非继承关系,而是轮流坐庄的选举结果。

西周最早也是这个结构,周武王伐纣,就是由于以姬姓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构建的联盟,强大到足以挑战姒姓部落联盟。周联盟至少包含姬、姜、子、妫等部落,他们在分封制确立之前,就是轮流执政的状态,传说中的姜子牙,应该是姜部落的首领。

②政权逐步走向垄断

邦联制与部落联盟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执政的部落联盟开始走向垄断。比如夏朝,一般认为从夏启开始,王权进入父子相传阶段。其实不是,而是执政权从各大部落联盟轮流坐庄,变为由姒姓部落联盟独占,绝不是夏启父子相传。

也就是说,邦联制政权已经从原始的“大公”,变成了某个部落联盟内部的“小公”,对别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政权垄断。

③部落联盟相对松散

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之间相对松散,国家政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这种形态,既跟政权的不完善性有关,也跟自然条件的约束性有关。

④内部和外部冲突加剧

垄断性必然伴随强制性,强制性必然导致冲突加剧。邦联制结构首先带来执政联盟部落,与非执政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这个很好理解,谁都不愿意失去执政的机会,周联盟对商的挑战就来自于此。

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为何也会矛盾加剧呢?因为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也逐步走向小部落,即家族对政权的垄断。人类从和平走向小规模的部落冲突,再走向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战争,再步入大规模的邦联政权结构的大规模战争,就是因此而来。

  • 3.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政权区别

分封制与邦联制有什么区别呢?它又有哪些优点呢?

①轮流执政体系瓦解

首先分封制导致原有的轮流执政体系完全瓦解,邦联制联盟结构也不复存在,变成了新的“家国天下”三层统治结构,其中,最高执政权以法统的形式,固化于某一个家族,不再是轮流坐庄。

②联盟成员关系固化

与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关系平等,通过选举产生领导权不同,分封制将各部落联盟变成了诸侯国,在保证诸侯国利益的前提下,也强化了姬姓家族唯一的执政位置,从而将变动的平等关系,固化为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③政治结构更加稳定

由此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彻底抛弃了“公权”,形成了姬姓家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种垄断结构,相对于原始的轮流坐庄,显然更适应族群规模扩张的需求,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法统体系,让政权结构更趋于稳定,虽然它不公平。

  • 4.分封不等于分地

请注意分封制结构,不等于将土地的所有权让渡,而是将管理权下放。在这个结构中,首先确认的是姬姓家族对天下土地的家族私有,通俗讲就是全天下只有一个产权人——姬姓。

诸侯,即原来部落联盟呢?他们是经姬姓家族授权,代表姬姓家族,并替姬姓家族管理某一块土地上的人民,即授权经营者。

以上四点说明,分封制瓦解了邦联制结构,是一次将政权私有化的进程。

王权从选举到世袭,分封制从法统上塑造了王权独裁

前面是从政权结构阐述,那么从王权角度来看,分封制是不是等于分权呢?同样需要跟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比较。

  • 1.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

①部落对外的垄断特性

跟政权结构相似,邦联制结构下王权,首先表现为对外的垄断特性。一般认为,夏启是这个结构的第一人,其实不是那样,从《史记》的记载看,三皇五帝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他们所统领的部落,其实同根同脉。也就是说三皇五帝之间的禅让,其实是泛家族概念上的内部游戏。

夏启只是在部落联盟发展为邦联制结构下,将王权垄断于某个部落联盟,对本联盟以外,不再享有王权的染指可能性,即对外的垄断性。

②部落对内的民主特性

另一面,王权在部落联盟内部又具有民族特性。前面讲过,夏商两代,不能看作是王权父子相传的时代,而是同一个部落联盟(或部落)内部,更亲近的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对内部成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民主特性。

  • 2.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王权差别

明显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的王权,存在明显差别,分封制条件完全不存在民主。它不光派出了部落联盟,连近支血缘关系,都要分出嫡系和庶系,将权力以嫡系父子相传的形式,彻底变成私有财产。

周公知道,这种王权的私有化,必然造成对王权的觊觎甚至争端,所以他设计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制,从而保障了封建体系的有效运行。

  • 3.分封不等于分权

跟政权结构一样,分封不等于分权,而是一种授权模式。只是在周公设计的的分封制里,虽然周天子有权力取消授权,可事实上一经授权再也没有收回过,造成了事实上的分权,这就是分封制败亡的根源之一。

我们不能因为周朝末年分封制的崩塌,认为就是分权的不当,其实相对于邦联制王权结构,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治权从虚治到实治,分封制适应了幅员辽阔的特性

分封制其实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散于各地的部落成员不断发展壮大,部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越来越广泛,但是古代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远远适应不了人类活动的发展需求。

简单来说,从夏商道西周,政权所统治的区域迅速增长,但是实际治理水平受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达成效果。

  • 1.从夏商到西周的地域变化

夏朝由十二个主要部落联盟构成,疆域范围局限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很狭窄的范围内。虽然史书上夏分九州的说法,那仅仅是当时的人对地域的一个了解,并不能形成统治权。

商朝的疆域延伸到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部分地区,疆域明显扩大,但对大多数地域不能形成有效统治管理。

西周则涵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并与长江流域形成广泛交流和统治,形成了中国地理结构的雏形。

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及族群的繁衍能力,远远大于政权的统治能力。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充,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促使治理结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

  • 2.夏商时期的虚治

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过黄帝与炎帝、蚩尤九黎部落之间的战争,理论上讲,那个时候,黄帝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版图雏形。可事实上,以当时的环境,原始的统治模式,无法对幅员广阔的中国(当然那时候还不叫中国)实际统治。

所以,夏商时期,对很多部落联盟的统治,顶多就是个武力炫耀。

  • 3.分封制的实治

西周的分封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左传》记载,西周建立之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把实际统治的疆域,直接推进到淮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

分封制不光通过诸侯国,对偏远地区实现实际治理,而且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表面上看,分封让王权失去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其实既增加了西周政权的控制范围,也增强了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性。

综述

人们看到分封就想到分权,就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帝制统治结构相比较,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分封制是邦联制结构的巨大进步,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统治模式,并形成了文化奠基。它表面上是“分权”,其实是对邦联制的“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寻根拜祖


武王灭商后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呢?原因如下:

首先:

1:周原来也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说的是文王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国力日益强大。文王对外宣扬德教,时常热心帮助各诸侯国调停、解决争端,又因商纣王横征暴敛,所以商朝的许多诸侯国都喜欢向周文王靠拢,听他号令。

2:武王继位后,亲率诸侯联军于牧野大战商王大军。商军大败,纣王自焚而亡,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

其次:

1:众多诸侯不仅周文王时就已经追随周国,武王灭商虽然周国是领导者,但也有赖于众诸侯一起出兵相助才得以成功,毕竟当时的商朝实力还是强于周国不少。

2:夏商时期的朝代,都是大的诸侯国、大的部落为王,其他小诸侯国、小部落接受封赏听从命令定期朝贡,共同组成一个朝代。

3:那时候还没有中央集权的思想和政治体制,而众诸侯跟随周国多年,忠心耿耿,灭商又有大功,所以也只能封赏了。况且商朝虽灭但其残存势力依然很大,对商人也要妥善的安置,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贵族迁徙进而分封于不同的地方,便于管理和控制。

让有功诸侯和商人贵族各自立国,接受周王朝领导,定期朝贡,共同拱卫周王朝,这样的政治制度,在当时也是最先进,最为天下所接受,最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

4:及时的封赏有利于安抚亡国的商人之心,有利于奖赏有功的众诸侯。从而也有利于周王朝快速的安定人心,稳定局面,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5:分封边远诸侯,也有利于拓展周王朝的政治版图和政治势力,还可以巩固周王朝的边疆安全。

6:分封还可以提高周王朝的政治地位,曾加政治资本,提高周天子做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威信。

7:分封还能打击和压制潜在的反对势力。

最后:

所以周朝初年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基于从王朝的长久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南公懿


【周武王伐纣,兄弟、宗亲、功臣、邦国众多,屏藩王室、安抚诸侯,不得不封呀!】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周人祖先后稷,《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黄帝时农官,居于岐山而封岐伯。后稷后裔历经五帝至夏朝,世代世袭大司农,部族居于岐山周原,夏代封周公。商汤伐夏桀代夏,周公不窋率夏之遗民及周人,串于戎狄之间。周公姬刘(公刘)迁于豳(甘肃平凉),周公亶父迁于岐山下回归故土。商王文丁十一年,文丁降封周公季历为西伯,王杀季历。季历三子姬昌继位西伯昌,武王伐纣后追封为文王。

【周武王为灭纣所做的准备】

《竹书纪年》载帝辛(殷纣王)41年,周文王薨。《史记》载殷纣王41年释放周文王。。(《唐书/ 历志》引《纪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周武王伐纣是帝辛五十二年,也就是周武王十二年,这一年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58年,周文王到底是被殷纣王释放,还是这一年周文王病逝,冷清先生的意见,还是以《竹书纪年》为准确。也就是说周文王病逝于公元前1058年。

周武王即位第二年,周军讨伐犬戎,当时犬戎居住在甘肃庆阳、陕北一带。第三年,周武王征讨密须,当时在甘肃灵台县。第四年,周武王讨伐耆国既黎国,黎国在山西长治西部。第五年,周武王讨伐邘国,邘国在河南沁阳西。第六年,周武王伐崇侯虎,攻占崇城改名为丰邑,丰邑在陕西鄠邑区,以前叫户县。第七年,周武王扩建丰邑为都。

第九年,周武王祭祀了祖庙,勒兵向东,在孟津举行阅兵。周军车子载着周文王的牌位,以姜尚为国师,号召天下诸侯:“统帅你们的军队和人民,给你们准备好了舟船,迟到的违令者斩。”周军渡黄河时,有白鱼跳跃到船上,武王取以祭祀。刚刚渡过黄河,有雷电击中周武王舟船的王屋,红色的火焰不断变化成金乌的形状。当时,到达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多,诸侯皆曰:纣王克伐。周武王说:你们不知天命,条件还没有成熟。

周武王遂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大家都撤兵回去了。周武王为啥取消这次军事行动呢?第一,周武王觉得孟津的粮草不够,就是说准备的还不够充分。第二,古人迷信,雷电击中船之王屋,火焰化成金乌之状,是不祥之兆。第三,殷纣王朝廷内部还没有彻底分化,政治时机还不够充分。第四,周武王觉得八百诸侯带来的军队不够多,如果和殷纣王的军队及其支持者决战,还没有必胜的把握。诸侯之兵之所以不够多,从雷电击中王屋起火来分析,当时正是秋天秋收季节,青壮年男子都在收获庄稼,所以八百诸侯不能倾国而出兵。

【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双方出动总兵力150万人以上,也是世界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战役。】

过了两年,殷纣王愈发的昏聩了,诛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比干、箕子都是殷纣王的叔叔,是殷商王朝的重臣。太师疵、少师强,抱着商朝的乐器投奔周武王。周武王觉得政治时机成熟了,孟津的粮草储备也充足了,他向天下诸侯宣布:“殷商有重大罪过,不能不倾尽全力讨伐。”周武王要求八百诸侯,要带上全部军队和青壮年的男子,周武王特意把伐纣大军集结的时间,选定在冬季秋收之后,诸侯们要在十二月中旬以前达到孟津。

周军倾国而出,战车300乘,骑兵3000,甲士45000人。《史记•周本纪》原文:“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诸侯军队来了多少呢?超过了六十万。西周初期的兵制,一辆战车三个人,跟随甲士150人,八百诸侯之中,还有很多不发达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根本达不到周军军制的要求。《史记•周本纪》原文:“誓已,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据此可以推算出,诸侯兵车会者4000乘,诸侯总兵力至少有60多万人,很可能超过了80万,商纣王出兵70万对战于牧野。

《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周武王左手掌握着青铜战斧(象征着军权),右手拿着一把牦牛尾做的令旗,说道:远道而来的西土之人。……周武王又说:听我说,我友邦的君侯,国师、司徒、司马、司空、军长、旅长、师长、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百濮人等等,举起你的长戈、竖起你的旗帜,端起你的长矛,我们一起向天发誓。

 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诸侯,占到当时华夏民族的一多半,不但有华夏文化相同的邦国,还有和华夏文化相近的邦国。作为伐纣总统帅的周武王,在牧誓中,将追随出兵的八百诸侯,挑选重点讲了八个大的邦国和部族,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这都是出兵超过一万的大邦国部族,出兵不足一万的中小邦国部族,周武王省略而没有提到,当然不等于他们没有来参战。中等的方国出兵几千,小的部落出兵几百,参加伐纣的大中小诸侯多达八百多家,各个邦国、方国、部落经济发达程度不一,像羌人、髳人、濮人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不发达,他们虽然出兵上万,但是肯定做不到一辆战车跟随150名甲士的程度。

【庸国】;华夏民族的一支,在汉水流域,建都在今湖北竹山县,是上古较大邦国。

【蜀国】;华夏民族的一支,在四川广汉及成都平原,创建璀璨的三星堆文明,是华夏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人】;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以农耕、狩猎、畜牧为业,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

【髳人】华夏民族额的一支,刘海齐眉的发饰(应该属于三苗派系),居住在云贵四川的少数民族。

【微国】华夏民族的一支,原居住在山东,后被殷商战败,迁徙至山西潞城,后迁徙至陕西眉县。

【卢国】华夏民族一支,原是炎帝的姜姓部族,是赤帝的封国,在河南卢氏县一带。

【彭国】华夏民族周人的一支,此彭国非彭城之国,因功封于有邰(平凉),在甘肃灵台县建国。

【濮人】华夏民族的一支,殷商时期云贵四川的少数民族,应该是三苗的分支,周以后称百濮。

【牧野之战杀伤了20万殷商军队,灭绝了99个邦国,斩杀了18万诸侯军队,俘虏30万诸侯军队,降服兼并了652个邦国】

【牧野之战,周武王70万对殷纣王70万】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率周军5万、战车300乘,八百诸侯军队60多万(可能超过70万),兵车会者4000乘,陈师牧野,周武王做《牧誓》。殷纣王早已经知道周武王要来,殷商军队20万,七百诸侯军队50万。周武王誓师完毕,周军为中军,八百诸侯为左右翼,数万巴蜀之兵为先锋。巴国的勇士们脸上涂着油彩,挥舞着长矛跳着原始的舞蹈,蜀国的将士们带着恐怖的面具,呼喊着震天的号角。支持殷纣王的诸侯联军,被怪异的巴蜀军队吓着了,50万诸侯联军开始倒戈逃跑。周武王70万伐纣大军,围歼了殷纣王20万殷商军队,战斗之惨烈,流在地上的鲜血,都把戈矛的木柄给漂了起来。

《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尚书•武成》:“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牧野之战,周武王诸侯联军抓获俘虏了霍侯、艾侯、佚侯,小臣46名,官员100多名。缴获战车1130乘,战车毁坏者不计其数,初步估算歼灭殷商军队20万,殷纣王穿着五彩的玉衣自焚于鹿台。牧野之战后,周武王举行了盛大的围猎,擒获老虎22只,彪2只、麋鹿5235只、犀牛12头、野牛721头、黑熊151只、棕熊118只、野猪352只、貉18只、长尾鹿16只、麝香50、小麋鹿30只、梅花鹿3508只。狩猎结束后,周武王随后讨伐“助纣为虐”的诸侯,消灭99个邦国,斩杀了17万7千七百79诸侯之兵,俘虏了30万零230人,总计降服邦国652个。

《逸周书•世浮》:“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周武王为什么要分封诸侯?大家都出力了不封不行呀。】

夏万国、商三千,周八百,殷商消灭了上千个邦国。周武王伐纣时期,全华夏的总人口1300多万,依然还有1500个邦国,商族是最大的邦国,殷商是天下共主,商族也称为大邑商,商朝的常备军有20万,战车1500辆。周人是较大的部族,周文王获得了征伐之权,常备军只有5万,战车300乘,其他邦国都没有如此多的常备军和战车。夏商周时期,华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成年的男人都是入籍的“志愿兵”。不打仗的时候务农,自备武器铠甲,农闲时训练,打仗时出征。

周武王动员了八百个诸侯邦国,参战的总兵力达到70万以上,周武王的军队占有的比例很小,推翻殷商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八百诸侯邦国,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爵位,武王伐纣成功、周王朝确立,周王称天子有分封诸侯的权力,八百诸侯们也想获得应有的名分。武王伐纣降服652个邦国,人口600多万,还有东部广大的土地。助纣为虐的诸侯被消灭或者废除,大家都想分得伐纣成功的利益,周武王不得不分封诸侯。分封诸侯的次序是周王兄弟、宗室、功臣、八百邦国,分封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周武王一共分封了800多个诸侯,绝大部分是子爵、男爵,伯爵以上100多个,侯爵以上的仅有三十多个。其中,周武王的兄弟有15个人封公侯,姬姓宗室封侯伯者有40人,出兵多战功大的邦国有18个封侯。周武王的弟弟姬丹、姬奭、太师姜尚、微子启等少数人封公爵,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封侯爵;庸国、蜀国、羌人等大国都封伯爵,巴人这样的小国只能封子爵。周成王时又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封晋国公,熊绎封地在楚为子爵。

周武王分封诸侯,将以前的邦国、方国取缔了,代之于“大国、次国、小国”,所以,周初虽然分封了800多个诸侯,称为国家的其实只有70多个。诸侯国受周天子节制,700多个小诸侯分别受70多个诸侯国节制。周公旦制作周法、周礼时,特意规定了周天子和诸侯国拥有军队的数量。周天子拥有六个军,75000人;次国拥有三个军,37500人;小国拥有一个军,12500人。西周时期,华夏总计拥有军队近百万。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假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