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稱杜甫詩聖稱李白詩仙,有什麼依據呢?

深圳鄭海洲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和杜甫,代表了唐詩的巔峰。

唐朝是詩歌的朝代,詩人無數,在唐詩的瀚浩星空,李白與杜甫無疑是光芒閃爍的雙子星座。當然一切並非絕對,《河嶽英靈集》中列舉的二十八位唐代詩人,都是站在顛峰,但集中並無杜甫。其中原因,大概因河嶽英靈集成書較早,當時杜甫尚算不得名家。而李杜在大唐就令人仰止,用自己冠絕古今的作品,塑造了千年不朽的豐碑。

要問他們為什麼一個被稱為詩聖一個被稱為詩仙,有什麼依據?依據大致有三:

一、一個歌唱盛唐,一個詠歎喪亂。他們在唐朝的盛衰之間,處在唐詩顛峰的兩面坡上,李白在南坡,杜甫在北坡,最頂點是安史之亂,是大唐的盛極而衰。李白時期是李唐最後的輝煌,他隨著那個朝代最後的飈升一路高歌,直達頂點。而杜甫站在頂峰,面對的卻是唐王朝無休無止的下坡路,懷著對李白的崇敬,一路憤懣地吶喊。

二、李白以詩為樂,杜甫以詩為業。因此李詩不受格律約束,奔放飄逸,杜詩工於格律,精耕細作。

三、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而李白受道家思想影響較多。追本溯源,中國古代詩歌無非發端於《詩經》和《楚辭》。《詩經》產生於黃河流域,儒教也產生於黃河流域,因此《詩經》一脈繼承了儒家的入世思想,產生了大批現實主義詩人,出生於黃河流域的杜甫無疑是傑出代表。或者由於黃河流域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抑制,獲取糧食困難,因此杜甫更關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他一生在文字上傾注了聖人的民生關懷,因此他成為“詩聖”。而《楚辭》產生於長江流域,道教也產生於長江流域,《楚辭》一脈則繼承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長江流域農作物生長茂盛,很少出現糧食恐慌,飽食之後,更多的是想求道成仙,因此李白“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十九歲“仗劍去國”,一生遍遊名山大川,或“俯視洛陽川”,或“飛渡鏡湖月”,總是幻想著“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的神仙境界,隨意揮灑的文字總帶著幾分仙氣,因此他成了詩仙。

四、李白生性豪邁,杜甫性格嚴謹。杜甫邀人喝酒,說“何不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這是比較接近現實的,杜甫那個時候的酒錢或許真是三文一角、三十文一升、三百文一斗。而李白喝酒就大話連篇了,說“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一席酒,二十貫,那得有王愷石崇一樣的家底才喝得起。一貫錢十三斤,二十貫錢二百六十斤,得用驢子馱錢來結賬。如果把李白的浪漫誇張也當成現實,那從杜甫處往李白處販酒,應該是利潤最高的買賣。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老李灑脫,不受格律約束,律詩寫得象絕句。而老杜刻板,絕句寫得象律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這首《絕句》若在今人手裡,那是決不會作絕句,一定會抻頭露尾整成一首律詩。

也有人曾幼稚地發問:“李白和杜甫到底哪個更厲害?”這一問有點惘然,為什麼一定要他們拼個你死我活?自古文無第一。李白是顛峰詩人,卻無顛峰之作,他的長處在於倚馬可待一揮而就,是大唐第一快劍,劍術輕靈,間不容髮。而杜甫更象金刀武士,刀法沉雄,斬釘截鐵。你讓他們怎麼比?一個劍術第一,一個刀法第一。他們一生見面三次,僅限於切磋探討,並非華山論劍。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有相同情感,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心情大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間隔不到四年,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也心情大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深圳鄭海洲


盛唐詩歌的兩座高峰,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了。

但是,作為兩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仙”一“聖”到底有何區別呢?為什麼李白不能是“詩聖”,杜甫不能是“詩仙”呢?

這就涉及到“仙”與“聖”在文化領域裡的具體內涵差異了。

李白“詩仙”之名,來自於賀知章

說起這個賀知章,估計人們對他的印象也就是《詠柳》和《回鄉偶書》這樣兒時經常誦讀的名作了,但對這個人具體情況並不是很瞭解。

賀知章和李白、杜甫一樣,也有一個稱號,叫做“詩狂”,因為他的作品沒有流傳太多,所以現代人能讀到他的作品也很少。

但是,他在當時可是威名赫赫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文壇執牛耳者。

“吳中四士”、“飲中八仙”、“仙宗十友”等等稱號,和王維、張若虛、陳子昂、李白、孟浩然等等大家並列,賀知章也是這一個圈子裡的人物,並且年歲還是較長的。

據《本事詩》記載,李白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人,剛剛出道,從川蜀來到長安中原一帶。有人說是他去拜訪了一下詩壇前輩賀知章,也有說是賀知章聽說過李白之名,主動來探望他。

當時李白小有名氣,但絕對沒有像之後那麼出名。

賀知章問他,有沒有近期創作的詩歌,想要欣賞一下,於是李白就把剛寫不久的《蜀道難》呈了上去。

賀知章讀罷之後,驚歎異常,稱讚再四,稱李白為“謫仙”。

不論具體情況如何,這兩個人是坐在一起喝了一頓酒,還鬧出了一個“金龜換酒”的佳話。

一個名望卓著的詩壇前輩,和一個剛剛出道的文學青年坐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引人關注的事,更別說還有這樣一個高評價,李白一下子天下聞名。

其實賀知章沒有說李白的詩歌風格如何有“仙氣”,只是認為他的才華只有仙人才有,既然在凡塵之中,那自然就是天上“謫仙”了。

“詩仙”這一稱呼本來是和作品風格無關的,只是稱讚李白的才華。

但是又因為李白的詩歌作品確實“俊逸瀟灑”、“汪洋恣意”,別人根本模仿不來,就像天上的仙人一樣,不可捉摸,只能膜拜。

所以,“詩仙”這一稱號也就名副其實了,並且從一句誇讚之語衍變成為了和作品風格息息相關的一個稱呼。

杜甫“詩聖”,這個“聖”字大有講究

在古代,“聖”這一稱呼是不會隨意冠名的,尤其是在正統文壇之上,在“言志載道”的詩文領域裡,這是一種莫大的殊榮。

李白雖然名為“詩仙”,但畢竟離普通人太遠,影響有限,但杜甫的“詩聖”,就是在整個社會中有著極為崇高地位的象徵。

古代有一種“聖人”情結

在儒家成為正統之前,堯舜禹等上古賢君被稱為“聖人”,道家等學說更是直接認為聖人是參透了天地至理的存在。

這一傳統有一個說法,叫做: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而儒家成為正統之後,“聖”這一稱呼更是和黎民蒼生聯繫起來的,比如儒家有“五聖”:

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述聖子思;復聖顏回;宗聖曾子。

這個“聖”在儒家看來,是至高無上的稱謂,而杜甫被稱作“詩聖”。

杜甫“詩聖”的名頭不是唐朝就有的,但至少在中唐時期,杜甫和李白就已經並稱了。

比如韓愈有《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杜甫“詩聖”這一稱呼的正式確立其實要在明代。

有一個叫做陳獻章的文人,是明代心學的奠基人,也是一位陪祀孔廟的大儒。

陳獻章在《隨筆》裡寫過這樣一句話:

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妙少能兼。

自此之後,杜甫“詩聖”之名就正式確立了。

但需要清楚的是,雖然這一名號是後來確立的,但杜甫作為“詩聖”的實質是一直存在的,這也和其詩歌風格特色有關。

杜甫的詩歌很少有快意的作品,即使是其早年所作也不像青年之語,“沉鬱頓挫”是其公認的風格,這也與其心繫天下蒼生的情懷有關。

即使是在戰亂四起、朝不保夕的關口,他依然保持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慮在其詩歌裡更是隨處可見。

杜甫作品的質量雖然非常高,但不像李白那樣不可模仿,他只是將自己一腔熱血用詩歌表達出來而已,所以就給後世那些有著同樣理想的人一種思路,一種可能。不論兩者相隔多少年,都更能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共鳴。

這和儒家思想對於底層社會的關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詩言志”的傳統在杜甫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並且還是事關家國天下、黎民蒼生的遠大志向。

這樣的情懷是一種“聖人”情懷。

所以,杜甫的“詩聖”稱號並不是其作品質量之高,也不是其寫作技巧之好,而是其詩歌中無時無刻不流露出的那種悲憫情懷,讓人感動,並且為之震撼。

杜甫不像李白那麼瀟灑,他活得非常沉重。

有這樣一個說法,唐詩之中有兩對“李杜”,杜甫被稱為“老杜”,杜牧被稱為“小杜”,李商隱被稱為“小李”,那麼為什麼沒有“老李”呢?

有一個絕妙的回答:

因為杜甫未曾年輕,而李白從未老去。

從後世詩人的傾向來看,李白是“謫仙”,但距離人間太遠;而杜甫,真正擔得起“詩中聖賢”。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李白和杜甫,被尊為唐朝詩歌史上的兩座巔峰,其原因蓋在於他們對唐詩,及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李白。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民間有個傳說,當初太白金星被貶凡間,太白金星便託夢於青蓮州李白的母親,李母生李白後,取名為太白,故而李白頗有道風仙骨之氣。他行俠仗義,快意江湖,賦詩吟酒,常不為俗情所累。

李白的詩,繼承了漢樂府通俗易懂,易於歌頌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詮釋了詩歌以意境,以情調,以韻律為主的這一特點。他的詩氣勢磅礴,恣肆汪洋,讀來似大河排浪般酣暢淋漓。

李白的詩,大都是一氣呵成,不拘泥於形式體裁,不侷限於規則約束,以內在的韻律,使整首詩形成一種自然流暢的音樂般的主旋律。

李白的詩,不著斧鑿之痕,不顯雕琢之工,彷彿仙人吐氣成虹一樣地不露痕跡,所以,在詩歌領域被尊為“詩仙”。


二,杜甫。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工於律,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於詩書史家,在《宗武生日》中言:“詩是吾家事”,自言詩歌為自家之事,立志於詩歌創作。常對偶於桌前,校律於几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詩為愛。

杜甫的詩,工整沉鬱,老辣持重,他把律詩這一宛如詩歌皇冠上的明珠,一顆顆鑲滿了詩歌的皇冠。他使後世的詩人,明白了什麼樣的體裁是律絕,律詩,排律。後世多少詩人讀罷杜甫的律詩,喟然長嘆:“讀罷杜詩羞言律”。

杜甫,就像高明的工匠一樣,把一首首詩歌像雕琢工藝品一樣地雕琢成了完美無缺的藝術品,所以,在詩歌領域被後世尊為“詩歌聖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