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十四岁的赵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饿死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这算不算弑父?

王超行侠仗义


赵武灵王生平

赵武灵王 公元前345年~公元295年,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军事家,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在军事上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沙丘之变被饿死原因

赵武灵王被饿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其事件主要取决于自己废长立幼,号称主父,致使赵国军政分离,随着自己幼子年龄的成长,在国家治理方面出现分歧。

其次是长子赵章见弟弟赵王赵何的萎靡颓废,有些不忍,其人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多次随赵武灵王征讨东胡,娄烦等游牧民族,就想着让赵王封公子章为代王,也为父子关系雪上加霜。

总结

所以说当时十四岁的赵惠文王在沙丘之变中围而不攻,只是想等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


景粼玖序


赵武灵王,怎么评价他呢?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和军事家,尤其是世人皆知的“胡服骑射”改革,大大提高了赵国的武装战斗力,为最终强大赵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是这么优秀的改革家,在晚年被困在宫里,活活饿死,一世英名尽毁于一旦。怎么回事呢?请听分析。

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赵章为太子,次子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由于赵何的母亲非常受宠,又是皇后,子凭母贵,所以赵何就取代了赵章的太子之位,成了第一继承人。而且赵武灵王在赵何十岁的时候就传位给赵何,自己则退居幕后,自称主父。值得一提的是,赵武灵王让位但没有让权,赵何上位三年后,赵武灵王又把自己的长子赵章封为安阳君,还让田不礼辅助。

这赵章可不是省油的灯,田不礼更是一肚子坏水,此人还是宋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二人搭档可谓狼狈为奸。加上之前一直为自己失去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呢,所以有人提醒赵武灵王小心这二人作乱。赵武灵王不但没听,而且为了弥补内心对大儿子的愧疚,把赵国一分为二,让兄弟两个一人治理一半。好好的一个国家哪有分开治理的?不出事才怪呢。

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赵武灵王经常与公子章居住在一起,不论什么好东西,什么好待遇一律跟赵何的一样。赵何敢怒不敢言,既然你把国家传位给我,又把国家一分为二,兄弟两个本来不和,这真是纯属没事找事。朝中的许多大臣们见公子章又受到了赵武灵王的厚爱,便暗中与公子章来往。公子章见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自己又有了权利,那颗一直蠢蠢欲动的心终于按耐不住了,公子章要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终于有一天时机来了。

主父和惠文王出游沙丘,分宫而居。赵章和田不礼带领他们的党羽作乱,诈用主父的命令召惠文王。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沙丘之变”。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平乱,击败赵章,杀死了田不礼。赵章逃到主父宫中,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不知道该作何感想?自己出于愧疚给了大儿子权利,这个大儿子现在要来杀他跟他的弟弟,失败后还要到自己这里避难,真是造化弄人,世事难料。但是作为父亲赵武灵王还是接纳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宫,终于还是冲了进来杀死了赵章。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因为赵章的缘故而围攻主父,休兵的话,一定会被灭族。”于是继续围困,而且还把宫里的人全赶了出来,只剩下主父自己,主父逃不出来,又找不到食物,把树上的小鸟都掏出来吃了,过了3个月左右在宫中饿死。

那么问题来了,在被围困的这段时间里,惠文王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营救呢?还是说这就是惠文王的主意?其实谁也说不好,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惠文王当年才14岁,朝中大权在赵成和李兑手里,可能现在的惠文王即使想救也是有心无力,所以不能矛头一律指向惠文王。可怜一代杰出的改革家落得这么个悲惨下场!


峰峰说史


赵武灵王的沙丘宫变其实始作俑者恰恰是赵武灵王本人,因为赵武灵王非常不恰当地实行了权力的继承,身为赵国最领导人的赵武灵王,在决定要把自己国君之位传给幼子公子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之时,就埋下了日后沙丘宫变的悲剧。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国君,他在军事能力的是天才的,但在政治上的能力却是低能的,他开创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而且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以国君之位领导并开创的改革,而其他国家的改革变法都是国君在幕后支持诸如李悝、商鞅这样的人来主导改革。

赵武灵王

之所以说赵武灵王在政治上是低能的,是因为他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违背了自周朝开国以来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赵武灵王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公子何,而不是长子公子章。

当然历史上也有非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成为一代明主的,但赵武灵王却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迷糊,既让位于幼子公子何,却又想着封长子公子章为代国安阳君,这种做法无疑就是分裂赵国,让公子何与公子章进行权力争夺。

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继承制度,但赵武灵王破坏了这个制度,破坏就破坏了吧,他又觉得对不起长子公子章,赵武灵王怜悯长子公子章的行为,就是引发沙丘宫变的真正原因。

赵惠文王

权力是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君,如果有人窥视国君之位,就会引发这个国家的动乱,赵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早已经成年,原本国君就是他的,可是硬生生的被赵武灵王夺走给了他年幼的弟弟公子何,作为长子,公子章虽然天性仁厚,但是时间长了,也不免有些怨恨,再加上身边大臣的挑拨离间,公子章就开始滋生野心,于是就是有沙丘宫变。

虽然沙丘宫变最初是公子章预先谋划想杀死自己弟弟公子何的阴谋,但是起因却是赵武灵王权力分配不均造成的,公子章在赵国的势力原本就不强,再加上辅佐公子何的大臣肥义勇猛赴死,为公子何争取时间,最终公子何得以发兵杀死公子章,保住了自己的国君之位。

赵武灵王与王后

公子何(赵惠文王)可以派人杀死自己的哥哥公子章,但是不能杀死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为弑父是违背伦理道德,而且不会被人支持的,况且当时的赵惠文王只有14岁。

赵惠文王10岁的时候就被赵武灵王立为国君,到沙丘政变时还只有14岁,因为没有成年,所以权力都在辅政大臣手中,主要就是肥义,肥义是一个贤德的大臣,辅助了赵国三代国君,对于年幼的赵惠文王,肥义也是尽力辅佐,同时肥义发现了赵武灵王想分封公子章背后的隐患,并做了适当的防范与安排措施。

赵武灵王

在沙丘宫变时,公子章假传赵武灵王的指令,召肥义前来,结果公子章就杀了肥义,肥义一死,14岁的赵惠文王非常很聪明,但其实并不能完全控制政权,还是需要手下大臣辅佐,于是赵国的权力落入了李兑和公子成手中,李兑是赵国的权臣,后来当了相邦,相当于相国、丞相,而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是赵国的权贵。

当公子章开始作乱时,李兑和公子成率领军队杀死了公子章及其支持者,但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他们不敢杀他,因为赵武灵王好歹是赵国前任国君,现在的主父(相当于太上皇)的意思,杀赵武灵王相当于弑君了,同时赵惠文王不也敢杀赵武灵王,杀了就相当于弑父了,都不敢杀,最终的结果就是活活把赵武灵王给饿死了。

胡服骑射

其实,沙丘宫变这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赵武灵王本人,公子章之所以作乱,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其实有赵武灵王的暗中鼓励和支持,赵武灵王希望自己的儿子内斗,然后居中调停,这样就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权力,可惜赵武灵王把权力想得太简单了,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

沙丘宫变本质还是赵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由赵武灵王引发,公子章阴谋发动,结果被李兑和公子成平定,杀公子章,困死赵武灵王,最终的受益者就是赵惠文王和李兑及公子成,要知道后来的李兑和公子成基本上掌控了赵国的权力,赵惠文王在沙丘宫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受李兑和公子成控制的。

从赵惠文王的角度来看,他是不可能会放自己父亲赵武灵王出来的,因为那们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和地位,政治上的权力斗争是没有亲情可言的,是非常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赵惠文王不会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放过他,虽然赵惠文王没有亲自派人杀死赵武灵王,但赵武灵王却是被自己一手提拔出来的儿子赵惠文王活活饿死的。

赵武灵王

因为赵惠文王当时并不是只有饿死赵武灵王一个手段,他也可以软禁赵武灵王,但是赵惠文王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来看,赵惠文王是希望自己的父亲去死的,只有这样,自己的地位才能高枕无忧,况且当时的赵武灵王才46岁,如果给了他机会,就有卷土重来的威胁,这也是赵惠文王、李兑及公子成等人一致利益决定活活饿死赵武灵王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