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国史春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凡历史上贤明的君主,都会犯错,纵使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犯下不立太子的过错,导致赵高篡改诏书,乱政灭国,又比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听信小人之言,大兴巫蛊之祸,逼死太子皇后,国势颓废。

而赵武灵王身为一代雄主,也犯了个天大的错误。



赵武灵王一生开创多项第一,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太上皇制度的君主,是历史上第一个向胡人学习骑射的中原民族君主,是战国时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想要灭秦的君主,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君王主导变法的国家,而其它的国家都是由贤臣主导,如李悝、商鞅、吴起,都是大臣身份主持变法。

当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灭亡中山国,使赵国东西连成一片,解除后顾之忧;击败林胡、楼烦二个胡族,沉重打击北方胡人的势力,扩大了赵国的疆域,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国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赵武灵王的成就大多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赵武灵王却是个不成熟的政治家,在壮年之际,将王位让给喜欢的次子公子赵何,而废长子公子赵章,之后因为怜悯公子赵章,又想将赵国一分为二,想立赵章为代王,最终实现自已夺回王位的想法。



赵武灵王在自已42岁的时候,突然传位给他年仅十岁的次子公子赵何,自已退居幕后,自称主父,并在幕后一直扶助赵何处理政事,赵何就是赵惠文王,在大臣肥义和赵武灵王的辅助下,赵惠文王很快熟悉国政。

后来赵武灵王看到自已长得已经非常高大的长子赵章向幼小的赵王何行君臣之礼,回想起来,感觉很怜悯赵章,于是又对赵章格外厚爱起来,这对赵国的朝政造成一定的困惑,上行必下效,赵武灵王这样做,给赵国的大臣造成一种错觉,感觉又要扶长子赵章起来为王,有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就开始教唆赵章,赵章是长子,又不断听到大臣的教唆,也开始心怀不满,便预谋造反。

而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由于长期离开权力中枢,感觉越来越不适应,赵武灵王的权力与赵王何的权力不断的发生碰撞,赵武灵王处处受到肘制,因此想夺回权力,自已重新掌权,可权力一旦交出去,夺回来就基本不可能了,直接导致了沙丘之变。



赵武灵王以看墓地为名,让赵王何与公子章一起去,晚上宿居沙丘,赵王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结果晚上公子章密谋发动叛乱,赵武灵王默许,公子章却被早已提前有所准备的赵王何部下击败,杀了公子章,但对赵武灵王,赵王何的部下都不敢杀,也不敢让他逃走,只是围住行宫,围了三个多月,赵武灵王被困在行宫中,出又出不去,食物早就吃完了,没有吃的,就到处找吃的,掏鸟窝、捉老鼠,只要是吃的,赵武灵王都吃了,到最后实在没有东西了,活活饿死。

这就是赵武灵王犯下的最大错误:废长立幼,造成国内的政治地动荡,最终赔上自已的性命。

赵武灵王的做法违背了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政权交接规律,首先是废长立幼,然后又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这些做法在政治上是严重错误,历史的规律一再证明,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一定会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赵武灵王之死是自己一系列决策错误所致。

首先,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让赵国变成了一个畸形成长的军事机器,战争效率空前提高,却付出了政治效率下降和结构性紊乱的巨大代价:为了减少旧势力的干扰,他对公子成等公族让渡了大量政治和经济权力,并牺牲了人事权,赵国看似轰轰烈烈,但新式军队也好,政权机构也罢,却仍然充斥着公族和贵族等旧人,这在同期六国中是比较落后的,不仅不如秦国,甚至也不如三晋中其它两国和齐国。如此畸形的人事结构,导致一旦他个人控制力下降,旧势力就能轻易反扑并掌控全局。

其次,他对这种脆弱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之缺陷浑如不觉,反倒一次次轻率地“失去位置”:放弃王侯尊号自贬为君,后来更索性放弃君位自称“主父”,结果儿子惠文王一旦被说服转向,就可以凭借如假包换的“真王”权柄,让“主父”亲自训练的几十万雄兵变成无用之物,让“主父宫”变成不设防。实际上他已经足够走运了,因为惠文王是幼子,有一个成长过程,攀龙附凤的旧势力也需要和他有一定时间的相互试探和磨合,如果当初选定的赵王是年长的章,而后者又有一些野心的话(从章后来意图夺位可知他的确有野心),也许主父逞能扮使者去秦国“侦查”那趟就回不来了(只需放出个“那使者是赵主父啊”的小道消息,然后再发丧就好了)。

第三,一手建立了这么个摇摇晃晃的“危楼”后,他居然又玩废长立幼,废长立幼本就冒险任性,既然做了就该再狠一下心,照先秦惯例让老大公子章去外国自谋出路,乃计不及此,让老大让位后又生恻隐,打算把代分给他,以赵代两地从战国直到秦汉之交的独特关系,一旦事成赵国势必一分为二且对掐不息,而他苦心编练的精锐部队也势必会自相残杀消耗殆尽(赵后期精兵以代为多)。事没办成却被两个儿子及其亲信知道,结果双方都不满这个“糊涂爹”不说,还不约而同加快了夺权步伐,最终导致兄弟阋墙的提前白热化。

第四,事情已经闹到不可收拾,赵主父却仍然糊里糊涂地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已经称王并初尝生杀予夺滋味、周围又围拢了一群逐利者的小儿子,居然让战败的大儿子入宫避难,结果他的庇护不但未能保住大儿子的性命,反倒促使已经势成骑虎的小儿子及其周围智囊横下一条心,索性把事做绝,仅仅把他饿死,也算战国时尚有周代遗风,若是到南北朝或更晚,那就直接动手了。

简单说,赵武灵王是个出色的军事将领(甚至都未必能称得上出色的统帅),但作为一国之君,政治头脑基本上是“脱线”状态的,能够在老病的年纪才困饿而死,已经可以烧高香了,倘若他的儿子再大些狠些,他的运气再稍稍差些,以如此任性的做派,或许早就挂了。


陶短房


春秋谓义战,战国称乱战,乱战时代无异大争之世,战国200多年,无非是大国轮换崛起称霸一方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究其乱像,像及今日世界,区别只在于,今日之世界以杀止杀,核威慑下,世界和平,战国之世界,智者相谋,勇者相杀,周而复始轮转最后雄主出,奋先辈之余烈成一统之江山。秦皇扫六合前,有一人亦曾有吞并天下之势,奈何一生英明神武,荒唐不经之事皆有,最后枉死他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一:父死子替,国难交接,少年英主!

赵雍父赵肃侯在位时,战国争霸风云迭起,赵肃侯也为一方雄主,带赵国争战无数,胜多败少,有替代魏国带领三晋争霸中原之势,然而,雄主陨落往往意味国家衰败,于赵国而言亦如是。

公元326年,肃侯去世,继位的就是15岁小儿赵雍。以年幼之身面对不怀好意的列国群雄,换作一般人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时,魏、楚、秦、燕、齐五国,各派大军万余以参加葬礼名义,陈兵赵境,一言不合就开打。软弱还是强硬,妥协还是坚持,国破家亡之时,重任落在小小少年郎身上。幸而国有忠臣,在托孤大臣肥义建言下,赵武灵王于国难时显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外强硬,派使者质问各国是为吊唁而来还是为争战而来,对内宣布全国戒严备战。不仅如此他还不惜重金贿赂于五国有过隙的各国和楼烦部,以外交手段缓解赵国压力,在这内外多重手腕下,五国联军无奈退兵,少年郎赵雍渡过人生第一次危机。

二:稳定局势,营造后方,结盟邻国。

度过危机后的赵雍,开始执政之路,继位那刻遭遇让他深切体会到,国弱人欺当道理,而赵国面对的威胁从来不是扩张方向问题,而是本国不稳,于是他转换重点,将之前父亲南下中原策略,改为稳定国土。

第一目标就盯上了中山国,和北方游牧民族,只是在问题还没解决之前,一个机会出现在赵雍面前。燕国动乱死敌齐国乘虚而入,杀燕王哙,妄图吞并燕国,政治智慧敏锐的赵雍发现这是培养盟友巩固后方好机会,果断出兵将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公子姬护送回燕,并不惜武装游行逼迫齐国退让。

齐国不允,赵国联合中山国秦国一起像齐国施压,争夺三年多后,齐国就犯,就此燕赵成盟友,中山国也因合力攻齐成赵国盟友。

通过这一外交事件,赵国成功将大后方稳固,然后赵国也终于能南向以争天下了。

三:最早秦赵相争来自武王举鼎后遗症

共同逼退齐国时结成的战友情,让秦赵关系良好,可惜,关系都和利益有关,而秦武王嬴荡做的一件荒唐事让赵国有机可乘。

秦武王以力大无穷出名,闲着没事跑周王哪去举鼎。一不小心把腿弄断然后一命呜呼。他一死秦国内乱,赵武灵王想起上次扶持燕昭王故事,又玩一把扶持新君。用武力为屏将秦国宣太后儿子公子稷扶上秦国王位。

可惜,谋事在人,成事看女人,宣太后也不简单,默认赵国行为,却自己当权,用自己政治智慧不断和赵武灵王周璇,秦国才没有成为赵国小弟。

四:整军备武,胡服骑射,赵国铁骑威震天下!

连续扶持燕国和秦国后的赵国,已有争霸天下实力,但在战国这多变之秋,各国都例行变法也让国家强弱随时易变。

赵国位于北方,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最前沿,深知胡人骑射厉害,难免有学习之心,于是赵武灵王在贤臣肥义帮助下,决定施行“胡服骑射”改革,历经重重波折,在说服宗室贵族后,胡服骑射成功推行。

数年后,战国第一批职业骑兵部队组建,以平民还有平民军官为主的赵国骑兵,成赵武灵王手中最锋利的刀。

争战大幕开启,公元前305年,赵国第一刀砍向中山国,连战连捷下,赵国几将中山国灭国,之后又用数年时间不断扩大领土。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也遭殃了。

赵国终将国内分割的国土邯郸代郡连成一片,在地域上成一个整体,然后他又推行内政改革,消解汉族戎狄矛盾,赵国也第一次在民心上实现了统一。

一场改革,一连串战争,还有之前的外交努力,让赵国成为战国最强国之一。赵武灵王用20年时间,改写了赵国历史和战国历史。如果不是他后来犯下的大错,他的人生必将更加辉煌!

五:壮年传位,好为将,不为王,赵武灵王的作死之举。

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武灵王,励精图治数年,深感自己精力有限,于是做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事情,将国君位传给太和何,以便自己专心攻略天下。

帝王权柄,于人而言无疑是最大诱惑,可赵武灵王居然这样传出去了,真是境界高远的逗比行为啊,隐患由此出现。

不过这祸患在当时并没爆发,而他已经在为后续争战天下做准备,那就是亲往秦国侦查,由此引出《赵武灵王戏秦王》故事

赵雍为方便去秦国,就混入使者中,化名“赵招”,一路查看水文地理,山川形胜,绘成地图,为攻秦做准备,不仅如此他还以使者身份面见秦昭襄王,并告知自己退位传位给太子事情。

秦王问“赵招”:“赵王为何要这么做?难道老了吗?”

赵招(赵雍)”说:“主父(赵雍)尚在壮年。

秦王又问:那为何这么早传位?”

赵招:“我们主父是为叫太子先练习治国,国家大权依然在主父手里。

秦王:赵国怕不怕我们秦国?

赵招:怕,因为怕,我们才改革胡服骑射,骑兵比以前强很多倍,因此应能和贵国结交!

不明身份两人相谈甚欢,第二天秦王又想见这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使者,于是传令赵使觐见。那知赵雍不傻装病跑了,一来二去三四天过去,秦王等不及就派人请,最后来了个和上次完全不同的使者”赵招“。

秦王逼问使者之前人是谁,真赵招只能实话实说是赵武灵王。并说我国主父想和大王见见,就想出这办法,并留我赔罪。秦昭襄王一听自己被戏弄,愤怒不已,就派大将白起率精兵去抓赵武灵王,最后无功而返。

由这个戏弄秦王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赵武灵王的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胆大心细魄力十足。

七:被作死的父子感情,扶植废太子抗衡次子赵惠文王

回赵国后的赵雍,开始专心军务,并封自己的长子公子章为安阳君,还派齐国贵族田不礼辅佐公子章。这田不礼不是安分人,不断鼓动公子章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这公子章,也因此不安分起来,在赵武灵王不断默许之下,僭越之举越来越多,不仅如此,赵武灵王还封公子章为代王。

这就更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了,所有大臣都在想,你搞啥啊?

先是传位给自己儿子,这已经很奇葩了。

现在又弄个二王并立?这是要分裂国家啊?

无数大臣上书要求不得如此,赵惠文王也认为自己父亲老糊涂,拒绝这要求。

眼见自己的决定居然没被执行,赵武灵王非常伤心,感觉自己权威被冒犯,一时难以接受,最后为了挽回权威居然扶持长子抗衡次子。以便重握权柄。

他终于开始吃下自己酿下的苦果,然后就是终结!

八:一场父子政变于反杀,一代雄主终陨落

赵武灵王在扶持长子对抗次子后和赵惠文王关系变得剑拔弩张,为了挽回败局,赵武灵王果断决定武装夺权,他以看墓地为由,让公子章和赵惠文王跟自己去往沙丘。

古人以孝治天下,国君在孝道面前也必须守规矩,于是赵惠文王只能和赵武灵王前往沙丘。但必要准备还是要做的,赵惠文王安排肥义、信期随行,并派人率大军就近驻扎,以防不测。

到沙丘后,赵武灵王和公子章居一宫,赵惠文王独居一宫,很快赵武灵王邀赵惠文王去往自己宫殿一聚。赵惠文王犹豫不决,贤臣肥义说,自己去探听虚实,如果没回来一定有问题。希望赵惠文王狠下心肠做该做的事情。

事情果如肥义所想,赵武灵王和肥义争论后,肥义被杀。

然后又继续召赵惠文王来行宫,这使者,让赵惠文王明白一切,肥义死了。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派大军包围赵武灵王行宫。

大军一到,赵武灵王所有的谋划都失败,最后公子章被杀,赵武灵王就这样孤零零一人被留行宫,面对四面大军围困。

赵惠文王迎来漫长的等待,等待自己父亲死亡!

三个月后,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沙丘宫,结束辉煌一生。

这一生他将赵国领土扩大三倍有余。

这一生他让赵国骑兵成为战国最强军队。

这一生他最后死在自己儿子手里。

能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当选择传位给儿子那一刻,赵武灵王结局就可以预见了,也因赵武灵王教训,验证帝王无亲情,后世才有那无数抓权柄直到最后的帝王们!


阿斗不傻


大家好,我是白齐光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一位君主。小小年纪的赵武灵王就有着自己强大的治国能力。只可惜因为自身的某些因素导致了自己晚年悲惨的生活。

赵武灵王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吴娃,可是吴娃短命,在吴娃弥留之际,赵武灵王答应立吴娃的儿子何为赵王。可是在这之前,赵武灵王还有另外一个儿子章,早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在朝中和军中有很高的威望,颇有赵武灵王的风范!可赵武灵王为了一个将死的妃子就废除了章的地位,太过于感情用事!而且后来自己又后悔了,还想让公子章当赵王。立一国储君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这样变来变去肯定会引发权力争斗!果然后来公子章和何针锋相对,这个时候赵武灵王的另一个以前的决策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

之后赵武灵王想让公子章在别处也称王,便派人向公子何讨要这个封号,可是公子何肯定不会同意,这下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受辱,便想要拿回公子何手中的权力,而公子章在赵武灵王的默许下有了更坚定的夺位之心。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不可开交,而赵武灵王才是这场内斗的发起者!

最后公子何率军把公子章和赵武灵王的军队全部消灭,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赵武灵王被小儿子的军队团团围住,无论赵武灵王做什么,谁也没有动手,因为都不愿意承担弑君的罪名,最后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宫,断水断粮,以至于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的吃,围困三个月以后,一代名君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有智慧,有权谋,胆子大,所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恰恰也惨败于这种大胆行动上,史称“沙丘之乱”。如果说瓦解五国联盟,说明赵武灵王有大智慧的话;那么深入秦国刺探军情,表明他不愧是一个孤胆英雄。一两次的冒险成功,并不代表永远都能成功。

前几次的冒险成功了,他自己有些飘飘然起来,后来希望建立更大的功勋,可惜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事情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赵武灵王不光是试验失败,还搭上了性命,让后人惋惜。重温这段历史,要让后来者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白齐光


想必大家都非常羡慕皇帝,也曾无数次的梦想自己当了皇帝,身边那么多的美女,爽呆了,其实皇帝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从轩辕黄帝到溥仪,中国出了559个皇帝,在这些称王称霸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死于非命,无论是与后宫佳丽们昼夜床震累死在龙踏上,还是从帝王之尊到被绞死、饿死、囚死,其实都是自作孽的制度使然。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却被活活饿死。

帝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什么有什么,怎么会被饿死呢? 赵武灵王赵雍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所实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的汉人服饰普遍是宽衣大袖,作战效率很低,赵雍要求全国老百姓穿胡人的衣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赵雍率领这支虎狼之师灭掉了中山国,为赵国开拓了疆土,已经成为了北方第一霸主。

赵雍并没有因此而松手,他要干更大的事,就是南下攻打秦国来增强自己的疆域,他将王位交给自己十一岁的小儿子赵何,让有丰富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他自己则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训练军队、攻打秦国上。


赵雍正值盛年主动退位,自称为主父,易名化妆深入秦国刺探军情,为进攻秦国做准备,就是这样的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却被活活饿死在深宫之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的原配王后韩氏,生了个儿子赵章,是嫡长子,于是赵雍宣布赵章为太子,就在太子赵章十五岁那年,又娶了个美女吴孟姚做小老婆,这位吴小姐长得是风姿绰约、仪态万方,赵雍很是宠爱她,并给她起了个“吴娃”的呢称,第二年吴梦姚生了个儿子赵何,恰好这时候正宫娘娘韩夫人一命归天了,于是吴梦姚被封为王后,吴王后提出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赵雍是爱屋及乌,满口答应,就撤销了长子赵章的太子封号,宣布还是小娃娃的赵何为太子,并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太子赵何,赵何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雍做起了太上王,自称主父。

一次主父赵雍看到小儿子赵惠文王赵何接见群臣时,身为哥哥的赵章面北称臣给弟弟下跪叩头,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于是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赵章为代王,但是相国肥义激烈反对,没有办法分王不成。

赵章得到消息后更增加了对弟弟赵何及相国肥义一伙的憎恨,一场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在所难免。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95年,忙碌了一阵子的赵雍决定带领全体皇族和大臣们前往都城邯郸西北60多公里的沙丘去度假,这个沙丘就是现在的河北平乡,商纣王在那里建了一座高台和两座行宫,赵雍和赵何各住一个行宫,两个行宫相距三公里左右,被废黜的前任太子赵章将行营设在两行宫之间,当晚在真正的行营中,赵章和他的智囊田不礼正在密谋,他们决定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实施他们的叛乱计划,田不礼的计划是假传太上王赵雍的命令,声称有紧急事故召唤赵何晋见,赵何必然要经过赵章营地,他们就在营地附近设伏兵截杀赵何,只要赵何一死,赵章就能顺理成章夺取王位,这个计划非常完美。

于是一个假传太上王的特使前往惠文王赵何的行宫通报说,太上王忽然得了疾病,要面见大王,请大王火速前往,少年国王没有多想就准备起身前往主父宫中看望,相国肥义却把他给拦住了,肥义对这件事情有点疑惑,认为主父赵雍身体一向健康,怎么恰恰在深夜就生病了呢,他就让赵何待在宫中,自己前去看望,如果这个事情属实,大王再去看望也不迟,相国肥义又嘱咐禁卫军加强戒备,紧闭宫门。

忠心耿耿的相国肥义和他所带的护卫不出所料的被赵章的伏兵全部歼灭,等清理战场时却没有发现赵何,田不礼对赵章说消息已经走漏了,现在形势非常危及,我们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快速进攻赵何的宫殿,只要攻下宫殿,杀死赵何,我们还能成功。

但是现在赵何已经有了准备,禁卫军誓死守卫王宫,赵章是久攻不下,正在惠文王赵何万分危急的时候,救兵杀到了,原来赵雍的叔父赵成和大将李兑坐镇邯郸,唯恐废太子赵章有什么不法举动,于是就各率一支军队赶来沙丘护驾,想不到来的正是时候,正好赶上恶战,赵章的军队被杀得大败四处逃窜,这时赵章也慌了手脚,不知怎么办了,田不礼让赵章赶快去投奔主父赵雍苦苦哀求他,他能保护你,于是赵章就找赵雍去了;


李兑斩杀了田不礼后没有找到赵章,他判断赵章别无他路可逃,只能去投奔太上王赵雍,于是就把赵雍的行宫团团围住,砸开宫门进宫搜查,赵章被搜出来杀掉,又把宫中其他人都轰了出去,只让赵雍一个人留在宫里。

一代英雄赵雍此生第一次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人来帮助他,当他想出宫的时候,宫门已被反锁,过了几天后,宫中的粮食都吃尽了,赵雍开始挨饿,在饥饿难忍下,他爬上宫墙向外哀嚎。

据史书记载: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而食之三月餘而饿死沙丘宫。

赵雍要求赵成、李兑能放过他,但他俩害怕赵雍今后对他们进行报复,他们为了保全自己,仍然无动于衷,最后赵雍饿得实在没办法,就爬上树找鸟蛋来充饥,又坚持了一个月,终于饿死在空无一人的宫殿之中。一代英雄如此长逝实为可惜。


李兑之流直到三个月之后才打开宫门,可怜太上王赵雍身上的肌肉已被蚂蚁和老鼠啃得只剩下一具枯骨,赵惠文王赵何将他安葬在代郡,就是今天的河北蔚县西南五十公里的地方,现在山西灵丘因赵雍的陵墓而得名。

至于说赵何为何不救自己的生父,有许多说法,其一说赵成和李兑势力太大,赵何年岁小,不是他们的对手;其二说赵何不知父亲赵雍被关,这有点说不过去,两三个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其三说赵何是被权力迷了心窍,所以才不去救。


娇妻爱儿,彪炳的勋业对于赵雍来说不过是一场幻梦,面对王权的诱惑,父子情深、兄弟情义全被抛到脑后,心中剩下的就只有杀戮了。



遗产君


我们知道战国末期,虽然天下纷争,攻伐不断,但秦、楚、齐三强争霸的局面还没有打破。楚国在秦国的打压下,已成疲惫之态;齐国虽然富甲一方,但偏安一隅,雄心不再;韩、赵、魏、燕则基本上一直都是二流角色;而秦国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战国一哥”的端倪。

这时候,赵武灵王横空出世,赵国在他的操盘下,重新崛起,成为战国末期唯一可以与强秦叫板的诸侯国。

公元前326年,15岁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登上赵国国君的宝座,他的父亲赵肃侯留给他的是一个国内民族矛盾重重,四面树敌强敌环伺的国家。

赵雍而上位,凳子还没坐热,秦、楚、齐三位大佬联合魏、燕两个小弟,各带一万兵马开到赵国边境,来给赵肃侯吊唁,向赵国示威到是真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赵雍这个愣头青识相点,当今是谁的天下。

好在赵雍内心实在强大,见招拆招,软硬兼施,将一场危机化险为夷。但这也让赵雍惊出一身冷汗的同时,更清醒也认识到,这世界是用拳头来说话的。

于是,赵雍决心要把赵国治理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首先是设立了“博闻师”的职位,招聘有才之士充当自己的政策顾问,同时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物产,几年下来,使赵国渐渐具备了一些经济实力。

但仅有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够,摆在赵雍面前还有道难题,一是国内民族矛盾突出,汉人和胡人隔阂较深;二是军事实力实在太弱,连林胡、楼烦这样的小国部落也敢来欺负;三是国际上没朋友,经常有被群殴的风险。

赵国地理位置非常不好,地处北方,属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国内汉胡杂居,以都城邯郸、上党为主政治势力属于“汉化派”,引领着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坚持传承着中原华夏正统文明,排斥夷族,而北部边境代郡(大同)、晋阳(太原)为首的政治势力属于“胡化派”,主张向胡人注重实际,民风彪悍的风气学习,主张民族融合。

再说简单一点,就是传统守旧派与新兴变革派之间的矛盾。在当时,视中原文明为正统的时代,夷族往往代表着落后,中原华夏才是礼仪之邦,如果向夷族学习,那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可以想像这有多大的阻力。

但赵雍觉得北方少数民族重实际实用,轻繁文褥节的风尚,特别是军事作战上的优势,的确值得好好学习。

于是赵雍就服饰改革入手,改宽衣长袍为短袖短襟,他自己率先穿着胡人的短袖短襟上朝,并向王公大臣们讲其中的好处,说:“胡人都穿短袖短襟的衣服,脚蹬皮靴,骑马射箭特别灵便,不像我们汉人,宽袍大袖,行动起来拖拖拉拉,骑马半天上不去马背,射箭先要挽起袖子。如果改穿胡人的衣服,干活、打仗就灵便多了。”

在赵雍的带领下,着胡装迅速在朝臣中风行,后普及全国。其实,着胡服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系统的变革工程,是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加快了汉胡通婚,民族融合。

另一方面就是军事上,那时汉人作战是用马套车为“乘”,战士坐在车上作战,不仅对道路等地理环境要求高。而且几匹马套在一起,行动不便,而胡人短袖短襟,单人单骑,来去自如,运动迅速,作战效率非常高,传统的步兵和车兵与之对垒非常吃亏。

赵雍于是军事上也向胡人学习,在代郡组建骑兵部队。士兵一律短衣长裤,足蹬皮靴,骑马射箭,行动十分敏捷,军力迅速增长。

几年的“胡服骑射”改革下来,政治上的务实,民族间的融合,军事上的强盛,赵国有了向他国叫板的实力。

当时赵国东有齐国,北有燕国和东胡,西边与秦、韩两国接壤,中山国还在赵国中间,国际环境很不好。

赵雍决定小试牛刀,师胡之长以制胡,先向北部林胡、楼烦两个少数民族用兵,把他们赶快到了大青山以北。

接下来就是灭掉中山国,同时不断欺负周边的燕国,秦国,将赵国的疆域推进到北至沙漠,西至黄河的区域,地盘扩大了两三倍,成为当时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诸侯国。

当然抢地盘只是一个方面,操控他国内政也是必须的。赵雍知道赵国的确非常强大,但也没有强大到灭掉六雄的地步,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干涉别国内政,培植新赵势力,为我所用。

于是他威逼利诱,先后“帮忙”燕国和秦国立了新君,就是后来的燕昭王和秦昭襄王,他们上位后投桃报李,长期与赵国保持结盟关系,保证了赵国边境安宁。

这时的赵雍已经俨然以国际领导自居了,经常在自家地盘召开国际会议,其他诸侯国都不得不来捧场了。

也许是热衷于军事和外交,当国君处理朝政,发展经济什么的事情该放手了。公元前299年,45岁的赵雍做出惊人之举,把国君之位传给年仅10岁的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己则自称主父,带着自己的大儿子赵章到处征战。这一神操作,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赵何是赵雍的小儿子,是与自己非常喜欢的宠妃吴孟姚所生,其实赵雍开始立的储君是公子赵章,只是因为自己太喜爱宠妃吴孟姚了,英雄难过美人关,竟然废长立幼。赵何在大臣肥义等人的辅佐下,其实也干得非常好,得到了赵国上下的拥戴。

英雄是不甘寂寞的,何况正是年富力强的大英雄。离开了权力几年,没有人来请示汇报工作,特别是其他诸侯国都只认赵惠文王,赵雍觉得这个“主父”当得不好玩,于是就想复出,但朝臣们都极力反对。

这难不到赵雍,他于是把公子赵章再推出来,北部的代郡封给赵章,让赵章在代郡称王。这一下子赵国出现了赵主父、赵惠文王、赵章三个太阳,赵章与弟弟赵惠文王分庭抗礼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大臣们也选边站队,朝局顿时混乱不堪。

矛盾终于爆发了。公元前295年,赵雍以勘察王陵为名,把赵王何、公子章都叫到了沙丘行宫,准备摊牌。赵章在大臣田不礼的参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假借赵武灵王之名,宣赵何进宫,趁机将其杀死。

不料,赵何的大臣肥义看出了玄机,先替赵何打探虚实,结果被杀。于是便派兵绞杀公子章,软禁赵武灵王。

对于老爸,直接杀死肯定大逆不道,但如果不除掉,自己的王位甚至小命估计都难保。于是赵何对软禁赵武灵王一事,采取技术处理,假装不知道,不管也不问。

赵主父被困沙丘行宫,没人管,没人问,更没得食物和水,只好自己捕捉幼鸟老鼠度命,三个多月后,终于饿死在沙丘行宫中,年仅49岁。

听到赵主父已死的确切消息,赵何才假惺惺地悲痛大哭,下令厚葬。就这样,堂堂一代英杰以悲凉的方式谢幕,着实让人叹息。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死,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一个就是战国初第一雄主赵武灵王。但赵武灵王的下场如此之惨,完全是咎由自取。可以说,正式由于赵国在鼎盛时期这场“政变”使得赵国丧失了唯一一次统一天下 机会。

赵武灵王,名赵雍,20岁登基,以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闻名。再有两个有名的事件就是,秦燕两国诸侯都是赵武灵王所立了,尤其是赵武灵王受芈月所所托,派兵助其子当上秦王(秦昭襄王)如果赵武灵王地下有知,数十年之后,秦赵长平之战的就是秦昭襄王主政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想。

用最简单话说,赵武灵王就是一世英名,一时糊涂。沙丘之变不仅使得自己死于非命,而且使赵国就此一蹶不振。赵武灵王的下场应该是自找的,用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来说明此事最恰当不过。赵武灵王原本立长子赵章为太子,但赵武灵王有一个宠妃叫吴娃。并立为王后,二人有一子也就是赵何、应该说赵武灵王对吴娃钟爱一生,在吴娃去世以后,出于爱屋及乌的意思,断然废长立幼,让赵何当了太子,赵武灵王这一做法遭到了以“宰相”肥义为首的朝臣的强烈反对,一是本身废长立幼就不对,二是长子赵章无过,三是赵何能力真一般也不如赵章。而当时的君主权力不像后世那么大。立储也是公卿一族的大事,但赵武灵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错,力排众议立赵何为太子,而且一步到位,自己退位为“主父”。赵何为当赵王了。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堵住公卿的嘴。二是让赵王何得到锻炼。赵王何既然登基,就是赵武灵王失去“生命”的那一天。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武灵王希望自己是“垂帘听政”但赵王何一旦获得获得权力自然不愿意失去,而经过四年的观察,赵武灵王已经意识到,赵王何不是一个有为之君,他这才想起长子赵章的好处,赵武灵王希望将“易主”先是将赵国一分为二,然后再“废掉”赵王何,已经品尝到帝王威仪和权力的赵王何自然不会答应,权力是最好的毒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赵武灵王觉得自己拿回自己的王位很容易,但他错了,权力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他对长子赵章的“补偿”不仅害死了赵章。也害死了自己。

事情的过程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知道,赵武灵王长子赵章惨死,而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其子赵王何困在沙丘三个多月,活活饿死。在这件事情上,赵武灵王有三个错误。一是不应该废长立幼。二是不应该提早退位,使得自己丧失最大优势,三是既然已经退位,赵王何在位,就应该任命。不能再生风波。过于自信害死了自己。而最后意图分裂国家。实在糊涂了,赵武灵王前期雄霸一时,后期却昏聩不堪,何以会如此?实在是让人费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真可谓王者伤心地了。

前295年,“主父”(即前赵武灵王,此时赵武灵王已退位,以主父自居)携长子公子章及已经即位为赵惠文王的公子何离开都城邯郸,到沙丘游览,目的是借此机会重掌国君大权。不料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控的地步,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围攻惠文王,后不敌惠文王一方,身死人手。惠文王一方(公子成)接下来对仍在行宫的主父采取“以围代诛”的策略。将主父围在宫里,对主父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逼不得不掏鸟窝吃雏鸟。最后,“一代雄主”的赵武灵王竟被活活饿死,殁年五十岁。这一变故史称“沙丘宫变”。

位于邢台广宗的沙丘平台

前210年,已完成统一六国霸业的秦始皇亦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


赵武灵王(前344年 —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生于赵国都城邯郸,20岁即位。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即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其父赵肃侯托孤重臣肥义的辅佐下,联合韩、宋、越等国家形成了掎角之势,一举粉碎了魏惠王发起的魏国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赵肃侯为由瓜分赵国的阴谋。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随后,为了改变赵国的颓势,赵武灵王结合赵国胡人文化基础深厚的实际情况,克服赵国贵族的阻力发起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运动,“胡服”即赵国从上至下,全民推行胡人服饰装扮,“骑射”即在军事上,推行胡人的骑兵系统和战斗风格。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华夏”为正统,“戎狄”为蛮夷的主流观念下,是具有超前的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的,值得钦佩。

在“胡服骑射”改革取得成功后,赵国国势大盛。期间对内北伐匈奴、灭亡中山国,收服楼烦,开疆扩土,建城安邑,扫清赵国境内障碍,使国内区域间交通进一步通畅。对外除插手燕国事务,拥立燕国新君外,还干预秦国内政,一时间赵国国力空前,颇有问鼎中原之势。

胡服骑射——敢为天下先


也许是“胡服骑射”这样的改革的成功给赵武灵王带来了信心的膨胀,赵武灵王又破天荒的推行了“一国二君”这样的制度,于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将王位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的初衷是美好的,他希望赵惠文王负责国内的政治,自己则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但是这个“一国二君”的思想不同于“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有着契合当时赵国国内情况的实际基础,因此改革获得成功,而“一国二君”的构想确是不符合政治发展规律和人性的。这也为最后发生上面所说的“沙丘宫变”埋下了伏笔。

英雄迟暮,与一代霸主齐桓公的晚年何其相似


“一国二君”这种二元政治制度的推行,是赵武灵王最终身死人手的根本原因。

而直接原因则有两个:

第一是赵武灵王在立储君的问题上没有原则且反复不定,主要体现在原本“公子章”是赵武灵王的嫡长子,也是原来的太子,而后期因为赵武灵王宠妃(公子何生母)临死前的一句请求立公子何为太子的话,就轻率的废掉公子章太子之位,更立公子何。废长立幼,历来是封建国家立储君的大忌,赵武灵王却轻率行之,果然产生祸端。第二是赵武灵王的恋权不放,本来如果赵武灵王安心做他的“主父”,不问政事军事,凭赵惠文王在赵武灵王死后痛哭的表现看,赵武灵王应该可以安享晚年,可是赵武灵王却触犯了另一个禁忌,就是退位后仍不及时置身事外,反而想通过手段重回权利核心(沙丘之旅)。

以上三个原因,最终导致了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晚年可悲的境地。


青红皂白说历史


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他十五岁时继承王位,这时候赵国实力在七国之中只是处于中下水平。由于赵国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时常会遭到匈奴人的侵犯,细心的赵武灵王发现匈奴人之所以战斗力如此强悍,就在于其轻巧的服装。

匈奴人服装较轻,机动性很强,而中原国家的士兵都身穿重铠,很难攻击到对方,所以他下令赵国的士兵学习匈奴人的穿着,这样一来,士兵的行动快了很多。其成果也是显著的,在对中山国和匈奴的作战中取得非常有效的结果。



赵武灵王最后会被活活饿死,还在于他对于两位王子的态度问题。他一开始废除公子章的太子之位,立年幼的公子何为太子,当时公子何还年幼无知,赵武灵王仅仅是因为喜爱公子何的生母,爱屋及乌,所以立公子何为太子。

可是后来他见公子章作为公子何的哥哥,竟然还要向公子何行跪拜礼,他又动了恻隐之心,竟然将赵国一分为二,封公子章为代王。公子章野心勃勃,他想趁机除去公子何,但是事情败露,他打不过公子何。



公子章为了保命躲到赵武灵王的行宫中,赵武灵王本以为公子何是他的儿子,对于他的话还是会听一些,没曾想公子何已经杀红了眼,还是杀死了公子章,还将赵武灵王一个人囚禁在寝宫。赵武灵王没有食物可吃,他只能掏鸟窝,抓老鼠吃,三个月后活活饿死。


麦地传奇


古代君王死后的谥号是有讲究的,从中可以看出后人对其或褒或贬的评价,赵武灵王这个谥号,既有“武”又有“灵”字,“武”字是开疆破土、崇尚武力之义;而“灵”字,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曾给“灵”字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

这个解释最为贴切了,赵武灵王一生英名盖世,最后却因继承人之争被活活饿死,但此番内斗并未伤及赵国根基,因为他的次子赵惠文王是个贤明君王。



赵武灵王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推行胡服骑射。近代改革家对赵武灵王推崇备至,称他是改革先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第一人,梁启超更是称赞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与胡人长期作战失败经验的总结。赵国传统战车反应迟缓,与骑兵作战非常吃亏。赵武灵王果断舍弃传统战法,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成果非常显著,推行前赵国连中山这种小国都斗不过,推行之后一举拔了这根眼中钉肉中刺。



赵武灵王是个多情种,耳根子比较软。他晚年处理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忌讳,这为他的惨死埋下祸根。

赵武灵王第一个王后是韩王之女。赵武灵王比较宠幸她,生儿子章后,爱屋及乌,就封章为太子。不幸的是,韩王之女死的比较早,章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功劳卓著。如果赵武灵王没有遇到吴娃,太子章继承王位顺理成章,毫无争议。只是偏偏造化弄人。



赵武灵王又娶了吴娃,对其宠爱有加,甚至比韩王之女有过之而不及。吴娃也挺争气,也为赵武灵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为何。可能是赵武灵王命中克妻,吴娃也一命呜呼了,死前别无他愿,只愿赵武灵王改立公子何为太子。赵武灵王心一软,就答应了她的请求。这样,公子章毫无过错被废,公子何成为了太子。



除此之外,赵武灵王又有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举动。他主动让位给公子何,自称为主父,只负责军事,国家治理全权交给公子何。他想法很单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军事斗争是他的专长,大业交给儿子后,他可以一门心思搞军事了。赵武灵王还是过于自信了,他不知道利益可以轻易俘获亲情。

公子章还是比较憋屈的,毫无过错,因为父亲一时喜好,就废了他。他还算通情达理,虽然心中不满,但并没有公开表现出来。但身边幕僚不愿意了,本来公子章继位后,他们很有希望飞黄腾达的,这下全泡汤了,于是他们不停的在公子章面前煽风点火。公子章心有所动。



赵武灵王也觉得对不起公子章,于是就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分出来一半交给公子章。他觉得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公子何不会拒绝的,因为没有公子章的退让,就不会有公子何的太子之位。

但没想到公子何拒绝了赵武灵王的要求,赵武灵王很是恼火,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就动了收回公子何实权的想法。他又将讨封不成的事情告诉了公子章。公子章有赵武灵王支持,信心倍增,决定对公子何采取行动。

在赵武灵王默许下,公子章借父亲的兵符宣公子何到宫中议事,准备把公子何一举拿下。公子何的谋士肥义发觉其中有诈,于是自告奋勇替其前往宫中一探究竟,并再三嘱咐如其不归,定是已经被杀害了,让公子何通知公子成与李兑过来勤王。



果然不出肥义所料,肥义当场就被杀害了,公子何派李兑带兵攻入宫中,把公子章及其党羽一并杀害。但因无人敢担负弑君恶名,只得将赵武灵王圈禁在宫中,断水断食,赵武灵王饿的前胸贴后背,只有吃老鼠掏鸟窝,后来老鼠也被吃光了,赵武灵王就活活饿死了。

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