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武灵王不死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吗?

罗哥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刀兵遍地的末法时代,天命所在和人心所向已不足依凭,那么“地利”也因此而成了国家存亡的根本之一。而就秦赵两国的山川地理形势而言,即便是在承平时代,远无后顾之忧的赵国想灭掉盘踞雍州之地、据有崤函之固的秦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强大而又矛盾重重

公元前307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无视宗族势力和地方贵族的激烈反对,以雷霆万钧之势强行开启“胡服骑射”的变法运动。嗣后,变法仅一年有余的赵国迅速崛起,强大的赵国骑兵开始大肆兼弱并寡、征讨四方。如此一来,赵武灵王的个人权威亦随之水涨船高,赵国国内的反对派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静待良机。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终于拔掉了有如骨鲠在喉的中山国,将偌大的赵国连为一体。在宴飨群臣、普天同庆的档口,因见长子赵章屈膝叩拜幼子赵王何而心生恻隐怜悯之心的赵武灵王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将刚刚被攻拔而下的代地(原中山国)交由赵章统理。这一公然分裂国家的行为令赵王何恼怒异常。而原本就反对“胡服骑射”的贵族赵成和大臣李兑等人就趁势而起,煽风点火的将赵王拉入自己的阵营。

但即便已经到了“祸在肘腋,随时发作”的紧要关头,野心勃勃,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却依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他的工作重心已完全放在制定自北方九原、云中等地突入秦国的作战规划之上。为此,他甚至还亲自装扮成随从,出使秦国亲自察略秦的地理形势和山川险夷。而就在赵武灵王醉心攻伐战守之际,国内的赵王何与公子成、大臣李兑等人则正紧锣密鼓的策划着杜绝赵武灵王分裂国家,甚至废除“胡服骑射”的变法运动的计谋。至此,外表强大无匹的赵国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各种矛盾纠葛、利益斗争一触即发。

二:诸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不死,亦难有所为

且不说,在赵武灵王万年的赵国本身就是内有不断,矛盾重重,即便赵国鼎盛繁荣,上下齐心,就赵武灵王时期的战国局势而言,他也难有所为:

首先,无论是在赵武灵王统治时期,还是后来的赵王何执政时期,就当时的战国局势而言,都是异常的复杂而艰巨,因为,在那个阶段,在赵国周围诞生了很多雄强有力、文武兼资的明君:

先是东边的齐国,此时正处于齐威王、齐宣王、齐缗王三代君王励精图治的鼎盛时期,国力如日中天,雄视东方而莫能匹敌。

再是南边的魏国,虽说在魏惠王(即梁惠王)执政时期魏国国力有所衰退,但经过魏襄王振作之后,略显颓势的魏国渐渐有了回光返照的姿态。

至于西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武王,以及由赵武灵王亲自扶持的秦庄襄王,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混吃等死的家伙。再加上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秦国的崛起已经变得不可遏制。而这也正是赵武灵王为何在灭掉中山之后,马上调转枪头怒怼秦国的原因,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就此而言,地处中原腹地,战略纵深不足的赵国,即便再强大无匹,当此四邻群雄并起,天下形式莫测之际,想要一举并吞强秦,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三:两次收效甚微的攻秦之战,促使赵武灵王孤注一掷

把秦国当做假想敌并不是赵武灵王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早在秦孝公发布变法宣言之际,就曾明确表示对山东诸侯蔑视西秦的客观事实深以为耻。所以,在通过商鞅变法而迅速崛起之后,旧日的霸主之国迫切的希望能够东出三晋,与山东各国一较短长。

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前提,秦国先后组织来灭蜀之战,并吞了素有天府之称的蜀国,此后又在秦武王时期,命甘茂等人强行贯通三晋,耀武观兵于洛阳。故此,步步东进的秦国俨然已是天下诸侯最大的威胁,而与秦毗邻的赵国更是首当其冲。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若不趁此赵国兵戈锐利,秦国霍乱放弃之际痛下杀手,一旦秦国长成,赵国又怎能高枕安卧?

为此,赵武灵王曾亲自参与了两次诸侯联盟的伐秦之战,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由楚怀王牵头发起的五国伐秦,结果却是一无所得、惨遭失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96年由齐缗王牵头,由孟尝君领导的五国伐秦之战,此站打的异常艰辛,五国联军顿兵于函谷关外长达三年之久,最后却依然未能攻破函谷关,只是迫于旷日持久的战争压力,秦国不得不吐出之前侵略所得的三晋之地。两次伐秦之战的失败,给赵武灵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也因此更加坚定来他遏制秦国、甚至并吞秦国的野心。

而正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攻伐秦国他就必须将代地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军士布防的桥头堡,一旦战争打响,他就可以及时的对云中、九原等郡进行必要的军事物资的补给。而这种公然分裂赵国,直接损害赵王何威权的行为,无疑会引来赵王的反扑。是故,父子反目成仇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即便赵武灵王依然健在,赵国也决然没有并吞秦国的实力,但他却必然能让秦国不得安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实力大增,但想吞并秦国基本不大可能,原因有三:

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赵国不是对手

赵武灵王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开始变法20年了,到赵武灵王改革有成效时,秦国已经成位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国了。

秦国改革时间长,改革的很彻底。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的统治,秦国的老贵族势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抑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嚣张跋扈了,秦国的当权派已经从世袭贵族变成了职业政治家了;反观赵国,世家贵族的权力仍然很强大,沙丘政变时,带领大军围攻赵武灵王的,就是他的叔叔赵成!贵族得不到抑制,改革成效就要打折扣。

除了政治外,秦国的经济、军事改革都非常彻底,远非赵国的胡服骑射能比的。

二、秦国拥有富庶的巴蜀之地,人口、粮食产量远比赵国多

秦惠文王时期,巴国、蜀国发生战争,两国不约而同地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在司马错的建议下,派大军入川,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平定了巴蜀叛乱,将富饶的巴国、蜀国纳入版图,秦国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秦武王初期,巴蜀叛乱,秦武王高瞻远瞩,果断派甘茂、司马错率领大军平叛,将巴蜀之地打造成可靠的粮仓供应之地。去过河北、四川的都知道,四川盆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同样一亩田地的产量明显要比河北土地的产量高。

粮食产量在很多时候,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比方说后来的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粮草紧缺,耗不起,被迫仓促迎战。

三、赵武灵王同期的秦也是雄主

赵武灵王主政时期,秦国对应的君主时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宣太后)。非要比个高低,也许赵武灵王要比他们三位稍胜一筹,但这三位君主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个个都很强悍。

秦惠文王登位之初,就除掉了商鞅,高明之处在于,只杀商鞅其人,不废商鞅之法,秦国在既定轨道上继续狂奔;灭巴蜀之后,国力更是上升了一个档次。

秦武王上位之后,先平内乱,然后东出函谷,拔宜阳,打通三川通道,问鼎洛阳。

秦昭襄王初期,秦国内乱,赵国趁机越过黄河,占领秦国头顶上的榆中地区,这也是赵国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地方。为了试探秦国的虚实,赵武灵王甚至还拌做使者,到秦国朝堂上近距离观察秦王。之后赵国没有出兵,说明秦国的实力很强大,赵武灵王没有必胜把握。

错过了最佳时期,赵国就更不是对手了。秦国政局很快稳定下来,继续开始扩张;而赵国恰恰相反,开始了内斗,赵武灵王更是被活活饿死。

综上所述,即便赵武灵王不死,赵国也没有能力吞并秦国。


小杨品史


赵武灵王不死,赵国灭秦还是没有把握。


一,说起秦赵,必提秦昭王和赵武灵王,他们是同时代的雄主。

秦武王死后,又没留个继承人,这让秦宗室外戚都有了争王位的机会。最后,宣太后,魏冉等亲楚派决定立正在燕国作质子的嬴稷为继承人。赵国的武灵王这时已经在位几年了,雄心勃勃,有争天下之心。他的胡服骑射成功后,国力陡增。但这还不能支持他两线作战。他要攻灭在赵国"腹心"的中山国,对秦国,他这时不招惹。当他听说,秦在燕国作质子的嬴驷要回去当秦王,魏冉苦于路途迢迢时,赵武灵王伸出橄榄枝,愿意出兵护送秦王回国。赵武灵王也确实这么做了。秦赵两国处于友好时期,秦昭王在位而赵武灵王也在位时,两国少有战争。而秦在内的六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把中山国圄囵给吞并了。这时的赵国处于鼎盛时期。秦国在商鞅之后的秦惠文君时,吞并巴蜀汉中,到秦武王时,也是盛极一时。

这两个国家均是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秦并巴蜀;赵灭中山。势力不相上下。

但是,这一切的拐点,倒底还是来了。

二,赵武灵王究竟是怎么死的?



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手下大臣和儿子赵何,赵惠文王给饿死的。为什么会被饿死呢?

这全在于雄武的赵武灵王脑子进了点水,他不该因小爱弃大义,对长子公子章先废却后复立,而后复立时,又已经有了赵何,赵惠文君。因此,酿成大儿子公子章,在武灵王出幸沙丘宫时叛乱,企图杀了赵惠文君和赵武灵王而自立。这个大儿子公子章失败后,逃到主父宫中不出。而前来平叛的贵族公子成等围了沙丘宫,捉了公子章并杀死。这看上去是针对叛乱者,实际上也是敌对赵武灵王,如果主父出来后,这些人都是死罪。公子成等一不做二不休,虽然不敢弑君,难道不可以用其他办法吗?而亲儿子的公子何默认了。于是赵武灵王饿了几个月,俄死了。


三,赵武灵王一死,秦昭王就马上赵囯的麻烦。秦昭王先前被"床头捉刀人"吓得不轻。赵武灵王竟然敢入秦宮探虚实。秦昭王料想赵武灵王要另找路入秦,不走函谷关的。但又不敢惹赵武灵王。秦昭王除赵王的心是有的,却不敢发泄,一是赵王有护送之恩;二是赵武灵王时代赵国实在太强。尤其是灭了中山国后;三是,宣太后,穰侯当权,架空了秦王。秦昭王只是默默地记住了。赵武灵王的死,即是秦赵关系的拐点。

四,范雎入秦,标志着秦昭王亲政执政开始;赵武灵王一死,标志看秦昭王对赵政策的改变。范睢把秦昭王说动了,把穰候兄弟驱逐了。秦宣太后被退休了。政权集于秦昭王手中。赵惠文王,在秦王眼中就一黄毛小儿。对赵武灵王的死,秦昭王是"且喜且怜"的,更多的还是看不起赵何。连乃父也不给条命,饿死了成什么说?这是秦昭王大胆惹赵国的借口,为赵武灵王的死要知道点什么才对。


赵武灵王一死,秦昭王马上找赵国的麻烦,一块和氏璧,一次渑池会,就看出秦昭王的野心和决心。后来的上党问题,赵国简直就是是虎口探食。这二代赵王,比赵武灵王差远了。欺负弱小是强势者的通病。何况赵国在走下坡路。

五,人才尽西来和邯郸尽公族。

秦国的人才,是活水注入,常换常新,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吸纳人才方面,秦国在古今中外,算得上头分。而六国里的人才,赵国少有人去秦国,但其他国家也少有人去赵国。赵国的公族势力太强,又是世袭,所以守旧非常顽固。比如"胡服骑射"受到的阻力,是多么地大。赵国的人才将相基本上是本土人士;秦国却是"外来人士"。这就决定了秦国的崛起是常态而持续的,是六国不敢奢望的。所以在财富创造上,把其他几国甩了几座大山大河远。轻易言灭秦均是不明智的。

总之,赵武灵王不死,或者晚死几年,大不了秦昭王不动,当然也不排除秦王去招惹赵王,打一场硬仗。至于说赵国在赵武灵王后时代要吞并秦国,恐怕还是要费些力。


劉一千五


赵国的问题不在外部,而在于内部,由于立国之初的原因,每到赵国权力交替的时候几乎都会发生动乱,这样的国家元气损耗太大,就算强盛也不过一时,长久竞争下去是不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