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涨了2块钱,头部奶茶快30了,连海底捞、西贝都贵了,你怎么看?

未到伤心处丶


今日,网友们发现网红店们许多都悄悄涨价了。

领头羊是海底捞,平均涨价6%,一片土豆13块,一碗米饭7块。前几天老板才说不缺钱的西贝也涨了。

饮茶涨价更为普遍,喜茶多款产品上涨两块,奈雪的茶也上涨1块,使得奶茶迈入30元的历史大关。小镇青年的好朋友coco茶也涨价了,部分产品上调1-3元不等。就连“劫富济贫”的瑞幸,也被人发现涨价了。

涨价嘛,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原因无非就是告诉消费者成本上升了,不涨价活不下去,大家帮我分担分担。

成本上涨可以说是确有其事的,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这都说明了物价上涨了,再加上停工对企业造成的资金链压力,使得火爆的网红店们,选择了涨价。

从经典经济学理论来看,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涨价会影响需求。网红店实际上并非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理论上涨价会降低消费者需求,降低消费者的粘性,开始寻找替代品。

而网红店们敢于涨价,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成本压力外,还有两点考虑。一是疫情使得市场洗牌,一大批商家倒闭死去,这就使得市场上的替代品减少,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或者需要更多时间去寻找替代品,这就给涨价带来了空间和时间效益。二是能消费网红店的,多为中产阶层,网红店的涨价相比他们的总体开销比例很小,痛感很低,影响不大。

但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市场势弱的情况下,涨价无论如何是一种伤害消费者感情的行为,都必须谨慎而为。经济收益的短期提高可能换来品牌的长期受损,这笔账怎么算可能要商家自己才清楚。

市场危机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急剧提升,高性价比能快速地占领市场,也能获得市场口碑。从瑞幸虽然造假失信,但“1.8折”还是让他在消费者端获得不错的口碑,很多人为其洗白。4月6日的麦当劳会员日,半价桶也使得大家疯狂,冒着人流聚集的风险也愿意排上几个小时队。

危机中,企业的产品定价确实需要更多的考虑,需要更多的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因此在价格前,我们更需要花功夫在成本上,只有将成本控制在极限状态下,才能给出更有竞争力的定价。这更能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向市场和用户传递企业的正向价值观,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


Key叔商业思考


前两天奶茶涨价上了微博热搜,诸多媒体评论头部奶茶品牌如奈雪、喜茶之类即将迈入30元/杯的时代,喜茶方回应是原材料成本上升所以才迫不得已涨价,并且涨价的也仅是其中几款产品。但是消费者好像并不买单,纷纷表示“价格劝退”。


凭心而论,30块钱一杯奶茶贵吗?


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涨价一两元并不算是涨幅很大,那么为何却引来消费者差评呢?按理说,疫情之下上游原材料涨价,售价水涨船高无可厚非,是合理现象。但是结合整个市场环境来看,涨价又有不合理之处。


必然现象:价格上涨抑制消费数量


谈起消费,相信不少餐饮类的商家正在翘首以盼消费者的报复性消费,可惜迟迟未到(之前我预测的是疫情得到控制后的两三个月内,还在观望中)。各项成本增加,现金流吃紧,确实让商家苦不堪言。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腰部的奶茶品牌是比头部品牌更为艰难的。


头部品牌如喜茶、奈雪(抱歉我只对这两个印象深一点),客单价高,尽管店铺选址都在昂贵的商圈内,但是这类品牌的抗风险能力是较强的,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人们复工、出行趋于正常的过渡期间,头部品牌的营业目标不能单纯的利润为导向,要挣钱无可厚非,但是原材料再贵,贵到什么程度,消费者心理也是有一杆秤的,毕竟这时候没涨价的品牌不在少数。


不少消费者在疫情期间收入紧张,这个时候涨价难免有趁火打劫的感觉(这个形容好像不是很好),这个相对敏感的时期,原先的消费群体对于涨价是比较抵触的,到了心理防御的红线,大不了不喝你家奶茶呗。


根本原因:奶茶在饮品市场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个是造成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涨价的根本原因。市面上奶茶品牌太多,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个别品牌涨价之后,找到一个替代原先口味的品牌是轻而易举的,而且除了来自于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超市便利店的其他饮料品牌的压力。


对于饮料产品来说,自身的商品属性已经复杂的市场环境,并没有真的建立起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毕竟再喜欢喝奶茶的人,也不能做到一日三餐吧。


对于奶茶品牌的选择,除了饮品的适口性,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品牌提供的环境、服务的选择。头部的奶茶品牌,成立的时间不也超过10年,还不足以累积作为一个头部品牌的底蕴,更谈不上品牌溢价了。


另外,再加上益禾堂、一点点、书亦烧仙草、蜜城冰雪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营路线,价格亲民,口感也不差,靠走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头部品牌涨价的策略下,无疑是给他们反向营销了一波。


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长远来看,奶茶品牌通过“高价”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是会被打破的,即便是头部品牌也逃不过这般宿命。目前喜茶已经推出了子品牌“喜小茶”,也是走亲民路线的,至于消费者的定位、市场的细分,有机会再说。具体表现如何,就看消费者买不买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