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95494219469
怎麼看出來朱元璋軍事水平遠在劉邦之上的呢?
劉邦好歹是滅秦第一人,第一支佔咸陽城的隊伍;他很長一段時間的對手是楚霸王項羽,雖然說勝少負多,但好歹也抗過來了,等來了最後的大決戰,沒兩把刷子,能行麼?還有稱帝后南征北戰,平臧荼、伐陳豨、徵英布,哪仗不是打得乾淨利落脆,咋就遠不如朱元璋了呢?
咱不能一邊誇項羽無敵,一邊又把劉邦貶得一文不值吧?
再說,劉邦對自己的指揮能力也是相當自信的,要不然也不會經常自己率軍出征。
不過,劉邦倒也不全是自己親力親為,比如平定代地諸郡,靠的是樊噲,後來收拾盧綰的燕國,也是樊噲和周勃先後努力的結果,他們手裡也是有大把軍隊的。
劉邦只是不太信任韓信、英布這些曾經的戰略伙伴,而不是自己手下這幫兄弟。但是,他的這些兄弟,大部分還都是衝鋒陷陣厲害,指揮作戰遜色一些,所以,面對強敵,自信的劉邦還是選擇了自己來,再加上那個時候歷史記載相對比較簡略,所以把他帶兵作戰介紹得相對比較詳細,別人的就一筆代過了,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兵權都把持在劉邦自己手裡似的。
水一白聊歷史
說實話,至於劉邦為什麼要經常自己帶兵出征, 而朱元璋卻可以安心的做一個幕後指揮者,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手下的軍事將領普遍比劉邦手下大將要厲害。
朱元璋手下名將:
徐達: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這個人不是一點點牛逼,大明建立的每一場重要戰爭,徐達都是見證者,滅陳友諒,戰張士誠,驅逐北元。徐達一生軍功赫赫,連陰狠嗜血的朱元璋都說,徐達之才之德天下無雙。
常遇春:常遇春,又稱常十萬,曾經自言,給我十萬眾,可破天下兵。這是一位當急先鋒的傑出將領,和徐達一樣,見證了大明建立的每一場戰役,史書記載只要是常遇春出戰,戰必克,攻必取,朱元璋贊其“千古名將,從未有之”。
傅友德:朱元璋手下又一能人,打仗能攻能守,徐達、常遇春死後,大明第一名將,尤其是在對抗北元的軍事行動中,傅友德可謂是居功甚偉。被朱元璋稱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藍玉:大明開國時期成長起來的最傑出的軍事將領,常遇春妻弟。其軍事能力幾乎無人能比,但為人倨傲,再加上運氣不好,朱標早死,朱元璋為了能讓年幼的皇太孫朱允炆更好地掌權,找了個藉口就把他剝了皮。
李善長:著名謀士。
劉伯溫:著名謀士,智比諸葛亮。
那麼,劉邦手下大將呢?
劉邦手下名將:
韓信:成語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指的就是這個韓信,統兵打仗都沒的說,為劉邦手下第一名將。
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說的就是張良,但張良應該算是謀士,並算不得軍事將領。
陳平:和張良齊名,也是謀士。
曹參:漢初猛將,但比之明初名將,差距較大。
蕭何:權術達人,但是也不是軍事將領。
樊噲:劉邦帳下名將,排名至少前三,好吧,我並不瞭解樊噲的豐功偉績,還請大家在評論區補全。
結論:大家不妨把朱元璋的部下和劉邦的部下進行對比一下,應該不難發現,朱元璋的部下多為全能型,且多能獨當一面,但劉邦的部下,多為專業型,擅長某一個領域的工作。
在我看來,手下部將的這個明顯區別,才是朱元璋可以安心在後方指揮,而劉邦不得不御駕親征的根本原因吧。
史海鉤沉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從底層起家,劉邦最早是個泗水小亭長,朱元璋則只是個平民百姓。開創霸業的路上有無數艱難險阻,因為劉邦和朱元璋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所有的一切都要親自來做。
在統一的路上,他們必須親自帶兵,或許他們身負主角光環,但他們自身並不清楚。只是劉邦在稱帝后也經常需要御駕親征,而朱元璋在稱帝后,基本都在京城坐鎮,出征則交給了將領,這其中原因是什麼呢?
一、劉邦的統一之路借力較多
項羽、劉邦滅秦之後,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劉邦是為漢王,英布為九江王、田都為齊王等等。雖說當時項羽實力最強,但如果能聯合眾諸侯王的的力量,劉邦的勝算更大。
公元前205年,劉邦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藉口,號召天下諸侯王征討之。隨即很多諸侯響應了劉邦,準備一同征討項羽,這其中就有韓王信、魏王豹、常山王張耳等諸侯王。這次彭城之戰劉邦輸得很慘,但如果沒有這些諸侯王的配合,劉邦或許會更慘。
公元前203年,劉邦採納陳平、張良的計策,撕毀和項羽的盟約,同韓信、彭越一起合圍項羽,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圍。韓信本就是在劉邦處起家,彭越也是劉邦盟友,而此次韓信和彭越並未按照約定出兵。
史料記載:
“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韓信的事業主要依靠劉邦的平臺,不過以當時的韓信的實力,完全有可能獨自為戰,而彭越雖說已經投靠了劉邦,但還是有些搖擺不定。於是劉邦只得提前說好戰後分成,換言之,事成之後韓信、彭越都將獲得大量封地,這才打動了韓信和彭越,同劉邦一起出兵。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大家出來混也就是圖個富貴,沒有好處誰願意給你冒風險。由於彭越、韓信等諸侯的加入,才把項羽圍死在垓下,以劉邦本部的實力,很難完全覆滅項羽。所以說劉邦和朱元璋還是有所不同的,劉邦經常要藉助盟友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基本上全是靠他自己。
劉邦終歸還是登上了皇位,但那些異姓諸侯王便成了國家的隱患和威脅,這回幫手成了敵人,那麼劉邦只得御駕親征。
二、劉邦忌憚韓信的才能
韓信是劉邦手下頭號戰將,韓信曾經投靠項羽,並沒有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成為大將軍,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正是有韓信的幫助,劉邦才能成就大業,在劉邦統一的道路上,韓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羽把劉邦封到了蜀地,對此劉邦頗為不滿,畢竟當時約定的是誰先入咸陽誰稱王。只是項羽並沒有落實,奈何技不如人,劉邦只能忍了。蜀地有天險做屏障,安全係數挺高,但劉邦的志向是征伐天下,就在這個時候上天給劉邦送來了韓信。
史料記載: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
這位史上最強的軍事奇才,不僅成功把漢軍帶了出來,還用計策平定了三秦地區,那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命樊噲修補入蜀棧道,暗地中令部隊從陳倉道出兵,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佔據關中大部分地區。
從此之後韓信的戰力愈發強悍,平滅魏國、攻取趙國,攻必取戰必克,天下已無人是他韓信的對手。劉邦起初是非常興奮的,韓信這種人才可遇而不求,但隨著韓信戰功的積累,劉邦對其忌憚也越發深刻。
韓信為人野心很大,並且極其擅於帶兵,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劉邦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劉邦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史料記載: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公元前204年,劉邦直接跑到了趙國軍營,自稱漢王使者。當時張耳、韓信還沒有起來,劉邦就直接進去奪走了韓信的兵符,由此可見,劉邦對韓信已經不再信任。如果劉邦對韓信絕對信任,而韓信也能真心實意幫劉邦統帥三軍,那之後的戰事劉邦大可不必親臨戰陣。
事實上,韓信也有不小的野心,而劉邦疑心也很重,命中註定這兩人早晚會分道揚鑣。
三、朱元璋有大元帥徐達
劉邦擁有韓信,但劉邦不信任韓信,朱元璋則不同,徐達、常遇春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將領,而他們都全心全意地幫朱元璋做事。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尤其是像徐達這種帥才,更是百年難遇,偏偏好運的朱元璋的就碰到了。
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已經是漢王了,而徐達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還在郭子興軍中牽馬,一切才剛剛起步,從感情層面上,徐達和朱元璋要深得多。徐達剛毅勇武,擅於帶兵,為人寬厚豁達,在軍中威信甚高,朱元璋更是委以重任。
在攻伐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徐達也立下大功。朱元璋稱帝后,依舊是依仗著徐達,幾乎每次北伐,徐達都是以元帥之任出征。至正二十七年,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僅用一年時間,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攻克大都,元朝滅亡。
洪武三年,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副將軍,出征北元,大敗擴廓帖木兒、太尉蠻子。徐達戎馬一生,為大明帝國立下赫赫戰功,大明第一功臣非徐達莫屬。
正是有徐達這種統帥形人才,並且君臣互相信任,朱元璋才敢於坐鎮後方,把軍事大權交出去,如若不然,他也必定會御駕親征。當然,明初的名將也實在太多,馮勝、傅友德、藍玉這種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在朱元璋左右。
反觀漢初,韓信、英布、彭越,他們能力雖強,但無法和劉邦同心同德,這其中劉邦也要負一定責任。
當然,劉邦最大的特點是能治人,滅秦之戰他就是打醬油的,大仗都是項羽打的。但他能把一些專業人士籠絡到自己身邊,從而幹掉了項羽。因為自己鎮不住下面的大將,所以建立漢朝之後,又挨個殺掉了這些功臣。最後各地方再造反,或者匈奴進犯,他已無大將可用,只得御駕親征。
朱元璋其實一開始也是親自帶兵打仗的,他可是從一個牽馬的一路打到大元帥,在這個過程中,收了一群小弟。因為他鎮得住這些小弟,而且在滅掉陳友諒之前,都是他親自指揮戰鬥。後來的戰鬥,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朱元璋也就不再出頭了。
兩者也有不同,同樣建立了漢朝和明朝後,劉邦是真的逼下面人造反了,朱元璋是故意說下面人造反了,目的也是為了殺掉這些對自家王朝構成威脅的大將。
只是沒想到,真正對自家王朝構成威脅的並不是那些異姓王,而是自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