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司馬懿也沒謀反,死時說的話也是一片忠心,司馬懿是怎樣的人?

想要我的花嗎丶


對於司馬懿,我們覺得反感主要是源於作者的客觀概述。其實評論司馬懿還是要從他的經歷、對當時社會的貢獻、以及他對親人、敵人的態度來進行分析的結果。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一)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儒家思想自成體系。和劉備、孫權等人相比思維方式、行為做法有著鮮明的對比。司馬懿出身於亂世之中,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這個特殊的年代裡,既然有英雄,就必然有反派的梟雄。沒有對比是不可能出英雄的。這很客觀!曹操為了拉攏司馬氏也是費勁心機,一方面是為了穩固後方,司馬家族是世家大族,在地方有著絕對的聲望。另一方面則是:司馬懿個人聲望。不過司馬懿拒絕了徵召。也門從此也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智慧之處!不選擇陣營,駐足觀望!如果此時選擇歸順曹操就選擇了站在朝廷的對立面,那可是滿門抄斬的死罪!所以司馬懿很猶豫,自然不敢私自下決定,但為了家族可以長期興盛下去,他就不得不做出決定,所以他在觀望!另外,從司馬懿拒絕曹操的徵召也可以看出司馬懿處事謹慎,心思縝密,的特性。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看不到他衝動或者情緒外露的時候。稍微對比下諸葛亮:司馬懿的隱忍可怕至極!甚至覺得此人很陰森!

(二)敏銳的洞察力

司馬懿對於戰爭的敵我形勢分析常常十分準確,比如關羽水淹三軍,讓曹操萌生了退意,想要遷都河北郡。司馬懿給出了自己獨到的且敏銳的洞察力。他先對當下的局勢進行了分析,又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先前關羽能夠圍困襄陽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都只是憑藉天時,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如果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那麼整個荊州、江淮地區都會人心浮動。

並給出了聯合孫權抵抗劉備的政治觀念,樊城的困局就輕而易舉的得到了解決。

在曹操病逝,新帝曹丕剛剛繼位,司馬懿又以他敏銳的洞察力,精準的判斷出:孫權雖然帶兵進犯,到他更希望和魏國結盟,原因是孫權得罪了蜀國。襄陽是連接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曹丕還是選擇放棄並燒燬襄陽,結果和司馬懿的判斷如出一轍。我個人認為,孫權之所以此時興兵,主要目的應該是向曹丕炫耀自己軍隊的強大,以此換來結盟的籌碼。不得不說司馬懿具備對於戰前對於敵我雙方敏銳的判斷力。

(三)

司馬懿的優秀軍事才幹:諸葛亮七出岐山,在諸葛亮策反孟達的時候,司馬懿表面安撫,內地裡調動軍隊,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且司馬懿把“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發揮到極致!讓孟達始料未及。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隴右鬥智鬥勇的戰爭經過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分別是諸葛的:

在第五次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以“ 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的策略,同諸葛亮相持百餘日。使得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願望落空,這是英雄的末路,大漢的終結。

以上戰場事例都是司馬懿精湛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四)

司馬懿陰毒嗜殺且深有權謀,他刻薄的對待自己的髮妻。擁有遠超常人的忍性。就是曹操也對他防範有加。並且他一直裝病,為的就是博得曹氏家族的信任!演技更是不用說……

司馬懿使用的是徹底拋棄政治信義的手段,這並不高明,只要做人無底線,大部分政客都可以做的到。被司馬懿誆騙的當然不止曹爽一人,還有" 淮南一叛 "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也就是吳國大皇帝孫權病逝、做出相應防禦部署的前一年。王凌意圖趁此機會,以攻伐吳國為名,獲取淮南地區兵權,但是當王凌在意識到無法剷除司馬氏之時,也像曹爽一樣,聽信了司馬懿" 赦免 "的允諾,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不講信義之外,更讓人值得唾棄的就是司馬懿極其嗜殺。

送上所求,司馬懿,確實是個狠人!


孤城裡的夢


從史書中對司馬懿的記載來看,司馬懿是一個奸詐的偽君子,他的性格狡猾多謀,善於掩飾自己的罪惡。司馬懿一生中做過很多“背信棄義”的事情,為了能夠掩飾自己謀反的真相,司馬懿才會在死之前故意說一段振奮人心的話,實際上這番話根本不符合司馬懿的所作所為。

曹魏對司馬懿恩重如山

古代歷史上謀朝篡位的人非常多,但是唯獨司馬家族一直受到後世的唾罵,一直到現代都沒能翻身。而司馬家族之所以受到後世唾罵,主要就是因為司馬懿過於奸詐,他欺騙了曹魏所有的皇帝,卻沒能逃過後世的罵名。

在曹操統治時期,司馬懿就被徵召做官,曹操看出司馬懿是一個奸詐的人,想要將司馬懿提早除掉。但是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很好,因此曹操不僅沒有殺死司馬懿,反而還任用了司馬懿。

曹丕當權之後,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起來,曹丕經常讓司馬懿坐鎮後方,司馬懿很快從一個普通的謀士,一路提拔成為了朝廷的重臣。曹丕去世的時候,將曹睿託付給了司馬懿,司馬懿第一次獲得了託孤重臣的稱號。

曹睿當權時期,對司馬懿更加的尊敬,曹睿去世的時候,也將養子託付給了司馬懿。史書記載曹睿對著司馬懿說:“我之所以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就是為了能夠見到您,希望您能夠好好輔佐曹芳。”司馬懿滿口答應了曹睿。

司馬懿謀反的事實

曹爽只是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沒有對司馬懿趕盡殺絕,司馬懿的官職是太傅(高於大將軍),整個朝廷裡面除了王公貴族外,沒有人比司馬懿的官職更高。司馬懿當時已經步入老年,擔任一個養老的職位十分正常。

然而司馬懿不滿於太傅的職位,挾持太后發動叛亂,殺害託孤重臣曹爽。之後司馬懿在朝廷裡面排除異己,大肆殺害忠於曹魏的大臣,還逼死曹魏有能力的宗室,將曹魏的宗室關到了鄴城統一管理。(曹魏後宮不可參政,司馬懿打著太后旗號攻擊曹爽,明顯是造反)

晉明帝掩面

無論司馬懿如何去掩飾,司馬懿謀反的事實都無法改變。在東晉晉明帝統治時期,晉明帝和王導談論晉國的天下,王導講述了司馬懿奪權的過程,晉明帝聽後掩面羞愧,對著王導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晉國又怎麼能長久呢?”

晉明帝是司馬懿的後人,他聽到祖先的故事都感覺羞恥。李世民在評價司馬懿的時候稱:一個人做一百件好事,可能沒有人會知道,但是一旦做一件大的壞事,立刻會被天下人都知道,司馬懿做了一輩子曹魏的忠臣,最後造反奪權落了一個罵名,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

司馬懿受到曹魏三代統治者的信賴,先後被魏文帝和魏明帝定為託孤重臣,曹魏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司馬懿的事情。然而司馬懿卻假借剷除權臣的名義,奪取曹魏的控制權,肆意屠殺無辜的大臣,將曹魏的宗室集中關押,扶持自己的兒子掌管朝政大權,為以後司馬師廢立皇帝,司馬昭殺害皇帝,司馬炎篡奪皇位打下了基礎。從司馬懿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亂臣賊子的罪名無論如何都無法洗清。


史海泛舟擺渡人


曹操說自己的夢想很樸素,很簡單,就是死了在墓上題寫“漢徵西將軍曹侯墓”。


是不是看著也是忠臣的肺腑之言?


但一點不妨礙他恐嚇漢獻帝,誅殺伏皇后,加封魏王,建立了魏王府,給自己的兒子登基做鋪墊。


所以評價一個人,不光要看他說過什麼,更要看他做過什麼。

其實歷史上很多大人物,已經給司馬懿蓋棺定論了。


比如說後趙皇帝勒就嘲諷過他。


“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唐太宗點評他,也說他做事不地道。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連自家人談到司馬懿家族這段歷史都羞愧得無地自容,立國不正。


晉明帝問王導司馬家是怎麼取得天下,王導實話實說,晉明帝聽後,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在整個歷史統一王朝裡面,晉朝是人氣差,口碑也差。皇帝是痴呆,皇后到處浪,首富不捐款,天天花樣鬥,瞎TM折騰。


大多數人覺得沒有晉朝,也不會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要深究原因,還得司馬懿這個祖先背鍋。

司馬家的天下本來就是來路不正,竊取了曹魏家的天下。雖然曹魏也是篡了大漢,但既然城頭已經變了大王旗,大家默認曹魏是正統了。你司馬家再來拔旗子,可謂是不要臉到極致。


司馬懿是沒有稱帝,可如果沒有他公元249年那次雄起,關起城門搞政變,司馬家篡位之路不會走得這麼順。


話說當年曹丕的兒子曹叡託孤,指定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新帝。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忽悠了曹爽,讓其乖乖交出兵權,另一方面找人嚴刑拷打,逼供曹爽謀反,然後誅殺曹爽,屠滅三族,心狠手辣。


他的兒子司馬師也是狠角兒,因為妻子是曹魏宗室之人,發現了司馬家謀逆的端倪,司馬師二話不說毒殺了他。然而,司馬師也是倒黴催悲的人,打仗很行,偏偏短命,還沒個接班人,政治遺產全留給親弟司馬昭了。

和曹丕接棒曹操一樣,司馬懿成為隻手遮天的權臣,讓司馬家成為第一大家族。


到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這裡,更加肆無忌憚了,就差把做皇帝寫在臉上。不過這最後一棒還是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跑完了。


沒有司馬懿豐厚的政治遺產,怎麼可能有西晉,所以說司馬懿打得一手好地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