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為何沒人發現?

ww13142010


司馬家陰養死士三千,卻不為人發現,這得感謝曹爽給司馬家留下的一個“門縫”。

司馬家,緊緊握住門縫,打開了勝利之門。

神秘的“三千死士”

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突然多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死士。這些人平時散在人間,事變時一朝而集,大家都搞不清這些人到底從哪裡來的!

大家大族,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不足為奇。

像司馬家這樣的大族,有些死士更不足為奇。

同時代,袁紹、許貢、諸葛誕,身邊都有不少死士。這些死士不顧生死,忠心護主,或替主報仇,或陪主去死。

不過,要像司馬家一樣,在京師重地,在政敵眼皮底下,搞得這麼隱秘,就真是技術活了。

要想平時散在人間,突然一朝而至,至少需要做到三點:

1、絕對、絕對的保密。

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已經你死我活,司馬懿正在裝病待機。如果養這3000人透露出一點點風聲,形勢都會十分危險;

因此,雖然司馬懿在魏國久居要職,但三千死士,不大可能是司馬懿的老部下。

魏國對軍戶管理十分嚴格,司馬懿再是囂張,想把軍戶的人弄到洛陽當死士,動靜太大!

要陰養死士,只能執行得更隱秘一些!

2、這幫人都得在洛陽城中待命。

山高皇帝遠的,雖然利於隱蔽,但這些死士也不會瞬間移動,事發突然,一刻千金,遠遠地趕來,黃花菜都涼了。

3、這些死士必須能打。

政變不是請客吃飯,一般市民當然不行!

司馬師要在曹爽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洛陽城裡養出一支3000人的死士來,他怎麼才能做呢?

禁軍爭奪戰:曹爽貌似完勝,卻給司馬家留下了一道“暗門”

曹爽要爭權,不控制禁軍是不行的。

1、控制禁軍;

曹爽本人,早已是武衛將軍,控制了禁軍中最重要的武衛營。

武衛營的前身,是由當年的虎豹騎、許褚虎士等精銳組成的。

一波操作後,曹爽又把蔣濟等老將擠走,讓弟弟曹羲擔任中領軍;又以他的親信夏侯玄擔任中護軍,控制了禁軍!

曹爽一度徹底控制了禁軍!

2、自以為高明的政治交易,曹爽戲耍司馬家;

對於“胸懷大志”的曹爽來說,僅僅控制禁軍是不夠的。要想穩如泰山,他還要加強在外軍的影響力!

為了控制雍涼軍事,他調夏侯玄出鎮關中。不知是出於與司馬懿的政治交易(司馬懿在雍涼長期任職,影響頗大),還是出於適當的掩人耳目,他們以司馬師接替中護軍之職。

當然,大權在握的曹爽沒打算真的“公平交易”,他又“毀中堅、中壘營”,將原屬中護軍的士兵歸到了曹羲手下!

如此,司馬師雖然貴為堂堂中護軍,所統之兵卻十分有限!

曹爽一波“高明”的權術,將司馬家壓到邊緣!

3、暗門;

權力的遊戲,從來就是暗線和明線同時進行的。

和一切自作聰明的參賽者一樣,曹爽控制了明線,卻給司馬師留下了一道“暗門”。

中護軍,主選武官!司馬師,有選拔禁軍武官的職責。

司馬師得以獲得與軍內軍外,有才具的武人建立聯繫的機會!

而這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在這個階段被收買、籠絡,卻未加入禁軍(或淡出軍隊)的武人!

司馬師的操作

在一般情況下,“人力資源經理”也就是個職能部門的領導,和手握核心資源的業務領導比影響力有限,鬧不出什麼名堂。

有的人,你給他留一整扇門,他也“不得其門而入”,有的人,你給他留一個門縫,他就能打開通往勝利的大門!

1、司馬師的操作空間

要選拔武官,重要的是“把合適的放在合適的職位上”。

蔣濟、夏侯玄時期,證明“合適”的主要方式是:給錢。

誰賄賂得多,誰就合適!

司馬師時期,一改風氣,深入調查,以功勞、才能來選拔人才。

《晉書》說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期間,“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

刨去《晉書》的溢美之詞,我們會發現:司馬師的選用,基於自己的深入調查的。

這個“深入調查”,學問就大了!

司馬師得以獲得充分地機會與各候選人接觸!

2、司馬師的“慧眼”

司馬師很有識人之能,他很清楚他需要什麼人,什麼人是他的菜!

司馬師曾經提拔了一個叫石苞的人(此君後來做到了西晉的大司馬),該人出身卑微,司馬懿也曾以他不是“廉貞之士”,不建議提拔。

司馬師回答:廉貞之士,未必能經世濟用(好玄妙的一個詞)!

看來,司馬師既有識人之明,他也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人!

3、獨特的世風,提供了陰養死士的空間!

魏晉時期,正是士族強勢之時。

“九品識人法”,說得條條框框,十分“科學”。不過,仔細看那個識人法:什麼人品、道德,哪裡說得清嘛!唯一說得清的就只有“出身”了。

到最後,能上位的都是士族!

雖然司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就是司馬家,當時還能選拔一些寒微之士。鄧艾、石苞,都是出自司馬家的推薦和任用!

寒微之人,沒有什麼上升通道!

而到了曹爽時期,浮華之風到了一個高潮。這些人寒微之人,即使獲得了司馬師的推薦,到了曹爽控制的禁軍帳下,真的有出頭之日嗎?

與其如此,何若死死抱住司馬家的大腿,一起搏一個前途呢?

武器!

私藏兵器、甲冑是死罪。

既然“陰”養死士,這些人自然不能持械!

再能打,手無寸鐵,又如何起事呢?

所幸的是:禁軍大多數也不常常持有兵器。

當時,除了正在執勤的,士兵是不持兵器的。只在有任務時,他們才到武庫去領兵械。

因此,高平陵之變的第一步,司馬懿就帶著大夥直奔武庫,奪取了兵械!

這樣,手無寸鐵的,變成了原本光明正大的禁軍士兵!

武庫——司馬門——討得太后旨意——控制禁軍——誘降曹爽,電光火石之間,司馬家迅速翻盤,邁向權力的巔峰!

洞察三個衝突,滿足三個需求:

1、曹爽與功臣士族集團的衝突;

曹爽要鞏固地位,必須與司馬懿為代表的功臣集團保持適當的平衡。在時機成熟前,對功臣集團,曹爽必須邊壓邊拉。

司馬師因此獲得了擔任中護軍之職的機會。

在曹爽削弱他的兵權後,司馬師似乎解決了曹爽既防司馬,又不願暴露野心的衝突。

2、實權與職能的衝突;

曹爽對功臣集團又防又拉的態度,使曹爽一方面緊抓實權,另一方面放出部分職能。

由此,司馬師有選舉之職,卻無掌兵之權。

因此,司馬師“履行職能”時的舉動,沒有引起曹爽的警惕。

但同時,作為中護軍,司馬師又有機會光明正大地接觸可能為己所用的人選,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3、寒族弟子有才具,卻沒有上升通道。

因此,司馬家有理由讓這些死士為己所用。

司馬家正是利用曹爽留下的這小小門縫,接觸、籠絡、隱藏這三千死士的。

機遇,未必總是浮於表面。更多的時候,他們深深地隱藏在為人忽略的地方。

今天,四處都已殺得一片紅海,似乎哪裡都沒有太多的機遇了。

可是,仔細洞察市場需求,觀察尚未被滿足的衝突,或許,您也可以以小搏大,找到機遇!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死士三千”應該是文學作品的籠統說法,肯定不是歷史真相。三千人不是三十人,各種給養裝備一大堆,根本藏不住。司馬懿身受託孤大臣十年,裝病兩年,三千人馬就算養兩年,也是個巨大的負擔,別說十年。所以,這個說法很不可靠。

不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肯定需要軍隊,光自己幾個兒子遠遠不夠數,那麼司馬懿如何獲得軍隊支持的呢?

“陰養死士三千”說法的不可靠性

算一筆簡單賬,三千人一個月的糧食蔬菜供應至少100噸,其它生活用品及衣物軍用裝備等加在一起,估計每月不少於150噸。還沒有計算營地建設所需要的物資材料,日常維修等物資。

這麼龐大的運送量,在城裡絕不可能,太遠征調不方便,只能在近郊。如此規律性的大量運送,長時間不被人發現,根本做不到。

死士的招募也是個問題,三千人不是小數,關鍵不能明目張膽,偷偷摸摸招夠三千人,時間不可能太短。時間一長,又不暴露,實在難度太大。

所以,所謂三千死士根本不可信。

沒有軍隊系統支持,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就算司馬懿有三千死士,但這些人不在軍隊編制,等同於叛軍。請問這麼大規模的武裝力量進城,防衛部隊幹什麼去了?

事實上,曹爽陪同曹芳出城祭祖,只帶了幾千人馬,不影響京城防衛,最簡單的方法,城門一關,三千人怎麼進得了城?

所以,這場政變即便司馬懿有死士三千,也不是主力,起不了決定性作用,真要打起來,這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誰是司馬懿的支持者

政變的核心力量只有一個:司馬懿軍隊系統的老部下!司馬懿政變之前,肯定做足了準備工作,絕不是文學作品中看到的那樣,就在家裡養病,他與軍隊系統的私下接觸從來沒有斷過,這些人才是他控制京城防衛的核心。

司馬家族也會有一些親兵,或者由門客、幕僚組成的臨時部隊,三千有點誇張,湊個千兒八百人問題不大。這些絕不是戰鬥主力,而是居中聯絡,以防不測的應急部隊而已。

司馬懿的政變,與其說是司馬懿的成功,還不如說是曹爽的失敗。這傢伙能力太低下,還剛愎自用,擅權營私,早就不得人心。司馬懿本來就有根基,曹爽又把很多中立派推向司馬懿,比如太尉蔣濟、司徒高柔。

司馬懿不愧為政治家,他一件事就是讓郭太后下旨,宣佈罷黜曹爽大將軍之職,為自己的政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曹爽雖然頂著個大將軍頭銜,手上還有皇帝做人質,但被隔離在京城之外,很被動,但不是沒有反盤的機會。可惜他輕率地相信了司馬懿的承諾,主動交權下野,助司馬懿完勝!

所以,司馬懿政變成功,所謂三千死士絕不是決定性力量,甚至根本不存在!


尋根拜祖


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司馬懿吧,在歷史當中的他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臣,輔佐了曹家四代,在被架空以後韜光養晦,培養了三千死士,最終奪取了曹魏的政權。他是怎麼培養的沒有被發現呢?

首先,司馬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世家,雖然被架空了權力但是還是有一些權利的,他的地位很高,很多人都是他推薦的,這也讓他擁有了不少的人脈。

還有就是當時他原來帶兵打仗賞罰分明,有好多的親信,這些人都對他衷心耿耿,而且就算有人發現了也會當作沒有看到。

其次,這些人並不是司馬懿培養的,而是他的兒子偷偷的培養的,這些人平時不聚集,有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官府也很難得發現。同時這些人,忠心耿耿,武藝高強,來之能戰,司馬家利用職務將他們隱藏在平民當中,更不容易被發現了。



珂珂愛好歷史


首先司馬懿秘密培養這3000死士,這些死士平時從不聚集,官府很難發現,他們都有很正當的職業,穩定的收入,死士相當於平時的百姓一樣,與平常人沒有什麼差異,同時這些人武藝高強,以一擋百,對司馬懿忠心耿耿,關鍵時候招之即來,呼之即去。

其次,司馬懿還有幾個得力的幫手,掌管一部分禁軍,擁有一定的軍權,朝中還有一定的忠誠人士。同時司馬懿還對曹魏有著功勳,即使失去了權力也有著極高的威望,多數朝中的大臣都希望司馬懿能夠有所作為,改變現狀。

司馬懿最擅長的就是隱藏,司馬懿裝病是他的拿手活。司馬懿曾經裝病騙過曹操,他又裝病,騙過了曹爽。司馬懿這個人善於偽裝,任何時候都能夠心裡所想的和表面所表上露出來的完全不一樣。而且司馬懿計劃縝密,這個人心思特別的細,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夠做出縝密的計劃,確保萬無一失。

他計劃的一部分,他肯定不會提前讓人們知道,讓他們偽裝的很好,估計除了他自己都沒有替第二個人知道這件事情。司馬懿是想通過這三千死士,最後獲得真正的權力,所以他這三件事是肯定是不會讓其他人知道,他一定要等到最後的關鍵時刻,用這3000死士博得大權,讓自己和自己的後世能夠成為一代之主。他通過自己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同情與權力,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刀片上的螞蟻


司馬懿扮豬吃老虎,發動高平陵事變把曹爽給賺了,這是司馬懿的陰狠和隱忍,不過司馬家族並不是只有司馬懿才這麼厚黑,他的兒子司馬師陰狠並不輸於司馬懿。


司馬懿發動政變的“三千死士”是司馬師陰養的,在《晉書•景帝傳》中寫道: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個帝是景帝,也就是司馬師,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是西晉的奠基人之一。

首先來看看司馬師的履歷

其實看看司馬師的人生履歷,或許就可以從中找到他“陰養三千死士”,為什麼會眾莫所知的原因。

司馬師曾經是一個憤青,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就是“太和浮華案”,曹叡對當時喜歡聚在一起、抨擊朝政的一群官二代下令統統免官為民,這其中就有司馬師,還有後來成為曹爽集團骨幹的夏侯玄、何晏等官二代,在那個圈子裡,司馬師的人望頗高,連自戀狂何晏都譽他為“能成天下之務”,不過在“浮華案”後,司馬師突然沉寂下來。


“浮華案”兩年後,26歲的司馬師毒殺了他一向恩愛的24歲的妻子、出生於曹魏宗室的夏侯徽,原因是夏侯徽發現司馬家族有不忠於魏國的跡象。

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即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

可見這時候司馬家族就已經有陰謀了,而史書關於司馬師的記載從太和六年到景初三年就只記了這一件事,其中司馬師隱藏起來在做什麼,沒人知道,從司馬師對自己的愛妻心狠手辣情況來看,司馬師因為“浮華案”乖乖的在家裡讀書根本是不可能,而當時司馬懿是抵抗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

在司馬師30歲左右,魏明帝曹叡駕崩之前,司馬師升任散騎常侍,成為天子近臣。36歲的時侯任中護軍,掌握部分御林軍。

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司馬師和司馬懿原部下

我想也許在司馬師殺妻的時候,司馬家族就已經開始有預謀的開始蓄養死士了,司馬懿在曹丕、曹叡時期,先是出任曹魏軍隊副總司令,在曹休、曹真相繼死後,司馬懿被調到西線對抗諸葛亮北伐,憑藉著拖死諸葛亮的巨大威望和多年的黨同伐異,司馬懿對曹魏西線部隊的影響力是獨一無二的。

曹爽雖然用明升暗降的辦法,讓司馬懿出任沒有實權的太傅來達到架空司馬懿的目的,不過司馬懿在出任太傅之時推薦了老同事蔣濟接替他的太尉之職,在出任太傅之後還兩次率軍阻擊了吳國的進攻,在巡視屯田的時候他還提拔了鄧艾,可見他在裝病之前並不是真的已經被架空。

雖然河內司馬氏不是世家領袖,但是隨著曹爽的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越來越多,圍繞著司馬懿身邊的勢力也逐漸龐大,其實曹魏從曹操開始,就一直與世家豪族作鬥爭。


只不過在曹操、曹丕、曹叡這幾個政治強人手裡,世家豪族心裡雖然不痛快,但是看曹魏勢大,不好公開反水。到司馬懿裝病,曹爽大權在握後,曹爽“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動了豪族的蛋糕,修改法令把一干朝臣都得罪了。

司馬懿是功勳老臣,頗有威望,而司馬家族在曹魏帝國的權力地位只處於曹爽下風,並非沒有權勢,在司馬師有預謀的情況下招攬死士並非難事,既然能被稱為死士,自然是受到司馬家族恩惠的人,象司馬懿、司馬師這種深沉的人,當然在平時會給手下施以恩惠,再從中挑選絕對忠誠的人來當死士。

高平陵之變前一夜,司馬懿觀察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只見司馬師睡的美美的,還打起了呼嚕,司馬昭卻擔心的整晚睡不著,連司馬懿都不禁佩服起司馬師,這孩子心機真夠深沉啊!

司馬師能夠“陰養三千死士”,和曹魏不得世家豪族之心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天下很快就落入了司馬氏手中。


歷史紅塵


咱們可以先大概齊算一下3000人隊伍的規模以及日常的開銷,是怎樣的一個體量,再來詳細探討這件事兒。

看過閱兵儀式或者參加過大學軍訓的人應該都知道,部隊軍人集合大都是成方陣排列,接近於正方形,有時候因為地形條件的限制,成長方形排列,這樣看起來規整,又能展現軍人的精氣神。

3000人規模的人數,按50*60的行列站,每人之間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也就是5cm,成年人的肩寬按45cm算,這個隊伍的長和寬就出來了:

長度:45*60+59*5=2995cm 取30m算

寬度:45*50+49*5=2495cm 取25m算

也就是30m*25m=750㎡的地方,有多大呢?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一個標準籃球場的大小是28m*15m=420㎡,那麼,3000人的隊伍排列好站一塊兒,也就是接近兩個標準籃球場的大小,還有富餘。大家心裡應該有概念了吧。

這樣規模的一個隊伍,如果你放到一個院子裡共同生活,吃喝拉撒睡全部在一塊兒,那也得大戶人家好幾十進院落,每天的衣食供應,往少了說,那也得好幾輛驢車拉的菜才夠吃的,你說,這如何能藏的住?

故宮裡一個班的儀仗隊,二三十個人,都這麼顯眼了,更何況是這3000人。

陰養死士三千,說到底,那也是散養,分佈在洛陽城中的各個角落,平日裡有專人居中聯絡,私底下,這些死士可能誰也不認識誰。一旦有任務,有專門的一個人負責往下傳達,可要是一個人去完成3000人信息的傳達,這也是一項龐大的任務量了。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司馬懿的這三千人,大概率也是分組的,假如500人是一組,那就是6組,假如50人是一組,那就是60組,大組下邊再分小組,小組具體到十人八人,每個小組有小組長,大組有大組長,這樣,任務的下發、日常的聯絡和管理,也就能做到責任到人,最主要的是,方便。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豢養一支軍隊,首當其衝的就是開銷,這些開銷平攤在士兵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司馬懿在朝中任太傅,這是個虛職。曹魏時期的國家公務員工資制度是發放粟米作為俸祿,太傅屬於三公級別,月谷350斛,年俸4200石。1石是120斤,4200石也就是4200*120=504000斤,咱們就按大約50萬斤算,再類比現在的糧食價格,最普通的大米按2元/斤算,50萬斤也就是100萬,這就是當時司馬懿一年的全部工資,是明面上的正經收入。

當時的情況,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之變之前,知道他陰養死士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他本人,另外一個,是他的長子司馬師,連司馬昭都不知道,這也是為了防止走漏風聲,畢竟是擔著殺頭的風險,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司馬師,在當時是屬於宮廷禁軍的身份,官方的稱呼是中護軍,秩2000石。我們可以假設這3000人的隊伍是由司馬懿和司馬師倆個人共同承擔經費的壓力,2000石,一年就是48萬元,為了方便,按50萬算。

小結一下:司馬懿和司馬師兩個人加起來,一年的工資是150萬人民幣,他們要指著這些錢盤活府裡上上下下一年的開銷,除此之外,還要額外的為一個數量達3000人規模的隊伍提供經費支持,即便是現在,也不得不說不拮据。我們假設這100萬給到這些死士,一年下來,一個人也就劃到333塊錢,333塊錢,放到現在,你覺得能維持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嗎?我看就很難。打個折扣,如果不到3000人,按1500算,平攤到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每年666塊錢,每天兩塊錢,也就夠買四個饅頭的。習武之人,每天吃饅頭乾飯喝清茶淡水,你能指望著他有什麼戰鬥力?關鍵時候護主保命?難啊!

再接著往下說:

高平陵之變發生的當晚,司馬懿手上究竟有多少兵力,咱們已然不得而知,最多也只是猜測,從他當晚的的戰略佈局和人事安排上,大概估算他所聚集的兵士的數量。

當晚,司馬懿親自率領死士攻佔位於洛陽城東北方向的武庫,曹爽的府邸,就在司馬府和武庫的中間位置上,司馬懿要想到達武庫,必然會經過曹爽府。當時的情況是,曹爽陪著少年天子曹芳在城外的高平陵拜謁,曹爽府中,只有一些女眷和親衛,還有一個叫桓範的智囊人物。司馬懿在率領死士經過曹爽府時,因為沒有足夠的兵力,差點被親衛中一個叫督嚴世的人所射殺,並且由於人手不夠,沒能夠控制曹爽府,使得曹爽的智囊桓範當晚就逃往城外去給曹爽報信去了。

以上這些,我們可以斷定司馬懿當時帶著的死士數量上是不多的,能有個三五百人就不錯了,可能都不到這個數量。

當晚的人事安排,司馬師和司馬孚控制司馬門,帶著部分死士,司馬昭控制宮城,用的是禁衛軍,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控制曹爽駐紮在城外的軍營,沒帶死士,太僕王觀控制曹羲的營地,也沒有帶死士,算下來,這些死士被分配給了兩方,一個是司馬懿,一個是司馬師。司馬師在當時由於是禁軍的領導,在武官系統中有著很深的根基,控制個司馬門,不會帶太多人,兩三百足夠,那麼大部分死士,都是被司馬懿帶著的。這樣加一塊,這些死士最多不到一千人,再加上當晚被留下來保護司馬府邸的一部分,滿打滿算,撐死了也就1500人的數量。說3000,那可能是後人的有意而為之,其用意,大概是想抹黑司馬宣王吧。

再來說,司馬懿當時養死士,那是衝著關鍵時候保命用的,至於後來用到了造反這件事上,可能也是他當初沒想到的,不過話說回來,造這個反,也是為了保命。

司馬懿最開始豢養死士,是從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的時候,這一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養子曹芳八歲繼位,司馬懿和曹爽為拖孤大臣,共掌朝政。沒承想,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獨攬朝綱,收權力於一人之手,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懿已經開始為曹爽所不容了,為了保命保身,開始豢養死士,也是情理之中。況且,司馬懿彼時在曹魏陣營中已經經歷三代領導人,曹操、曹丕、曹叡,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朝堂,都有著很深的人際網絡和家族網絡,又是當時曹魏集團中為數不多的老臣,私底下豢養死士,不為過,這是數量上,把大部分人矇蔽了而已。就這樣隱忍低調了十年,十年之後,寶劍出鞘,高平陵事發,朝堂一下換了人間。


不知周禮


說到司馬懿,腦子裡忽然蹦出一個詞:臥底。

用臥底來形容司馬懿再合適不過了,司馬懿不但是個合格的臥底,而且是超級臥底,在曹魏公司打工,隱藏了40年,隱忍了40年,最後時機成熟,說破英雄驚煞人,把曹魏公司變更到了自己名下。

作為曹魏王朝的四朝元老,三任輔政、託孤大臣,司馬懿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到了最後關頭,司馬懿也許是被大將軍曹爽逼急了;也許是他腦後就長著反骨,早有預謀,睡思夢想篡國奪權。反正到了最後關頭,司馬懿動用自己的三千死士和御林軍,搞定了大將軍曹爽,實質上顛覆了曹魏政權。

看到這裡,大家心裡自然會產生兩個疑問:

第一、私自豢養死士是死罪,司馬懿是知法懂法的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風險?會知法犯法、引火燒身?第二、司馬懿如果養著三千死士,理論上有可能,但實際上可操作性有多大,難道就不會被人發現?

第一個問題應該不是問題,因為司馬懿跟曹爽的鬥爭本來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到了那一地步,顧不了那麼多了,冒險也要養,真發現了就攤牌唄。

要知道死士都是敢死隊員,體能超好、武功高強、膽大心細,作風過硬、戰鬥力爆表,而且都是亡命之徒,人人都是以一當十的主;三千死士到關鍵時候能抵得上三萬正規軍,篡國奪權的時候,可是一張王牌。

第二個問題就複雜了。好多人覺得根本就沒有那個可能,意思是說,司馬懿就是有賊心、有賊膽,也沒有做賊的條件。

你想,三千死士,不是三個,也不是三十個、三百個。死士都是敢死隊員,不僅是亡命之徒,而且武功高強、膀大腰圓,能吃能喝,個個都是飯桶,哪個人每頓不吃一大碗飯,幾個饅頭。按照每人每天2.5公斤糧食計算,一天就要兩噸半糧食,一個月就是700多噸,還沒有把蔬菜、肉蛋奶計算在內。

這麼多消耗品,怎麼能神不知、鬼不覺運到府裡。一天能隱瞞,兩天能隱瞞,天長日久,大家的眼睛難道是出氣的嗎?何況還有個大將軍曹爽,司馬懿的死對頭在虎視眈眈盯著司馬的官邸。

還有一點,當時沒有城市汙水處理管道,這麼多人每天的排洩品怎麼處理?即使那些糧食蔬菜生活必需品能神不知鬼不覺運來,3000大漢的排洩物能在半夜偷偷運出去。那麼多彪形大漢晚上睡覺時一打呼嚕,也像驚雷一樣,讓全城人都發抖。所以說,司馬懿私養3000敢死隊,根本就是瞎掰,一點都不靠譜。

可是質疑的人忘記了,人家羅貫中說司馬懿私養敢死隊,並沒有具體地點,憑什麼非要說人家是在府上或者賓館、會議大廳養著呢?

《晉書·景帝紀》裡:“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不過,這裡的“帝”,並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師。

要知道司馬懿能在曹魏公司打工幾十年,能幾次裝瘋賣傻騙過了曹爽,那可是個很會偽裝的政壇老手 ,是個狡猾的老狐狸,人家會明火執仗養活那麼多敢死隊員,引火燒身往曹爽那裡送子彈?

所以說,司馬懿也好,司馬師也罷,養著這麼多敢死隊員,肯定是分散豢養的,給他們生活費,住宿費、津貼費,讓他們定點居住在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私人客棧,也不是不可能嘛。

那時候警察不查房,就是查房也查不出破綻。司馬家族位高權重,偽造身份證還是輕而易舉的。反正那時候防偽技術還很落後,造出來的身份證以假亂真糊弄查房的公差應該沒有問題。

再不是可以讓他們住到司馬懿的溫縣老家,那裡離雲臺山很近,不到一百公里,離王屋山也不遠,大山坳裡不是更隱蔽嗎?一旦有事,半天功夫就到了首都洛陽。

因此說,司馬家族私養敢死隊員的事,不僅有可能,也有可操作性。至於費用,根本不是問題。司馬懿當了幾十年曹魏公司的CEO,還經常帶兵打仗,剋扣軍餉,冒領軍餉,多報軍費,對他來說易如反掌,手中的財富恐怕早就過億了,不要說養三千,就是三萬也不在話下。

雖然司馬家族養了那麼多敢死隊員,但發動政變的時候,其實是有驚無險。

那是嘉平元年,正值正月,當時曹魏的最高首長曹芳去給老曹們掃墓,曹爽放鬆了警惕,帶著曹家的子子孫孫們也跟著去了,曹家人一走,首都就在司馬懿的控制之下了。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是首都衛戍區的領導人,帶著皇帝的警衛團就殺出來了,司馬懿同時到太后那裡拿到了搞掉曹爽的最高指示。沒有一頓飯的工夫,也沒有發生什麼戰鬥,甚至連槍聲都沒有響起,首都的防務就全部被司馬懿家族控制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不用說了,曹爽軍中沒有威望,沒有根基,手裡自然也沒有像樣的軍隊,帶兵打仗的水平也不咋地。於是,曹爽就在司馬懿的壓力下崩潰了,最終選擇投案自首。這場政變,就這樣兵不血刃成功了。


歷來現實


司馬懿是真的牛呀,活活熬死了曹魏三代皇帝,一口氣活了七十幾歲,俗話說“七十古來稀”,在古代能活這麼久的確實少見。曹操也是背,雖然家族的基因很好,但估計是人殺多了,沒積啥陰德,後面幾代皇帝都是短命,在位時間都不長,這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

司馬懿剛出道的時候,在曹操手底下也不過是個打雜的,混得一般般,沒啥好說的,當時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多的是,人才濟濟,良士輩出,不論是從能力上還是資歷上來看,司馬懿都沒資格排上號。而且此時的司馬懿對自己的斤兩還是清楚的,曹操是什麼人?老謀深算,詭計多端,想在他眼皮底下搞事,司馬懿還沒這個膽,所以曹操在位的時候,他就老老實實、安安靜靜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哪敢養什麼死士,要是被發現了,死的可就不是他一個人了,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司馬懿還沒蠢到如此地步。

第二代皇帝是曹丕,雖然謀略和統兵能力稍遜曹操一籌,但是政治上的能力卻不必曹操弱,而且為人比曹操更為陰狠狹隘,連自己的兄弟都不放過,屬於那種斬草除根型的。司馬懿在這個階段,他選擇的策略是一言不發,不妄議朝政,不亂獻計謀,更不敢插手皇帝的家事,為什麼司馬懿在曹操死後會變得更為小心謹慎了呢,因為曹丕封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坐鎮許昌,照理說升官這是好事呀,可司馬懿卻高興不起來,入坐針氈,好多雙眼睛都盯著他,這個官位太顯眼了。此刻,司馬心裡深深地明白,曹丕升他官卻不封他侯,更無軍權,說到底還是不信任他,對他還有所保留,反而比曹操那時候更加兇險,一步錯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司馬懿選擇閉嘴不言。

好了,終於熬到曹丕走了,司馬懿鬆了一口氣,可新登基的曹睿也不是易於之輩,江湖人送外號“小曹操”,足見其聰明才智。這個時候,蜀國那邊的諸葛亮一直在鬧騰,動不動就出兵祁山,要對魏國喊打喊殺的,搞得曹睿寢室難安,甚是煩悶。經歷過曹操和曹丕兩代,以前的老部將已將走得差不多了,面對諸葛亮這種boss級人物,曹睿發現竟無人能勝任主帥一職,只能把眼光落在了司馬懿身上,天見可憐,司馬懿總算熬出頭了,此時此刻他才真正第一次掌握了兵權,那滋味真的是一個字:爽!隨著權利的擴大,人的野心也是會隨之膨脹的,司馬懿開始考慮怎麼對抗和防衛曹魏政權的打壓,要想不被按在地上摩擦,手裡就得有兵,有武裝力量,所以,司馬懿想到了陰養死士。

養死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人數的問題,你人數不能太少了,幾十人幾百人哪裡打得過朝廷的禁衛軍,起碼得上千人,才能在危急時刻有足夠的力量控制住都城;


其次是糧食和裝備問題,幾千人可不是個小數目,一個月的吃喝拉撒都夠你頭疼的,養在府裡肯定是行不通的,先不說能不能住的下,光是運輸糧食都會造成交通堵塞,只要不是眼瞎的都知道你有問題,所以司馬懿想了個法子,把這幾千人分開來養,而且是養在民間的,這樣隱秘性就強了,有點像朱元璋的錦衣衛,至於裝備問題,他現在手握兵權,私自多扣一些武器鎧甲是不成問題的;


最後一點,錢財和告密問題,養了這麼多死士,你得供他們好吃好喝地招待好,這個可不是一筆小的開銷呀,也幸虧司馬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家族裡有不少人在朝為官,也有不少人是名人富賈,再加上司馬懿在朝廷多年的經營,手中的財富肯定積累了不少,錢財不是問題,那怎麼保證有人不去告密呢,這個其實也很簡單,我相信這些死士相互之間是不認識的,就算有一個人去告密,他也供不出其他人,我偌大的一個司馬府養幾個死士怎麼了,很合理呀。

綜合上面這些條件,司馬懿陰養幾千死士還是綽綽有餘的,且不會讓人發現。嘉平元年,曹芳和大將軍曹爽回老家掃墓,司馬懿看準時機,請了太后懿旨,召集三千死士發動政變,砍了曹爽,血洗曹操一族,控制了幼帝曹芳,自此曹魏的政權和兵權全部收歸司馬懿所有。


文化百說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司馬懿的野心

司馬懿輔佐了曹家四代君主,前三位每一個都城府極深把司馬懿壓的喘不過氣,他每天過著如履薄冰的生活,因為一旦發生一點失誤就會給自己帶來滅門之禍,由於心理方面太過強大,他一個人活過了曹家三代君主,到後期的司馬懿已經掌握了魏國的絕對權力,這也為後來篡位提供了關鍵的基礎。

兩個好兒子

現在我們嘴邊經常說的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見當年司馬懿這倆兒子已經膨脹到了何種地步,陰養三千死士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的傑作,他在朝中已為官多年,並且擔任軍中要職,對朝堂之上曹家對司馬家族的打壓懷恨在心,偷偷訓練這三千死士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派上用場,司馬懿準備動手的時候這三千精兵直接奠定了政變成功的基礎。


善於隱藏的家族

司馬懿侍奉曹家三代雖然被疑慮但是終究沒有看透他謀反的心理,這說明了司馬懿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虎父無犬子,有這樣的爹當兒子的自然差不到哪裡去,這司馬師很好的遺傳了司馬懿的本事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這三千死士在都城秘密訓練滿朝文武竟然無一人得知,這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早有逆反心理自然不會讓人發現端倪。


歷史小明王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最出名的謀士。他為人心狠手辣、善於隱忍、滿腹韜略並且心懷天下,早有謀反之心,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時機,所以他韜光養晦,偷偷培養了三千死士,終於在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司馬懿在曹爽集團遏制下,為什麼養了三千死士卻沒有被發現?

一、司馬懿一生南征北戰,做過大將軍,帶領軍隊多次擊退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在軍中有很高的威信,也積攢了很多的人脈和金錢。有很多的人是擁護司馬懿的,這是關鍵所在。

二、從"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典故中可以看出司馬懿疑心很重。但凡是疑心重的人,做事一般都小心謹慎,各方面都會考慮的比較周到,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冒險的。

三、司馬懿能夠隱忍。他在曹操身邊多年,曹操早就看出他的謀反之心,但是卻沒有殺了他,這和一個"忍"字是分不開的。

四、司馬懿滿腹韜略,足夠的聰慧。一個人能成大事,和他的智商和情商是分不開的,這兩者司馬懿都有,怎麼會不成功呢?連人稱半仙的諸葛亮都能擊退,可見他的謀略是有多深!

五、曹爽這個人狂妄自大,戰場上多次戰敗,謀略不足,壓根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總結

俗話說的好,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方面司馬懿都佔到了,培養三千死士真的是想不成功都難!正是這樣一個人,戎馬一生,隱忍了一生,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最終在晚年獲得了成功,通過他的事蹟我們可以學習到:"毅力、智商、情商、隱忍"缺一不可,倘若擁有了這些東西,想必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歡迎留言討論,關注"小馬論古今",每天講你不知道的老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