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醫療水平的真實差距!

日本醫療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其醫療設施、醫療水平等在國際上都是一流水平。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與日本相比,兩國之間的醫療水平差距如何?  日本醫療狀況

  日本興起了醫療旅行,而這一次興起也恰恰針對中國的旅遊人群,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預測,醫療旅行的潛在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5507億日元,訪問者達到42.5萬人。為搞活區域經濟,日本各地紛紛運用先進醫療技術,大力培育“醫療旅行”產業。大阪大學成立了國際醫療中心,並將與其他機構合作,為訪日中國遊客提供高度醫療服務。而且,大阪大學還將接受中國醫生和護士赴日醫療研修。

  日本的衛生系統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是日本所採用的衛生體制決定的。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日本的醫療保險有國民健康保險和僱員健康保險之分。前者是普通國民(包括農民、自營業者和退休人員)參加的保險;後者為僱員健康保險,即受僱於5人以上企業的勞動者及其家屬都必須加入的保險,包括四種以特定僱員為對象的健康保險項目:船員保險、國家公務員等共濟組合、地方公務員等共濟組合、私立學校教職工共濟組合。加入了醫療保險的日本國民看病時只需自付30%的醫藥費,到診所看感冒病再拿三天的藥,一般花費大約1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0元),這相對於普通日本人的收入來說並不算高。儘管日本不能像某些歐洲國家那樣向國民提供近乎免費的醫療服務,但日本國民並不需要繳納過高的保險費或消費稅、日本政府也沒有因為醫療支出過多而背上過於沉重的財政負擔。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醫療保險幾乎覆蓋全體國民,加上日本的醫療技術和服務總體水平比較高,在日本一般見不到“看病難”或者“看病貴”的現象。此外,由於日本沒有像美國那樣實行家庭醫生的制度,因此所有患者都有權利自由選擇到大醫院挑自己信任的名醫就診。由於日本媒體的監督功能比較強等原因,日本也幾乎不會發生醫生收取病人紅包的事。日本的普通國民或是為國民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們也並非對本國的醫療制度毫無怨言。日本媒體就曾諷刺日本的醫院“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在日本的大醫院,排隊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只是不會像國內某些知名醫院那樣出現患者通宵排隊等待掛號的現象。日本國民生病之後大都首先到附近的個人診所就診,如果確屬大病需要綜合檢查或住院治療,診所會向患者推薦合適的大醫院。

  中日醫療水平差距

  日本的醫療水平高於中國,處於世界最高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從人類預期壽命、死亡率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9個方面對全球194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及醫療數據進行了分析,日本排名第一。以最直觀的預期人均壽命來看,中國為75歲,處於中上游水平,日本為84歲,與瑞士等國並列世界第一。日本醫療水平的發達和中日醫療水平差距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一、國家投入大、醫療保險覆蓋面廣

  從投入力度來看,中國衛生事業總投入佔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在5%左右,而日本是8%。從總投入中政府與個人所佔比例來看,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中國衛生總費用約為2.4萬億,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總支出是30.7%,社會總支出34.6%,個人支出是34.8%,而日本個人支出的比例只佔總衛生費用的12.8%。至於衛生投入的轉化率和公平性就不吐槽了,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幹部病房”。

  中國目前實行的醫保制度實際上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三軌制(幹部醫療怎麼報銷我不知道,您也別問我),現在所謂“取消雙軌制”實際只是前兩者的合併,而且尚停留在試點階段。在日本,只要是未加入工作單位的健康保險者均可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即使是外國人,辦理了外國人登記並且持有1年以上的居留資格也可以加入,參加保險後在因病、受傷而接受治療時,自付比例為30%。當然較廣的醫保覆蓋面帶來的財政負擔也比較大,加之日本持續多年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國民健康保險每年財政赤字金額超過3000億日元,目前日本也在進行醫保制度的相關改革。

  二、醫學硬件設施先進、科研水平高

  在臨床醫療尤其康復醫學、腫瘤醫學和再生醫學領域,日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是日本的和田壽郎於1968年完成的(我國是1978年),我國心臟介入學科在建設之初也曾有許多人才到日本進修。醫療硬件的尖端代表重粒子癌放療設備目前只有日本三菱重工和德國西門子生產,日本住友、三菱、日立則是另一個代表質子束放療加速器的主要生產和建設商,目前世界1萬2千多名重粒子治療病例中,日本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放醫研)佔了9000多例。在基礎科研領域,日本的水平也處於國際前列,獲得2012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誘導幹細胞技術發明人就是日本人山中伸彌教授,此前日本科學家已因綠色熒光蛋白、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抗體的遺傳原理等發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日本的現代製藥業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在《製藥經理人》發佈的2014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排行榜 (2014 Pharm Exec top50)中,日企佔據其中9席(中國製藥企業無一家上榜)。由於在光學、電子、信息、機器人等領域的傳統優勢,日本的遠程醫療、醫療機器人、醫學影像等技術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三、現代醫學教育歷史長、水平高,醫護待遇較高、服務態度好

  日本是亞洲最先系統建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的國家,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政府便開始廢除漢醫培養西醫人才,至二十世紀初,已有西醫執業醫師近萬人,而我國的現代醫學教育始於二十世紀初,且協和、湘雅、同濟等著名醫學院校都是由外國人創辦的。日本文化愛好者可能都知道,日語中“先生”作為敬語是隻能用在教師、醫生、作家這樣的知識分子身上的( @忉忉 知友指出此稱謂還可以用在律師甚至議員身上,特此更正並致謝),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醫生在日本的地位之高(還記得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嚴九郎先生嗎)。在日本醫生算是白領中的絕對上層(綜合收入和地位而言),當然成為醫生的難度也大,就讀國立大學的醫學部首先要參加日本的高考,達到學校分數線後再參加醫學部的二次考試,成績需達到一流大學的中上水平才有望入學,醫學部的學習是6年。而就讀私立大學醫學部的學費大概是每年400萬日元,無論公立或私立,都需要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後方可行醫。

  日本的醫生和護士地位差距較大(但護士社會地位也不低),護士要對醫生絕對服從。除了發藥打針這些中國護士要乾的活之外,日本護士還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觀察病情、化驗和健康教育工作。日本護士服務態度極好,很多影視作品都有反映,不再贅述(想到夜勤病棟的自行面壁)。護士在日本屬於中等收入階層,2011年的平均年薪是475萬日元(按現匯率約合人民幣24萬元),但是由於工作強度大、經常上夜班,離職護士的不在少數——對了,關於護士缺口這個問題多說兩句,根據數據來源不同,中國每千人口護士數是1-2,日本是7-12。

  結論:中國的醫療水平雖然在建國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僅以人均壽命而言,我們還停留在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當然,中國的醫療制度也有優點,比如大型醫院掛門診只要不是指定看國家級專家的號,基本是當天可看。考慮到中國目前在環境、健康教育、食品安全、人口結構等方面都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和日本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差距能不能縮小、能縮小到何種程度還是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