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原創:陳偉堅醫生

審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屬:王海彬教授團隊,轉發請標明出處。

最近寒冷潮溼的天氣,讓許多人"風溼"又犯,引起關節疼痛,墜脹不適,屈伸不利等,甚至有人自嘲把自己比喻為"人肉天氣預報器",每逢天氣變化,如梅雨潮溼天氣,冷空氣來襲等,均會"風溼關節痛",其中膝關節是影響最大的關節。

西醫定義的"風溼病",指的是一類疾病範疇的總稱,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組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退行性、地理環境性、遺傳性、腫瘤性等。

而大部分患者認為的"風溼病",屬於中醫的"痺症"範疇,是由於風、寒、溼、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

而事實上,許多患者口中的"風溼"關節痛,指的是關節的

骨性關節炎。其早期的臨床特徵包括:

關節腫脹、疼痛和壓痛。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活動後加重。也可僅變現為關節墜脹感。

晨僵:晨起時覺關節僵硬不適,活動後緩解。

骨摩擦音(感):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整,活動時出現骨摩擦音(感),甚至"咔嗒"聲響。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引起膝骨關節炎復發或加重的原因:

軟骨退化與磨損,關節活動時骨與骨之間的滑動缺少了軟骨的緩衝,因此,產生了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的症狀。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且缺少豐富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

溼度上升會使機體產熱下降,而寒冷會導致關節周圍血液循環量降低,導致膝關節滑液生成減少,這會讓原本磨損的關節軟骨和退化的關節磨損加重,導致膝骨關節炎隨氣候變化可加重。

階梯化治療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輕度膝骨關節炎

治療以藥物治療及適應運動為主。膝關節常用藥物包括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外用貼劑、以及關節內玻璃酸鈉等。

中度膝骨關節炎

以微創和修復手術治療為主,包括膝關節鏡清理術、關節軟骨修復術及膝關節周圍截骨術。

重度膝骨關節炎

膝關節的部分置換和全膝關節置換術。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科學防護方式

控制體重

減輕體重可以明顯改善早中期膝骨性關節炎的症狀,一般來說,減輕體重的5%-8%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

注意保暖

膝關節面軟骨、滑膜都是血供不豐富的組織結構,在寒冷環境中血管受冷收縮,將不利於血運,從而影響軟骨細胞的生存,加速骨關節炎的進程。因此泡溫泉、熱水衝浴或熱敷膝關節處,對於膝關節炎的患者非常有效。

合適的鍛鍊方式

爬山、走樓梯等負重運動均為損害膝關節的運動方式。因此我們更建議採取游泳(推薦自由泳式)、健走、騎車(坐墊不要過低)等方式進行鍛鍊。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加強大腿肌肉鍛鍊

繃腿練習

膝關節伸直同時勾住腳尖,用力使整條腿繃直並保持水平狀態(坐、立、躺位時都可以做)。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抗阻練習

伸直雙腿躺在床上,在踝部綁沙袋(重量一般1~3公斤即可),伸直位將整條腿抬起,讓腿與床之間的夾角在30度左右為最佳。保持5秒鐘,然後放下2~3秒鐘,如此反覆。

"風溼"來襲,科學護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