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战争很多,但是还一直很富有?

历史小白兔


秦、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代代都有天下大规模农民起义,唯两宋无。这就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宋代农民没有活不下去……而宋据史料人口一亿左右。如不富裕怎么做到?


天泉桥上随缘客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是出了名的“国富军弱”。宋朝的版图疆域是历代王朝中最小的,而且周边异族环伺,年年战争频发。据统计,有宋一代319年的国祚里,一共爆发大规模战争 551 次,平均每年要打1.73 次仗,而且因为军事力量较弱,往往败多胜少,远没有强汉诛异族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和盛唐以国威慑服万邦的恢弘,可以说是十分窝囊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争频发还打不赢的“窝囊”朝代却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与万邦臣服的盛唐相比,战争频发的宋朝人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多了将近三十个,宋神宗时期全国年铸币 506 万贯,而唐朝最鼎盛的玄宗开元时期年铸币仅有32万贯,其富有程度远不及宋朝。

异族环伺,战争频发的宋朝为何比天下太平,盛极一时的唐朝还要富有,而且这种富有无论在北宋还是南宋几乎一直保持着。在咱看来,其中原因涉及内外,牵扯甚多,与战争相关、与异族相关、与政策相关亦与社会民生相关。


一、宋朝经济繁荣,一直富有的外部原因

(一)战争频发,败多胜少,间接为宋朝提供了适合发展经济的统治疆域

宋朝由于实行重文抑武、休养生息的国策,对军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军事力量较弱,对外战争常年失利。常年失利的结果就是领土疆域不断为外族蚕食,统治地区越来越小,由北宋到南宋,国家的领土不仅没有扩张,反而渐趋萎缩,最后只能偏安东南一隅。然而正是因为这狭小的疆界版图给了宋朝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

宋朝的疆域虽然并不广阔, 但他占据的却都是土地最肥沃,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 。在农耕经济时代,各地区的贫富差异只要看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农业的发展更倾向于“靠天吃饭”,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相比于辽、金等周边其他国家而言,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江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而且有限的疆域更便于管理,宋朝的疆界都处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在对外战争打不赢,无法扩张领土的前提下,宋朝统治者更注重的是在有限的国土上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故而,连番战争失利下形成的小而肥沃的疆域为宋朝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先然的经营基础。

(二)以议和、签约为主的和平实现方式为宋朝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宋朝军事力量羸弱且不喜动武,故而常以议和签订盟约的方式与异族止戈,实现边境的和平。这种和平的方式与汉唐以来追亡逐北、伏击千里的强硬手段相比虽然显得懦弱,却为宋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北宋与辽国的檀渊之盟为例,辽国是北宋的大敌,在北宋建国初期,辽国因为宋太宗的讨伐报复性的连年骚扰北宋边境,严重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宋朝抓住了战争中占上风的机会,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停战,宋朝此后每年向辽国交纳30万的岁币。乍看之下“檀渊之盟”的签订确实显得宋朝懦弱,但和谈之后,宋辽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相处,尽管宋朝每年向辽国缴纳30万的岁币,但宋朝每年打仗的军费支出却高达5000万两,相比之下,岁币实在是九牛一毛。而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在边境设立“榷场”,开启互市,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力,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及手工艺品等),输往不事生产的辽国,使商人获得了巨额利润,宋朝政府更是增加了税收。

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以议和签约的手段实现和平确实有利于边境地区和内地的生产和发展,尤其是边境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宋朝长期富有的保持打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战争的失利迫使人口南迁,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由于宋朝战争频发,处在北方边境地区的人们时长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纷纷逃往南方地区。尤其是南宋建立,赵构迁都临安后,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人口南迁的进程。南方“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战争施压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得南方的经济面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变化:

  • 首先是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使大片的荒地得以开发,粮食作物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安置自北方而来的流民,南宋政府特设招纳司,“招纳京东、西、河北流移之民…… 拨田土,给牛具,贷种粮,使之耕凿”。一时之间,宋朝粮食产量大增,粮价更是上涨至一斛至万二千钱,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发展远胜北方。
  • 其次是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资金,推动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北方商人和地主带来的巨大财富和多样化的经营手段以及大量工匠的涌入推动了南方地区丝织业、印刷业、酿酒业、陶瓷业等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一时之间,南方城市异常繁荣,各种并无记载的小经营者、街头巷尾的货郎担都是从北方逃来的流民。

总之,在战争逼迫下的人口南迁顺应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发展趋势。人口的大量南移使全国的生产力集中于南方一隅,再加上南宋政府的妥善安排,宋朝的各个行业的得到了集中发展,农业商业的繁荣皆超与前代,产生了看似与战争频发表象不相容的经济富有。


小结:

战争往往与血火相伴,呈现给人们的是铁血沙场的豪气或残忍,人们对战争的印象有热血澎湃也有惋惜厌恶,却从未想过它竟与一朝的经济繁荣相关。其实,战争不光只有铁血,它亦是一种变化,会给一国一朝的发展带来意料之外的变化,宋朝经济的繁荣富有在一定程度上与战争带来的变化息息相关。当然,外部的冲击不会是一个王朝繁荣富有的全部原因,宋朝经济的繁荣还得益于它内部的社会发展。


二、宋朝经济繁荣,一直富有的内部原因

(一)宋朝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来以“重农抑商”为首要,宋朝虽也实现重农抑商却不像前朝那样严格。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即不抑制士族地主兼并土地,允许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土地兼并是封建王朝严厉打击的基本问题,因为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土地兼并的扩大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进一步就会演化成起义、造反,促成改朝换代。宋朝“不抑兼并”是因为统治者认为不管土地在谁的手上,税收也不会减少半分,那些兼并土地的人不过是“为国家养财”而已。

这里暂且不谈“不抑兼并”的政策得失,只说不抑兼并对宋朝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于商品经济而言,“不抑兼并”,使得土地合法向地主集中,农民没有自己的地,只能给去做地主的佃户,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工商业领域,而宋朝政府亦鼓励工商业发展,在开国之初就规定“一切弛放,任令通商”,对商人的限制多有放宽。有政策、有人力,两相结合之下,宋朝的商品经济异常繁荣,仅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 20 万,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等“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勾栏瓦肆,坊间夜市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二)宋朝对外贸易积极,收敛了大量来自海外的财富

南宋时期由于疆域狭小,偏安东南,且无力向北方扩张,宋朝统治者便鼓励海上贸易。宋朝的港口贸易十分兴盛,闽广等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大开发,福州、泉州、广州、漳州、兴化等更是发展成举世闻名的国际大城市,每天都要大量的海外商人在此停泊,政府更是专设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规定“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放洋”。而福州手工业发达,其造船业技术更是领先全国,为中国商人的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粤商、闽商等海上商帮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朝多了一项比其他朝代特殊的经济来源,自然造就了其超与其他朝代的富有。

(三)宋朝科学技术发达,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较为强盛的朝代,也是比较重视科技发展的朝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甚至一度传于海外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而这四大发明中除造纸术外,其他三项( 印刷术、指南 针、火药 ) 都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创新与运用。

指南针运用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罗盘仪构造的基本原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船只上都装有罗盘。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极大的促进了宋朝印刷业的发展,文化娱乐项目也得以普及。火药也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使用。 南宋中晚期出现的突火枪,是近现代管形火器的先驱,而将火药用于商业也是宋朝独有的热情,烟花炮竹在宋代销量很高。恩格斯曾对此评价道:

“对仁义的宋人来说,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

除四大发明以外,宋朝在农业、手工业等与民生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新型的技术,生产领域的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经济繁荣、国家富有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结语:宋朝到底有多富有

通过对宋朝战争多却一直富有的原因分析就可以发现,对于宋朝来说,譬如疆域小、军事能力差、外交懦弱这些镶嵌在历史记忆中的标签都可以变成帮助它发展经济的有生力量,聪明的宋人向历史展现了战火下的另类繁荣。那么宋朝到底有多富有呢?

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曾采用购买力平价法算过宋朝的GDP,他说在公元 960 年,北宋刚建立时,中国人均 GDP 为 450 美 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 422 美元,鸦片战争后不久的清朝也只有440美元,宋朝之富,可见一斑。

开封汴梁,泉州临安,富宋之繁华无关战争多少,而在内外同心。其当年之风华亦值得后世追溯与想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嫣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国子监小祭酒


题主你好,我是LT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里,生产力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全面发展;商品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商业城市和镇市大量涌现,商业日益繁荣,货币重新得到普遍使用,发行和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初步形成;封建的生产关系日趋完善,土地私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国家对土地占有的干预逐步降到最低限度,地主经济和土地租佃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少。总体来说是内需加大,人民群众也有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老百姓有钱了,就促进了消费,各种消费娱乐型产业也就发达了,服务性行业也逐渐增多。只要勤劳随便找个工作过生活是很容易的事情,把老百姓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

(二)税赋结构

宋朝实行两税制,夏季多征收现钱,秋季多征收谷物,因此有 夏税秋苗 之说。两税实质上是土地税,只向有田产的农户征收,无地的农户不直接承担两税。两税制更适合均田制废弃后土地私有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从此,征收赋税由重丁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丁口、重田产。

(三)生产发展,商业繁荣

宋代人口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北宋末年全国人口超过1亿。远远超过汉唐。南宋国土比北宋约减少2/5,人口仍达6000万左右,与汉唐大体相当。宋代农作物的品种也有增加,一些新引进的或前代引进的品种得到推广,如抗旱力强的占城稻,新的纤维原料棉花,用于制糖的甘蔗等。蔬菜中,大白菜和萝卜取代原来的葵菜,成为民间的主要蔬菜。

宋代手工业的重要特点,是私营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在众多行业都出现了大量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的私营作坊,雇用工匠达百人以上。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私营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完全面向市场,许多原料也从市场上购置。在作坊内部,业主与工匠之间主要是雇佣关系。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总而言之,宋代百姓只要不懒都能好好的生存下去,一个家庭不会被繁重的税赋给压垮。内部经济体系完善,对外战争的消耗也会带动内需的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