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九章 人要時時保持初心與謙卑心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九章  人要時時保持初心與謙卑心

【感悟】

在本章中,老子列舉天、地、神、谷、萬物、王侯,說“得一”與“​失一”的完全不同的兩種情形,天地相合與崩裂;寧靜與紛亂;靈驗與廢止;充盈與枯竭;生存與毀滅;天下太平或天下大亂。

那麼,產生天壤之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一”,那麼,“一”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國家的根本,“得一”即按道的法則去行事。

具體來說,一是統一性和規律性,它無形無狀、無聲無息,它存在於萬物萌發的開始,是宇宙萬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九章  人要時時保持初心與謙卑心

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闡述,要遵循自然規律、維持統一性,要讓萬物自生自長,要萬民安居樂業,天下政通人和,這是一種最理想境界。

如果我們想得到這個玄妙而偉大的“一”,就一定要摒棄私心雜念和分別之心,即“物我兩忘”,也就是外物與我沒有分別,心中也沒有美醜、善惡和榮辱的區別。沒有了這些概念,就不會產生分別之心;沒有了分別之心,就不會有爭奪的想法;沒有了爭奪的想法,就不會因為沒有達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煩惱。

所謂“無欲則剛”,人生就會變得淡然豁達,到達無慾無求的境界,使個人與大道和諧統一。

如果,我們一直在致力於滿足自己的貪慾,那麼也許會在慾望的驅使下,做出-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來。一旦做出這種行為,就會傷害別人,更會使自己的內心變得不再純樸,即使暫時獲得某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結局必定是痛苦的。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九章  人要時時保持初心與謙卑心


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填補內心精神上的空缺,有的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最後即使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他的生活卻陷入迷茫與混亂,甚至內心永遠充滿“原罪感”,最後守不了財,沒有長久持續的幸福感。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本,一個人越是達到一定高度,越可以保持初心與謙卑心;越是小有成就,越會內心膨脹,做出狂妄無知的行為來。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