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品读第三十九章 人要时时保持初心与谦卑心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品读第三十九章  人要时时保持初心与谦卑心

【感悟】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得一”与“​失一”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天地相合与崩裂;宁静与纷乱;灵验与废止;充盈与枯竭;生存与毁灭;天下太平或天下大乱。

那么,产生天壤之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那么,“一”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国家的根本,“得一”即按道的法则去行事。

具体来说,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它存在于万物萌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道德经品读第三十九章  人要时时保持初心与谦卑心

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阐述,要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统一性,要让万物自生自长,要万民安居乐业,天下政通人和,这是一种最理想境界。

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玄妙而伟大的“一”,就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即“物我两忘”,也就是外物与我没有分别,心中也没有美丑、善恶和荣辱的区别。没有了这些概念,就不会产生分别之心;没有了分别之心,就不会有争夺的想法;没有了争夺的想法,就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烦恼。

所谓“无欲则刚”,人生就会变得淡然豁达,到达无欲无求的境界,使个人与大道和谐统一。

如果,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自己的贪欲,那么也许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来。一旦做出这种行为,就会伤害别人,更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再纯朴,即使暂时获得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结局必定是痛苦的。


道德经品读第三十九章  人要时时保持初心与谦卑心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填补内心精神上的空缺,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最后即使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他的生活却陷入迷茫与混乱,甚至内心永远充满“原罪感”,最后守不了财,没有长久持续的幸福感。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本,一个人越是达到一定高度,越可以保持初心与谦卑心;越是小有成就,越会内心膨胀,做出狂妄无知的行为来。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品读道德经,云端共说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