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李自成和他的農民軍起義

說到崇禎就不得不提另一個歷史人物,李自成。據費密《荒書》記載,李自成在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黃衣人進入土窯,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黃娃子。

李自成孩童時曾幫人放羊,漸長後,生得相貌魁梧,膂力過人,好打抱不平,嫉惡如仇,因此身邊聚集了一幫好漢。

崇禎元年,正好銀川驛招募驛卒,李自成便去應募,因矯捷善走,孔武有力被選中,往返於榆林、米脂、延安遞送公文。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李自成遞送公文相當賣力,不想卻連連遭遇座馬累死或丟失,引起知縣不滿。在崇禎元年(1628年)正趕上朝廷下令裁員對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工作被裁撤 ,失業回家並欠了一屁股債。彼時秦中連年大飢,赤地千里,很多人不堪忍受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隊伍很快就遍佈陝北和陝中,其中包括張獻忠和李自成嫡親的舅舅高迎祥。而李自成先是一個人投奔起兵的王嘉胤,因其與官兵作戰勇敢,幾次殺敗官兵,王嘉胤便讓李自成另編一支人馬,以備衝鋒陷陣之用。由於李自成作戰勇敢,且慷慨大方,每次都將得來的金銀財帛分給手下,人心慢慢歸附於他。但是這讓王嘉胤很不舒服,便密謀剷除李自成。李自成得到密報後,率領部下悄悄離開王嘉胤,先是投奔明朝延綏總兵,大敗王嘉胤等聚眾反抗朝廷勢力。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從儻駱谷進攻關中,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 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李自成最慘的時候是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歷史在此給了被改寫的機會,可惜目光短淺的崇禎未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原本可以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農民軍,只可惜崇禎確實天賦不足,毫無戰略眼光。由於此時清軍再度南犯,崇禎急調洪承疇和孫傳庭火速回京預防清兵進犯,就此讓李自成得到喘息並在日後再次壯大隊伍直接革了崇禎的命。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將崇禎十七年改為大順永昌元年。耐人尋味的是,進攻北京路上在攻佔山西太原後,李自成發出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語氣十分客氣,“上帝鑑觀,實惟求瘼;下民歸往,祇切來蘇。命既靡常,情尤可見。粵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鑑往識今,每悉治忽之故。諮爾明朝,久席泰寧,寖弛綱紀。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明確指出了明朝問題的所在是奸臣太多。向崇禎皇帝發出了一個信號——我們之間是存在某種溝通的可能性的。只可惜崇禎皇帝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寧死不辱,繼承了大明王朝一貫的強硬作風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立國宗旨。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或許崇禎皇帝讀書少沒有看過施耐庵的《水滸傳》吧,也或許是崇禎真的秉承了寧死不屈的家風。水滸傳有活生生的戰略告知崇禎該怎麼做。如果當時答應李自成的條件,猶如大宋對梁山的招安,讓邊關聯合李自成去攻打關外大清,或許歷史又會改寫。

可惜崇禎拒絕了攻城後李自成提出的“割地講和”的建議,即大明和大順,分國而王,大明犒賞大順軍銀百萬兩,大順軍退守河南,從此以後,大順軍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清妖,但不奉召入覲。最終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亡國之君。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李自成攻入北京 權貴酷刑下交出銀兩

就在李自成大軍節節逼近北京之際,崇禎帝得到奏報,南京明太祖的孝陵夜晚傳出哭聲。這乃是亡國之兆。南京是明朝的發源地,明太祖朱元璋葬在此地。明朝的根基之地出現如此異象,明朝滅亡確實不遠了。不久,欽天監奏報帝星下移。

崇禎帝還想做最後一搏。由於國庫空虛,軍餉缺乏,崇禎發出號召,讓大臣、皇親國戚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三萬為上等”。然而,令崇禎萬分失望的是,內閣首輔魏藻德僅捐了5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了1萬兩,國丈周奎在崇禎的哀求下也只捐了1萬3千兩……。更多的權貴在哭窮、耍賴、逃避,有的把自家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練攤,有的在豪宅門上貼出“此房急售”,如此愚弄崇禎。

這場募捐運動總計募得20萬兩。而在勸京城權貴們捐款的同時,崇禎還讓每一個大臣從自己故鄉舉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隸和浙江各舉一人,“餘省未及舉也”。

崇禎嘆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更可嘆的是這些不肯捐銀的皇親國戚貴族紳士土豪等等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卻在酷刑下將家產細數交出。如魏藻德交出白銀數萬,之後死於酷刑,其子也被斬首。而國丈周奎,則被抄出了無數奇珍異寶,拉了幾十車,光是現銀就足足有53萬兩之多。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至於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狀元出身,在危難之際走馬上任,崇禎帝曾對他寄予厚望,但他讓皇帝很失望。城破前三天,崇禎帝問他有何對策,並說:“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魏藻德跪在地上,就是一聲不吭。

崇禎氣得一腳踢翻了龍椅。魏藻德還是保持著跪姿,一聲不吭。後來,城破了,崇禎自殺,魏藻德投降。李自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殉死?”他回答說:“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崇禎至死都沒有認識自己的錯誤

從崇禎個人來講,他是一個希望自己有所作為的皇帝,非常勤政,不沉浸女色,很是勤儉。然而,為何滿懷理想抱負的崇禎帝,最終沒能力挽狂瀾挽救大明王朝?為何他還是上演了一幕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事實上是,明朝的覆滅崇禎難辭其咎。他甚至剛愎自用到死都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而是諸臣才是亡國之臣。在治國理政上他完全不如他的爺爺萬曆皇帝,甚至都不如他的木匠哥哥天啟皇帝。萬曆皇帝在位45年,其中有二十幾年不曾上朝,但確時時刻刻牢牢把控左右著朝政局勢,無人敢矇騙愚弄他,具有絕對的天威。而他的哥哥天啟皇帝,雖然生性貪玩,不理朝政,痴迷於木匠手工藝無法自拔,但卻懂得利用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相互制約,達到平衡朝局的目的,不至於被架空皇權。讓兩大派系去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最重要的是魏忠賢能替皇帝弄來銀子,充盈國庫。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天啟皇帝駕崩前急招崇禎進殿,彌留之際特意囑咐他要重要魏忠賢。天啟皇帝長期沉浸於木匠手工藝中都知道要重用魏忠賢制衡,而崇禎卻至死都不明白,反而一登基就開始清算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並將此誅殺殆盡,然後重用一幫滿腹空論的東林黨人。在後面的時期,東林黨人牢牢的把控了朝政,並且經常欺騙愚弄崇禎皇帝。事實證明東林黨人並不比閹黨好得到哪裡,在魏忠賢被殺後,東林黨人開始逐步掌握權利後,便馬上開始排除異己,誅殺閹黨餘孽,大肆貪汙敗壞朝綱,此時的崇禎好不容易剷除完了閹黨,又來了個東林黨,從一個坑跳進了另一個更深的坑。

崇禎皇帝確實不如他的木匠哥哥,在收拾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朝政並沒有按照他設想的那樣走向開明,國家也沒有走上富強,反而國庫日漸空虛,朝政腐朽加劇,內鬥更加的空前激烈。在好同惡異,黨同伐異方面,東林黨比起其地諸黨成員來,常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有能力但是不願和東林黨同流合汙之人基本被排擠出朝廷甚至被誣陷入獄。東林黨人的折騰甚至還延續到了南明小朝廷,把國家都鬥亡國了還要換個地方接著內鬥。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後期很多人評論,如果魏忠賢不死,或許大明和崇禎還有喘氣的機會,因為那時其實大明還未到山窮水盡之地。不管文臣武將均還有可用之人,畢竟再尖銳的矛盾說到底都是因為銀子。打仗不就是花銀子燒錢麼,這個時候就發揮出魏忠賢的作用了。魏忠賢在的時候,大明稅收很有保證,國庫充盈,因為他徵得是官僚紳士地主階級的工商稅,剝削的是地主階級,這是大明財政收入的大頭。由於明朝是朱元璋白手起家打下來的,他懂得農民的苦,所以明朝的農業賦稅一直佔國庫收入較少。當年的遼東邊境國防固若金湯就是因為魏忠賢要錢給錢要糧給糧,邊境軍餉發放及時,軍隊有凝聚力和戰鬥力。這也是為什麼當年的天啟皇帝可以一直專心致志的玩他的木匠七年,而遼東戰事一直安穩的原因。魏忠賢的閹黨雖也是大權在握,貪汙腐敗排除異己,但是他確實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確保國庫充盈,而且他非常明白自己始終是廠衛的人,廠衛的根本目的就是鞏固皇權,魏忠賢知道自己是依附於皇帝的。而且他非常清楚民間情況,知道不能再逼迫窮農民交稅了,主張剝削地主階級。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可惜崇禎皇帝永遠都不明白這一點,一上臺就緊鑼密鼓的籌備剷除閹黨,之後就是東林黨的一家獨大。魏忠賢一死,江浙地區的地主階級開始遊說眾臣要求崇禎取消工商稅,之後就是群臣上奏要求取消工商稅,而東林黨就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崇禎在萬般無奈之下取消了工商稅,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可那邊遼東戰事可是得靠銀子續命打仗的。在邊關一直告急下,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做了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可以說這是導致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那就是加增農業稅。當時的大明本身就是瘟疫肆虐、天災不斷、餓殍滿野,朝廷再加增農業稅百姓無路可走只能起義。為什麼李自成的部隊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民眾紛紛響應,就是因為“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中國的百姓,歷朝歷代以來都是要求極低,僅僅只是希望能吃飽飯活下去而已,不管你如何壓迫,只要能解決溫飽問題,都是勤勤懇懇老老實實。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當真如此?

所以,可以說崇禎皇帝雖然有抱負,但是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說他是昏庸之才一點不為過。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僅靠悲天憫人和勤政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才華、謀略、體恤民情等等,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無一不是雄才大略體察民間疾苦著也。不過有一點,崇禎是一個有節氣的帝王,對比前朝的徽欽二帝和後朝的咸豐皇帝的苟且偷生來說,崇禎還是維護了帝王最後的骨氣尊嚴的。這也許就是人無完人吧。

真是天意如此,有才華能力的無心治國,有心重振朝綱的卻是無能之輩。明朝的滅亡似乎說明,一個王朝遲早會滅亡,歷史永遠在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運行著,人類永遠只能順天意而行,絕非個人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