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給人造成困擾的頭皮屑,可能都來自於脂溢性皮炎

嗨~雪花星人,無懈可擊不容易啊

臣妾做不到看全文,

請移步拖至文末小結


看起來人畜無害的頭皮屑,為什麼至今我們都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對雪花星人來說,依然年年歲歲花相似,花謝花飛花滿天?

答:因為現代醫學實際也沒完全搞清楚頭皮屑這個問題,皮膚科醫生用藥也“治不好”你的頭皮屑 (治不好不代表不能治)。


我們可以認為,頭皮屑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問題。


大部分給人造成困擾的頭皮屑,可能都來自於脂溢性皮炎

生理性的頭皮屑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不過通常很輕微,一般不會引起你的注意。隨著表皮的不斷更新,全身皮膚每天都會有死亡角質以不可見的方式脫離你的身體,所以你家裡的灰塵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全家人脫落的皮屑。


頭皮也不例外,不過因為頭髮的阻隔、皮脂的分泌,脫落不一定那麼順暢,所以隔幾天不洗頭,幾乎所有人頭上、肩上都能見到或多或少的頭皮屑。

八十年代的“五講四美”放到現在好像也是有意義的,講衛生勤洗頭就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對於一部分乾性皮膚來說,此時還不應該使用去油去屑的洗髮水,而應該使用滋潤型的產品。

病理性的“頭皮屑”問題原因則可能很多,脂溢性皮炎、銀屑病、特應性皮炎、頭癬等等都可能引起頭頂下雪,搞不清原因或者對生活造成明顯困擾的時候,就是你該到皮膚科看診的時候。


儘管“頭皮屑”可能的原因這麼多,但對於大部分造成困擾的頭皮屑來說,可能都來自於脂溢性皮炎

。大約 50% 的人都受頭皮脂溢性皮炎的困擾,而且不管是什麼種族、國籍或者性別,皆是如此。

而這些頭皮輕度脂溢性皮炎最主要的症狀就是 —— 頭皮屑 (Saint-Leger D, 2005)。

為此,還有一個專門的字母組合 D/SD (Dandruff / Seborrheic Dermatitis),用來指代這種由頭皮脂溢性皮炎所引起的頭皮屑。


既然我們知道了這些頭皮屑的來源,那為什麼治不好?

這要從病因說起。


頭皮屑 / 頭皮脂溢性皮炎 的發生主要和三個因素相關 (Yvonne M et al, 2005):

* 馬拉色菌

* 皮脂分泌

* 個人易感性

馬拉色菌和脂溢性皮炎的相關性,早在 19 世紀就被法國人發現並提出來了 (馬拉色菌為什麼要叫馬拉色菌,因為發現它的這個法國人叫馬拉色)(Malassez, 1874)。不過直到一百多年後的 2002 年,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闡明和頭皮脂溢性皮炎相關的馬拉色菌主要是兩種:M. restricta 和 M. globosa (Gemmer et al, 2002)。


所以解決方案似乎就很簡單了,個人易感性是天生的,很難改變;控油實際也很難實現,那麼就只剩下一個靶點:通過抑制馬拉色菌的生長繁殖是不是就能搞定頭皮屑?

這實際就是各種去屑洗髮水給出的解決方案,比如最著名的鋅鹽——吡硫翁鋅 ZPT,海飛絲、清揚、沙宣、飄柔、呂、阿道夫等等品牌的去屑洗髮水裡你都能找到這個成分,也是通過抑制馬拉色菌達到去屑目的的主力成分。


還有吡羅克酮乙醇胺 OTCO 也是一種抗真菌成分,歐萊雅、絲蘊、馥綠德雅、滋源、施巴、霸王等等品牌的去屑洗髮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


大部分給人造成困擾的頭皮屑,可能都來自於脂溢性皮炎


但是,這些去屑洗髮水最終解決掉你的頭屑了嗎?


並沒有。起碼沒有完全解決。

儘管目前的研究中,似乎並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抑制馬拉色菌生長的成分會出現治療抵抗,但是從一項針對全球皮膚科醫生的調查問卷結果來看 ( 包括86名中國醫生、165名印度醫生、150名印尼醫生、200名菲律賓醫生以及121名美國醫生 ),64% 的臨床皮膚科醫生認為,在使用 ZPT 三個月後,其治療頭皮屑的效果顯著下降,頭屑捲土重來 (James R., et al, 2009)。

所以看起來通過抑制馬拉色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頭皮屑,但似乎還稱不上搞定。


到底是為什麼還沒有定論,但和以下的幾點因素肯定是有關係的。


第一,

雖然降低頭皮馬拉色菌數量,可以減輕脂溢性皮炎症狀,但頭皮脂溢性皮炎的嚴重程度並不和馬拉色菌的絕對數量成正比 (Shuster, 1984)。在馬拉色菌絕對計數已經很低的情況下,殘餘部隊仍然可以搞事情;

第二,和頭皮屑關係更為密切的可能不是馬拉色菌本身,而是馬拉色菌的代謝產物——油酸。

馬拉色菌是嗜油的真菌,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就是它們蹦迪的天堂。馬拉色菌在攝取利用皮脂中甘油三酯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遊離脂肪酸,其中一種重要的代謝產物便是油酸。人體試驗發現,在沒有馬拉色菌的情況下,往頭上倒一瓢油酸 (此處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就能讓頭皮產生大量頭皮屑(Yvonne M et al, 2005);

第三,頭皮屑星人本身的易感性。這種頭皮皮膚屏障本身的缺陷決定了對馬拉色菌、馬拉色菌代謝物的易感性,這些人就是容易長頭皮屑。同樣的試驗方法,就算往不易感人群 (不長頭皮屑的人) 頭上倒一瓢油酸,他們也並不會因此長頭皮屑 (Yvonne M et al, 2005)。

綜合以上的原因,即便已經通過去屑成分減少了馬拉色菌,頭皮脫屑得到了初步緩解,剩餘的少量菌群仍然可以持續產生油酸等遊離脂肪酸,讓頭皮脫屑,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更容易出現。


那我們再換個思路,我們不抑制了,直接全面絞殺馬拉色菌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馬拉色菌是人體重要的共生菌群,相當一部分人的皮膚上本身就是存在的,只不過在大多數時候不致病,很難全面清除。

舉個例,你把頭上的馬拉色菌都幹掉了,但是你不小心用手抓了一下臉,又順了一下發型 —— 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就意味著,前面的殺滅工作白做了,因為你又把馬拉色菌帶到了頭皮上,面部也是存在數量可觀的馬拉色菌的。


這個例子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化版的馬拉色菌再定植 (recolonization) 過程。環境當中大量存在的馬拉色菌,十分容易再次來到你的頭皮搞事情。而這一點,也被認為是頭皮屑經過治療後卻仍然反反覆覆的重要原因之一 (James R., et al, 2009)。

文章最開始有提到,雖然皮膚科醫生治不好你的頭皮屑,可能用藥好一段時間,又會開始反覆,但不代表不能治療,畢竟我們還是要和頭皮相處一輩子的,為數不多的頭髮也還要靠著頭皮來滋養。


大部分給人造成困擾的頭皮屑,可能都來自於脂溢性皮炎


以下算是給到有頭皮屑的你的一些建議:

1、頭屑嚴重及時到皮膚科看診,萬一你的頭皮屑不是脂溢性皮炎引起的呢?如前所說,銀屑病、特應性皮炎、頭癬等等都可能引起頭皮屑;看診後確定是單純的脂溢性皮炎所引起,那麼接著往下看;

2、使用含有有效抑制馬拉色菌成分的洗髮水,比如前文提到的吡硫翁鋅 ZPT,以及吡羅克酮乙醇胺 OTCO 、二硫化硒等成分;儘管有“普遍的看法”認為用久了效果會變差,但實際現有的一些研究認為,只要持續使用就會持續有效,只是每個人的效果好壞有差別;

3、可以選擇一些更新工藝的去屑洗髮水,會讓以上功效成分更好的駐留於頭皮,持續起效;

4、單靠抑制馬拉色菌效果不夠好,皮膚科醫生還可能會建議你使用干預頭皮細胞代謝的成分,比如水楊酸、煤焦油等等,直接提前剝掉頭皮屑,或者讓頭皮屑長得慢一點,從而達到去屑的效果。在必要的時候,以上的產品還可以配合聯用,達到更好的去屑效果;在更有必要的時候,還可能用到一些其他的藥物來幫助改善脂溢性皮炎;


5、還是做好心理準備,你就是自帶頭皮屑體質,在抑制頭皮屑生長的同時,學會和頭皮屑和平共處,比如洗頭勤快一點、多穿淺色衣服,看不見頭皮屑四捨五入就等於沒有頭皮屑,你還是你們街上最靚的仔。


參考文獻

[1] Saint-Leger D. Dandruff (pityriasis capitis simplex): of yeasts and men. In: Bouillon C, Wilkinson J, eds. The Science of Hair Care, 2nd ed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5: 609–631.

[2] DeAngelis, Yvonne M., et al. “Three etiologic facets of dandruff 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Malassezia fungi, sebaceous lipids, and individual sensitivity.” JIDSP. Vol. 10. No. 3. Elsevier, 2005.

[3] Malassez L. Note sur le champignon du pityriasis simple. Arch Physiol. 1:451–459, 1874

[4] Gemmer, Christina M., et al. “Fast, noninvasive method for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alassezia yeast species on human ski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dandruff microbiology.” J. Clin. Microbiol. 40.9 (2002): 3350-3357.

[5] Schwartz, James R., et al. “Does tachyphylaxis occur in long‐term management of scalp seborrheic dermatitis with pyrithione zinc‐based treatments?.” Int. J. Dermatol. 48.1 (2009): 79-85.

[6] Shuster S. The aetiology of dandruff and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erapeutic agents. Br J Dermatol. 111:235–242, 1984


作者

曾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