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引言】

古代,官場的人事任免,向來是皇權結構的核心部分,也是王朝運行發展的重要議題。在醞釀方案過程中,皇帝習慣於小範圍內徵詢意見,然後再作定奪。這道看似簡單的選賢任能題目,

放在皇帝親信眼前,有直抒胸臆者,有避而不答者,更有劉伯溫接連否認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而引起血雨腥風者。如此看來,君臣討論幹部任用問題,是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考,不熟悉考題特點,考官風格,作答方式而貿然應對,無異於是對自己的前途命運開玩笑。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盧毓藝術地完成了舉薦司徒任務



【原文】

帝問吏部尚書盧毓:“誰可為司徒者?”毓薦處士管寧。帝不能用,更問其次,對曰:“敦篤至行,則太中大夫韓暨;亮直清方,則司隸校尉崔林;貞固純粹,則太常常林。”二月,癸卯,以韓暨為司徒。《資治通鑑·魏紀六》


【解析】

盧毓,東漢末年大儒盧植(劉備、公孫瓚的老師)之子,先後歷仕曹操、曹丕到曹髦五位君王。無論從家族門生故吏的人脈優勢,還是從長年負責人才推薦工作的從政經驗,在曹魏集團都具備其他人難以比肩的優勢,魏明帝曹叡就三公之一——司徒的任命,徵詢盧毓,實屬題中之義,下面,我們就一同觀摩一下官場大佬的建言藝術。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劉伯溫曾因直抒胸臆,引來很多麻煩


  • 一、考題下的暗礁

推薦誰,不推薦誰,不僅僅是一個職位的問題,更隱含著派系的興衰榮辱,為政風向的起承轉合,因此,皇帝的每一顆落子都事關大局,也意味著臣子的推薦需要站在皇權層次的大局來斟酌、推定

但這又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從皇帝角度,推薦人與被推薦人有連帶關係,如若薦才不淑,曹叡廢黜被推薦人的同時,也會懷疑盧毓的夾帶私貨或專業水準,忠誠度和業務兩方面都再難撐起吏部尚書這一要務;從同僚角度,盧毓在朝中,有門生故舊的同時,也有敵人,在職務“狼多肉少”情況下,盧毓對候選人的褒貶也會成為政治風波的導火索;從被推薦人角度

,過去距離皇帝較遠,不熟悉領導風格,會不會領盧毓的情,願不願做曹魏的官,需不需賣力地幹都是未知數,都是可能引爆的不安定因素。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推薦高官,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高風險任務


  • 二、皇帝期待的答案

隨著曹丕稱帝,三公這一“朝廷吉祥物”再次迴歸,擔任者自不需宵衣旰食地勤政,但也始終是朝廷的門面、招牌,更是皇帝平衡朝廷複雜局勢的重要“後手”。這需要一個知進退、有資歷、有忠心的老臣。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曹叡期待的“花瓶”並不易選


知進退,派系角力時,需要挺身而出,維護皇權的需要,站皇帝的隊;承平之日,亦不能玩“文死諫、武死戰”的情懷,處處給皇帝找麻煩。有資歷,朝廷總得有幾個“白鬍子老頭兒”,有較為全面的履歷,顯示朝廷是個值得依附的長久政權,具備對耆老、學閥領袖的強大號召力,起到安撫尚在奮鬥搏殺階段的少壯派的作用。有忠心,任何臣子的職業生涯只能捆綁在權力的認可上,雖然曹氏集團創始人-曹操曾以司空起步,逐步控盤,但曹叡絕不允許有人重走曹操路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三、盧毓的應答藝術

盧毓採取了“兩步走”策略。

首先推薦了管寧

管寧是當時隱士中的大咖,清流中的偶像,曾經因同窗華歆出仕為官而與之“割席斷交”。曹魏集團幾代領導人都試圖延請過,均未成行。盧毓再次提名管寧,除了其只談經典,不問政事之外,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膽補充了一個加分項,如果能起用,將起到當年漢高祖太子劉盈邀請“商山四皓”的良好效果。如果不能啟用,也不會有所損益。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延請管寧,是盧毓的大膽嘗試

然後三箭齊發,推出三位候選人。

排除了名氣近“成仙”的管寧,盧毓點到了三位政壇名宿——韓暨、崔林、常林,可以說集中體現了盧毓多年的人事管理水平和統籌能力:

從共性上講,三個人都屬於循吏,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韓暨重視農耕,推廣水排,是“屯田制”的先進模範;崔林不慕權貴,飽受愛戴,是中下層官吏敬仰的先進榜樣;常林紮根基層,帶領百姓抗災增產,是地方治理的先進模範。任用他們,可以匡正朝廷風氣,且沒有太多高層鬥爭經驗,不會造成皇權的困擾。

從特性上講,韓暨是荊州南郡之子,崔林出身冀州“清河崔氏”,是前朝大臣崔琰從弟,常林則是毫無背景,紮紮實實從縣令起步,可以說盧毓從不同維度找來了三個鎮得住場的代表性人物,且不屬於主導曹魏集團的譙沛、汝穎兩大派系,他們只有依靠皇權才能存續,都可以成為曹叡控盤的“活棋”

從溝通藝術上講,盧毓也是仔細斟酌,從褒揚的角度,詳細地介紹了三位候選人的特點,“花瓶”也有“花瓶”的區別,需要絕對忠誠,就用韓暨;需要清流領袖,就用崔林;需要老實巴交,就用常林;提供參考而不代為決策。

既領會了曹叡的意圖,又表現了對皇權的充分尊重。

君臣探討人事問題的玄機:劉伯溫栽了,盧毓“三箭齊發”巧過關!

獻策不決策,體現了盧毓的邊界意識


【結語】

《資治通鑑》短短的一段話,內涵非常豐富,可以說描繪了,君臣在朝廷核心利益議題討論中的進退之道。選人用人絕非簡單的技術問題,選人用人的

意圖、禁區、方式方法都是需要綜合考量的,領導者不可不察之!



【愛讀行動派】始終相信:“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觀摩歷史人物,善推理,求真經,只為過好今生今世!”

我是【愛讀行動派】,別具一統解讀歷史職場,深耕帝王將相枯榮背後的究竟邏輯!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