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畫餅充飢的典故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典故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明帝曹睿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明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明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衝。魏明帝說:鄭衝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rua n)武和孫邕(yong)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有一次,魏明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明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相關故事

話說,乾隆皇帝早朝已罷,群臣紛紛散去,乾隆獨把劉塘留下,對他說:“今日無事,我想和劉愛卿到正陽門以觀街景。”君臣說罷,換了朝服,輕裝簡從,登上了正陽門。時值初秋,天高雲淡,鴿鈴陣陣,不遠處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計上心來:“劉愛卿,聽說你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你看看下邊的人,來來去去,你能數得過來有多少人嗎?”劉庸稍加思索後答道:“依臣看,城下來去人雖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鬚問道:哪二字?劉庸答:名利。乾隆聽罷,撫享笑道:“愛卿可比齊之宴嬰也!”

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它卻說明了:人的生存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因此 劉墉把熙熙攘攘的人群歸納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這種見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歷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 陶淵明瞭。東晉時代的陶淵明雖然詩文具佳,但是官做的並不大,僅是個蓬澤縣的小縣令。一日,他正在讀書,有人通知他:上級到蓬澤縣視察,請他去迎候。陶淵明久聞這位上司為官不正,不願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於是,他穿著便服去迎候。縣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須穿朝服。”陶淵明聞之,勃然變色,嘴裡 嘟嘟囔囔地說:“哪有那麼多的 繁文縟節?為了這五斗米的 官俸,還得伺候為官不正的人,我不幹了!”於是,棄官回鄉,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哉安閒的生活。過了一段時間,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沒有做官的經歷,意味著我沒有了生活的來源,家無斗室可居,外無富有之親眷,而自己手無縛雞之力,肩無挑擔之能,飯從何來?衣從何來?窮困潦倒,還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致嗎?

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有知識的人,尤其是詩人都富於幻想,現實中的生活:戰亂、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淵明,明白了他原來的想法和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為了補救、為了給善良的人們帶來一些希望,他創作了那篇膾炙人口的《 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聞、百姓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來,長誦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辭華美,而是還因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夢境當中追求的生活。當然,這種烏托邦式的想象和‘畫餅充飢’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能起到精神醫療的作用。

成語畫餅充飢,到底是何故而來?帶你瞭解真相

嗚呼:

“世人羞言名和利,畫餅如何能充飢?

清高也要有限度,甘為民眾做嫁衣。”

成語相關:“築巢引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