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境,才成文

孔子曾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語言沒有文采,流傳不會久遠。自古文人墨客歷來推崇詩詞的意境,防止平鋪直敘,味如嚼蠟。

有意境,才成文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物境屬於客觀現實,詩人接觸外在景象,首先觀察到的是大千世界的絢麗多姿;當詩人主觀的喜怒哀樂與外在景象相疊加後,對景象的認識可能加深,也可能減弱;只有外在景象和自身情感進行高度融會貫通,詩人藉助外在景象準確表達自己真實意圖,才到了最高的境界:意境。

比如唐朝詩人柳宗元創作《江雪》時,正屬詩人被貶失意,詩人所見的外在景象無非一江、一舟、一漁翁、一場雪。但詩人通過“鳥飛絕”和“人蹤滅”的描述,襯托出漁翁垂釣的“孤”和“默”,自己的苦悶及清高的心情表露無異,全詩的意境也躍然紙上。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有意境,才成文

王昌齡故去一百多年後,唐朝另一文學家司空圖在其所著《二十四詩品》中把詩詞意境進一步細化,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計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舉例闡述。全文雋永凝練,清新脫俗。例如第10品《自然》,司空圖是這樣解釋的: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與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採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每兩句一聯,全屬“自然”的意境,卻無“自然”二字。作者潛移默化引導讀者感觸自然,體味自然,讀者的思維得到了發散,有如撥雲見日,豁然開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二十四詩品》為“諸體畢備,不主一格”。

有意境,才成文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寫境”和“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有意境,才可成文,才可行而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