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田畫論:山水畫“意境”論

山水畫“意境”論

夏紹毅

【摘要】:中國山水畫從誕生伊始,不像西方風景畫那樣如實的表現客觀自然。而是確立瞭如宗炳在《畫山水序》裡所云“以形媚道”的精神感悟,通過山水畫的日常創作以及筆墨錘鍊,是為了實現司馬遷說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人生目標。這樣山水畫必然不是客觀自然的複製翻版,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成分、是經過頭腦提煉美化的藝術。而意境則是山水畫的靈魂,山水畫的其他元素如造型、筆墨、色彩等全是為意境服務的。本文從山水畫的意境產生本源出發,論述山水畫的意境營造,一家之言,還請同行,不吝賜教。

關鍵詞:山水畫;意境;心師造化;筆墨;

雲田畫論:山水畫“意境”論

夏紹毅山水作品一

一、 山水畫“意境”產生之源頭

文人士大夫加入繪畫大軍,是山水繪畫意境產生的最直接源頭。中國上古時代的畫工和世界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相同,都是職業工匠。這種性質,在西方一直延續至今,只是其中翹楚被尊為藝術家。中國到了東漢,開始出現業餘文人士大夫畫家,其中又有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參與其中,所以繪畫意境的加強就更順理成章。五代畫家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實踐,北宋蘇軾又從理論上推波助瀾,更使“畫中有詩”的意境美成為宋代山水畫的時代特徵,以及後世畫家的審美追求。此後便發展成為中國畫的創作主力,也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沒有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和創造,中國畫完全或主要掌握在工匠手中,它的樣子就只是傳統民間繪畫的形式,其代表就是歷代道釋壁畫。

山水畫的意境產生源於山水詩,所以以詩性意境為主。意境美早就盛行於宋代,那是因為到了宋代,山水畫的技法已經完備,構造充滿理想美,足以表現客觀自然之外的精神因素。那時的意境就已有詩性與哲理之別,只是一向沒人注意。宋人畫院考試中命題創作的詩句,即可為例。“踏花歸去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 落日樓頭一笛風”等等,都屬於詩性意境的表現範疇。“野渡無人舟自橫”則屬哲理意境,有莊禪意味。

雲田畫論:山水畫“意境”論

夏紹毅山水作品二

二、 山水畫“意境”營造之類型

山水畫的意境營造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王維至宋人的“畫中有詩”。即不在畫中題詩,而是通過繪畫視覺效果顯示意境。另一種是元明清至近現代的“畫上題詩”。即以文學形式補述畫中意境。這是詩書畫結合的文人畫形式,畫面視覺性已被削弱,不太符合現代人的西化欣賞習慣。“畫中有詩”是直接體現意境的,而不是在畫上題寫詩句。在突出意境美的山水畫裡,位置和筆墨等等都是為意境營造服務的。然而文人畫在強調筆墨美后,減少和弱化了為塑造詩意氣氛而必須充分施加的渲染,意境難以直接體現,於是改用“畫上題詩”加以提示和補充。意境的感知,也就由經驗性觀賞體會,變成文學性品讀聯想。但是,並非在任何畫上題詩就都能產生意境。要使山水產生意境,畫面形象必須具備詩意內容,它們雖然沒有渲染足夠的氣氛,卻如意境“半成品”,再經題詩即為成品。如果畫面形象缺乏詩意,題詩就會與畫脫節而成多餘。

畫上題詩的前提條件,是文人士大夫都善書。他們一生與文字打交道,想不善書都不行。書法也是中國畫的兄長,比畫早熟,一直對繪畫產生影響,最終“書畫同源”的藝術基因促使兩者高度結合,出現講究以書法用筆作畫的文人畫,畫畢再順勢題詩,自然駕輕就熟水到渠成。換成工匠,就不可能。而明清時代的民間繪畫也深受文人畫影響,雖然書法不工,也都遵照程式,題寫幾句,這在各地民間壁畫上都可見到。這一點反過來也證明中國畫詩性化精神的廣泛性與普及性。

雲田畫論:山水畫“意境”論

夏紹毅山水作品三

三、結語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山水畫家的人生積累,閱歷,觀念,情感決定了山水畫的意境高低。詩詞、書法上的成就最能體現作品的層次和意境,因此畫家必須要加強畫外功夫的學習,否則只能淪為一介畫匠,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當代畫家也能自己在作品上題詩,而不是抄寫古人的舊篇,懂得用詩反映現代事物、現實生活與個人思想情感,那就能使文人士夫畫這一國粹繼續發光,否則它將因為文化含量的枯竭,淪為大眾消遣的劣質藝術,這是多麼令人心痛。鑑於當下教育嚴重西化的現實,曾經繁榮數百年詩書畫結合的文人士夫畫,也很難復興為現代中國畫主流,只能成為小眾化的精英藝術繼續生存,已是傳統文化的萬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