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山水畫——燕文貴山水畫賞析

一、燕文貴個人介紹

燕文貴(967-1044),北宋山水畫家,吳興(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宗時至汴梁於街頭賣畫,被畫院待詔高益發現並加以舉薦,後進入翰林圖畫院,甚得太宗賞識。作畫時常自出機杼,落筆命意不因襲古人,所畫景物清潤秀雅,又善於把山水與界畫相結合,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於溪山之間,點綴以人物活動,刻畫精微。其傳世作品有《江山樓觀圖》、《溪山樓觀圖》等。

二、《江山樓觀圖》賞析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山水畫——燕文貴山水畫賞析

江山樓觀圖

《江山樓觀圖》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幅“紙本”山水畫作品,畫面描繪的景物頗符合《聖朝名畫評》中“……舟如葉,人如發,而牆帆槹櫓,指呼奮踴,盡得情狀;至於風波浩蕩,島嶼相望,蚊蜃雜出,咫尺千里,何其妙也”的敘述。據日本學者島田英誠的研究所示,這幅作品反映出燕文貴畫風的特殊性,在於他巧妙地融合華北和江南山水畫的地方性傳統。如卷尾處表現高遠的主山,使用頓挫轉折而斷續的用筆來勾勒輪廓線,並且在石面上施以尖細斜砍的短皴來描繪粗礪的岩石肌理,這些手法與同時代的畫家範競相近。另外,本幅圖中平遠的構圖方式,樹木和沙洲的形態,注意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以及溼潤墨法的運用,卻又是屬於江南董源畫風的系統。

《江山樓觀圖》為燕文貴傳世名作,卷首為江天浩渺,遠山沙岸,配以舟楫漁夫,卷末則出現崇山疊嶂,峰巒逶迤,樓觀殿閣點綴其間,二者形成鮮明對比。該圖描寫江景氣勢開闊曠遠。卷首寫江邊丘陵起伏,近處碎石散佈,雜樹迎風搖曳,遠處江水浩瀚。畫中溪山重疊,景物繁密,山間山濱佈置臺榭樓觀,筆法細緻嚴謹,是典型的“燕家景緻”。

本圖的主山結構是以相似形的正面性山塊垂直或往兩側重疊累加,塊面銜接的立體處理尚未成熟。同樣地,在景深的處理,近、中、遠三段景觀水平地由下往土疊架,其間以煙嵐或河水隔開,尚缺乏合理延伸的地平面來表現空間深度,以上這些皆是11世紀山水畫的結構特徵。此畫代表的重要意義在於其綜合 “三遠”的構圖形式與融會不同地域畫風的企圖,深刻地影響後來神宗朝的畫家郭熙。當然無可避免地,這一幅最能代表燕文貴畫風的作品也成為後期畫家競相模仿“燕家景緻” 的標準範型。

三、《溪山樓觀圖》賞析.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山水畫——燕文貴山水畫賞析

北宋 燕文貴《溪山樓觀》

燕文貴《溪山樓觀圖》,圖中山勢宏偉,峰巒聳峙,林木茂密。山腳、山腰處皆有樓觀殿宇,時隱時現。江邊丘陵起伏,沙磧平灘碎石散佈,雜樹迎風,江水浩瀚。樓臺水閣隱現於水氣煙雲之中。行旅數人,過橋臨山,見深山幽谷。作者用粗壯墨線勾畫山石輪廓,方曲有力,先以淡墨多皴,後以濃墨疏皴,兼有擦筆,以表現山石的堅硬和立體感。畫樹趨於簡率,然具有一種率真自然的情態。界畫樓臺,用筆輕鬆,自成一格。此圖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峰巒聳峙。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半山及山上都有精工描繪的宏偉的樓閣宮室建築。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圖中層巖雄踞,山勢疊起,樓觀錯列,雜樹映掩,主峰高聳,氣象嚴峻。山石輪廓用粗壯濃黑線條,方曲有力,皴筆則為大小不一的短釘頭,先淡墨多皴,後深墨疏皴,偶爾參以短條子皴,兼有擦筆,以表現山石堅硬的凹凸,畫家貌取山的形體和厚重接近於范寬,但卻把范寬謹嚴緊密的筆法變得相當地舒寬了。畫樹趨於簡率,具有一種率真自然的情態,加上畫家的界面樓臺,並不呆板,自構一格,被人譽為“燕家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