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田画论:山水画“意境”论

山水画“意境”论

夏绍毅

【摘要】:中国山水画从诞生伊始,不像西方风景画那样如实的表现客观自然。而是确立了如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所云“以形媚道”的精神感悟,通过山水画的日常创作以及笔墨锤炼,是为了实现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人生目标。这样山水画必然不是客观自然的复制翻版,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成分、是经过头脑提炼美化的艺术。而意境则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的其他元素如造型、笔墨、色彩等全是为意境服务的。本文从山水画的意境产生本源出发,论述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一家之言,还请同行,不吝赐教。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心师造化;笔墨;

云田画论:山水画“意境”论

夏绍毅山水作品一

一、 山水画“意境”产生之源头

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大军,是山水绘画意境产生的最直接源头。中国上古时代的画工和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相同,都是职业工匠。这种性质,在西方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其中翘楚被尊为艺术家。中国到了东汉,开始出现业余文人士大夫画家,其中又有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参与其中,所以绘画意境的加强就更顺理成章。五代画家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实践,北宋苏轼又从理论上推波助澜,更使“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成为宋代山水画的时代特征,以及后世画家的审美追求。此后便发展成为中国画的创作主力,也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没有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和创造,中国画完全或主要掌握在工匠手中,它的样子就只是传统民间绘画的形式,其代表就是历代道释壁画。

山水画的意境产生源于山水诗,所以以诗性意境为主。意境美早就盛行于宋代,那是因为到了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已经完备,构造充满理想美,足以表现客观自然之外的精神因素。那时的意境就已有诗性与哲理之别,只是一向没人注意。宋人画院考试中命题创作的诗句,即可为例。“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 落日楼头一笛风”等等,都属于诗性意境的表现范畴。“野渡无人舟自横”则属哲理意境,有庄禅意味。

云田画论:山水画“意境”论

夏绍毅山水作品二

二、 山水画“意境”营造之类型

山水画的意境营造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王维至宋人的“画中有诗”。即不在画中题诗,而是通过绘画视觉效果显示意境。另一种是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画上题诗”。即以文学形式补述画中意境。这是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形式,画面视觉性已被削弱,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西化欣赏习惯。“画中有诗”是直接体现意境的,而不是在画上题写诗句。在突出意境美的山水画里,位置和笔墨等等都是为意境营造服务的。然而文人画在强调笔墨美后,减少和弱化了为塑造诗意气氛而必须充分施加的渲染,意境难以直接体现,于是改用“画上题诗”加以提示和补充。意境的感知,也就由经验性观赏体会,变成文学性品读联想。但是,并非在任何画上题诗就都能产生意境。要使山水产生意境,画面形象必须具备诗意内容,它们虽然没有渲染足够的气氛,却如意境“半成品”,再经题诗即为成品。如果画面形象缺乏诗意,题诗就会与画脱节而成多余。

画上题诗的前提条件,是文人士大夫都善书。他们一生与文字打交道,想不善书都不行。书法也是中国画的兄长,比画早熟,一直对绘画产生影响,最终“书画同源”的艺术基因促使两者高度结合,出现讲究以书法用笔作画的文人画,画毕再顺势题诗,自然驾轻就熟水到渠成。换成工匠,就不可能。而明清时代的民间绘画也深受文人画影响,虽然书法不工,也都遵照程式,题写几句,这在各地民间壁画上都可见到。这一点反过来也证明中国画诗性化精神的广泛性与普及性。

云田画论:山水画“意境”论

夏绍毅山水作品三

三、结语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家的人生积累,阅历,观念,情感决定了山水画的意境高低。诗词、书法上的成就最能体现作品的层次和意境,因此画家必须要加强画外功夫的学习,否则只能沦为一介画匠,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当代画家也能自己在作品上题诗,而不是抄写古人的旧篇,懂得用诗反映现代事物、现实生活与个人思想情感,那就能使文人士夫画这一国粹继续发光,否则它将因为文化含量的枯竭,沦为大众消遣的劣质艺术,这是多么令人心痛。鉴于当下教育严重西化的现实,曾经繁荣数百年诗书画结合的文人士夫画,也很难复兴为现代中国画主流,只能成为小众化的精英艺术继续生存,已是传统文化的万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