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神明大多有著"標準化"的面孔,能夠傳承下來受人敬仰的神明大多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感和洞悉世事的淡然,而西方常見的邪神之類則相對少見很多。

大禹為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從堯舜所在的上古時期一直傳揚至現代,可見大禹的精神自然是值得傳揚的。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然而在數千年的前,真正的大禹作為最後一個禪讓制度產生的王以及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創者,他是否真的如神話中所記載的一般是個堪稱完美無缺的人呢?有人相信人無完人,也有人認為他的確一生雄才大略,那麼大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又是為何能夠從人一路"走上神壇"呢?

一、從神話中看"治水英雄"大禹的成神之路

雖然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對於我們古代兼神與人的特性於一體的禹卻絕不簡單是行為特性的爭論,甚至不少人認為他的存在性本身就是一個假象。夏禹的出生在《遁甲開山圖榮氏解》的文獻記載中稱:"女狄暮及石紐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吞之,遂孕。十四月,生夏禹。"

僅從出生而言便像一場神話而多於現實,以我們現在更加唯物一點的眼光來看實在是缺少說服力,也因此甚至有人認為夏禹此人是不存在的。但如果僅僅從大禹的存在性來看,我其實同大多數人一樣更願意相信他是存在的。

這種相信無關崇拜,畢竟我們從石器時代走向封建文明的確是需要一個改變的,每一個時代都不乏超越者,如果要抹殺大禹的存在,那麼幾乎是抹殺了我們如今對夏朝的大半認知,在沒有證據支撐這種抹殺之前,更多人將大禹的成神之路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他從"人"到"神"的歷程。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根據研究發現,大禹存在的年代在5000至8000年之前,而在這個時段,我國北方地區的確因沃姆冰河期的結束,黃河流域整體變暖而經歷著一個大約兩百年的洪水期,而大禹治水的方法在《尚書》、《詩經》等早期文獻中也都有記載,《禹貢》中也曾寫道:"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這種方法類似於如今的填土法和植樹造林,無論如何施行,都的確能夠為當年不慎充足的人口創造一個相對安全,不受洪水侵襲的環境。

《詩經》中有大約六篇與大禹相關的詩文,然而其中只有一篇提到"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能和神力沾上些關係,其他詩句裡的大禹更像一個實實在在的凡間英雄,然而在《山海經》中卻有:"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記錄,可見大禹在治水方面的功績的確是無法抹去的,而將他神化的則是人心。

無論是本人造勢或是他人的崇敬,在對神明更加敬畏和崇拜的上古時期,一個超越大多數人的存在能夠與神明掛鉤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因禹而起,真個夏朝的統治者被當做神明所承認的統治者,這種說法延續到了商,以至於到了周帝王甚至為了自己未得天授而畏懼。

從種種事件來看,禹的神化更類似我們熟知的"關公""包公"等形象,是自身能力、社會環境以及人心所向共同推動而成,但禹之所以比後者更加撲朔迷離,大約是時間過於久遠以及歷代對他的美化造成的。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二、大禹究竟是被神化後的"凡人"還是真正的"完人"?

1、 "大禹治水"究竟是真實還是故事?

從眾多文獻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禹的確是以治水而聞名,最終得了舜的青眼得到"禪讓",但更具體的治水文獻卻一概不見,而傳說中他治水的武器是一把含有神力的小型"盤古斧",這就讓神話的意蘊更加大過事實。

更加令人奇怪的是,以當今的手段我們瞭解到上古石器時代的確曾有一段時間人類飽受洪水的侵襲,然而如今的河道、水路等卻絲毫未見人力干預的痕跡,加之對於現在來說,量級過大的洪水都是很危險、很棘手的,那麼,在那個生產力和物資均極其匱乏的時期,拋開神力不談禹到底是如何成功地抵抗了自然之力呢?

對於這種種的不解之謎,學術界大多分為三種聲音

,一是相信在那些我們無法企及的過去,先人們的確有著我們不敢想象的力量,類似於傳說中高度文明存在的亞特蘭蒂斯一般,二是大禹此人其實並不存在,他只是一個象徵力量,讓狼狽躲避自然災害的先祖得到安慰。

而最後的說法則從一定意義上將他拉下了神壇,說大禹其實比起治水,更多的是採用手段尋找洪水難以企及的安全區,以及在安全時期採取一些措施來防洪,並沒有真正做到治理,而他的美名遠揚只是作為"夏朝建立者"的政治聰慧,是一種誇大的宣傳

別看最後的說法有些"陰謀論",但自古至今卻有不少人這樣相信著。

2、 大禹夫妻論:悽美愛情還是政治婚姻

在我們聽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裡,大禹是個堅韌的、勇敢的英雄人物,而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堅定和妻子痴心守候的事蹟也令人動容,然而在古代的不少早期文獻記載中,大禹和妻子的"愛情故事"卻沒那麼浪漫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我們熟知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裡那位著名的痴情人是大禹有關的記載中最清晰和真實的一位妻子"塗山氏",《尚書·皋陶謨》有載:"予(禹)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塗山是當時的一個國家,大禹的這場婚姻可以說是

一次成功的政治聯姻,不僅帶有相當中的宗教色彩,也讓眾人深感聖王風姿,更可以"厥身是繼",也就是在當時的母系氏族的大背景下得到一個可以繼承自己姓氏的孩子。

這場結盟開始對母系氏族的傳統習俗進行改變,而這點也似乎從側面證明了大禹可不僅僅是個善於治水、有勇無謀的武將,更是一個非常懂得把握條件和機遇的智者。

除了這位來自塗山國的正牌妻子,歷史上傳言,與禹結成過婚姻或為他撫養過子女的還有數位女子,身份從堯舜之女到九尾狐女嬌、少姨甚至神女不一而足,但無論是哪一位,從身份和傳言中的作用來說都對大禹成為首領有不小的助力和影響,可見如果我們將這位開創朝代的帝王當做兒女情長的痴情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僅從"婚姻"一項而言,大禹是個不折不扣的理智者、聰明人。

3、 古人眼中的大禹:帝王心術而非有勇無謀

在先秦時期,曾有道家和法家提出過這樣一種論調,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禹愛益而任天下於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於益,而勢重盡在啟也。已而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也,此禹不及堯、舜明矣。"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在這種說法中,禹退去了聖王的光環,成為了

一個更加接地氣的君王,表面將王位傳給益,卻將兵權給了兒子啟,讓他自取天下,玩弄手腕為自己博得清明,又讓兒子得到天下。

將整件事串聯來看,禹在身處母系氏族,子嗣皆隨母姓時便開始為自己尋找繼承者,而妻族也成為了自己的一大推動力,在建立王朝後又暗中將子嗣推上王位,改禪讓製為世襲制,若這些都是他漸漸為自己鋪的路,那我們不得不感慨夏禹不愧是帝王之尊,然而如果說這一切均是巧合,那麼大約他真的有神明庇佑了。

除了"家天下"的私心外,《韓非子》之中還提到了他另一項如今常見的帝王陋習——奢侈。書中記載:"舜禪天下而傳之禹,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縵帛為菌,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以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三十三。"

僅此一事可見大禹並非餐風飲露的神人,而更像是一個"合格"的國君了,這種帶有缺陷的人格其實也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

三、小結

對於禹的研究可以對上古石器時代五帝問題的爭論做出極大的良性判斷,然而人們對大禹身份、人品是探索卻不僅僅是在彌補文化方面的空缺,也在探尋我們的思維方式的由來,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文化的起源和傳承的形式問題。

“大禹治水”是被神化?低開高走的凡人大禹,何以“比肩神明”?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已然忘記了出處,然而每次想起卻總覺有理,說

這世間是非對錯,但凡過了人心又過了人口,便與事實再無關係。大禹是否真的有比肩神明的智慧和心性,從不是為了滿足那微小的好奇心。

我們確實想對這些堪稱偉人的先賢、帝王的一生一窺究竟,想要從中發現他們的"兩面性",然而比起八卦的慾望,我們的探究裡更多的是一份相信,我們願意相信古人的確曾有超越時代桎梏的偉大思想,為我們如今獨特的文化、思維形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