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金庸先生在其《金庸作品集》序中曾提到,“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隨後又援引西方文論說“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可見,主體要素在文章(廣義)裡的作用是很大的,學生時代學校老師講解寫作的時候,常常提到記敘文六要素,也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而事實上我們所讀的史學專著,和記敘文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說從形式上來說,就是記敘文。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金庸先生

歷史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也可以理解為是寫人的,所以金庸先生的那句話也可以套用在歷史學上,即“歷史是給人看的,歷史的內容是人”。歷史的本質可以理解為“人”為的歷史,所以人固然是歷史的主體,談到歷史就必然離不開說人。二十四史任意一本,都離不開人,當然了,人承其事。人是載體,最終都為了說事兒。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二十四史

既然說事兒,特別是說歷史上的事兒,就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要素——時間。確定了時間,我們在頭腦裡才能有一個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從而形成一個縱向的時間軸,把各個事件串聯在一起,進而方便聯想比較分類,比如同一時間段發生了哪些事啦?同一時代哪些勢力並行鼎立啦等等。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時間是重要的概念,承載著我們的記憶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紀年標準——公元。之前的文章我們曾說過,中國歷史上最通行的紀年方式是干支紀年法,即把10天干和12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週期。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的其他紀元方式有: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黃帝紀年和孔子紀年等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後,湖北軍政府使用黃帝紀年。次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國際通用曆法作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傳統,稱民國紀年。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干支紀年法歷史悠久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10月1日後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民國紀年,改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因最初是從西方傳入,故譯為“西曆”、“西元”(中國臺灣歌手周杰倫有歌曲《愛在西元前》),作為中華民國官方通用翻譯,如今臺灣仍沿用,而大陸在中共建政後改稱“公元”,以昭明其是“國際共同”,避免“西方獨用”的歧義。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很多港臺文藝作品仍可見“西元”字樣

公元(英語:Common Era,縮寫為C.E.)也稱公曆紀元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紀年。現代學者及科學家基於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則,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稱基督紀年為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公元后”多少年這種說法。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寶寶出生那一年記為公元元年哦

公元紀年起源於基督教的影響。公元525年,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紀元元年(公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所採用的“戴克裡先歷”(戴克裡先歷以迫害基督徒著稱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登基之年,即公元284年作為元年,俗稱“殉教紀元”,Era of Martyrs)。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屬公元1世紀00年代。是中國辛酉年(雞年),也剛好是漢平帝元始元年(歷史的重合何其奧妙)。

讀史不通此概念,遍閱通史也枉然

漢平帝(王莽扶立)元始元年就是公元元年哦

公元紀年這種紀年標準目前已經被國際廣泛採用,通過其歷史我們知道,實際上這種紀年方法是以一個事件發生年(耶穌誕生年)作為基礎產生的,而這種紀年法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臨界點”或者說“分割點”這樣的概念,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認為公元元年把一個時間段分成了兩個部分,比如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週期,至今年(公元2018年,即將跨年啦)是中國傳統曆法開元4715年,開元4715年VS公元2018年,兩個年份數字作差得出的年份就是公元前XXXX年啦,可見從這個角度說,公元紀年也是有一定的便利性的(公元前公元“後”方便對比),當然了,如果我們把漢平帝元始元年作為“中華元年”,達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