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成為母親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為了孩子,母親迅速成長,日益強大,用柔弱的身軀為孩子撐起一片堅實的天空。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人物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孔子之母

孔子的母親叫顏徵在,是他父親叔梁紇的小妾。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娶妾,得一子,有足疾,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在他年老之時娶了少女顏徵在,生下一子,取名孔丘。

孔丘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顏氏受到大房歧視,連為叔梁紇送殯都不讓她去。不久,他們母子就被趕出了家門。

孔母很有志氣,帶著兒子搬到孃家曲阜去住,並靠著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撫養兒子。據說孔母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她自幼跟父親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見識,具有很高的修養。

回到曲阜之後,孔母從她父親家搬來大量書籍,特意選了一間房子做書房,準備等到孔丘滿五歲之後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啟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

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使孔丘不到十歲已經學完全部啟蒙功課。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送到學堂學習)。孔丘十歲時,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

孔母深諳學習的最好導師在於興趣。由於他們家住的地方與宗府相離不遠,所以每到祭禮的時候,她都會想辦法讓孔丘前往參觀。所以,孔丘自小就對祭禮非常熟悉,受此影響,他常常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來模仿祭禮過家家,還模仿著上香、獻爵、祭酒、行禮、讀祝等。

孔母還讓兒子學習周朝的各種禮儀,讓他經常觀察貴族習禮的活動,培養他從事這種活動的興趣,以便將來從政治國,輔佐明君。

孔丘十七歲時,孔母因過度操勞早逝,終年不過三十四五歲。在當時,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舉動。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孟子之母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之,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這段話講的是“孟母三遷”的事: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獨自撫養幼子。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為喪葬跪拜痛哭這樣的事,還常常以此為遊戲。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把家搬到街上。新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於是,孟子學會了鞠躬行禮及進退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孟母教子

三字經中有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他回家時,孟母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然後對孟子說:“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小事,怎能有所作為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孟子被母親的行為震撼,從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學。

孟母在為子擇師上有她堅決的主張,親自尋覓,終於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當時孔子的孫子子思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母親的鼓勵下,由鄒城來到了曲阜拜子思為師,正式接受儒學思想的教育。子思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寡母帶幼子,常常容易極端,或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孟母教子是很嚴的,但嚴而不厲,是她對兒子的教養是充滿智慧的,她找到了教育的根源,尋佳境、覓良師、言傳身教,使孟子早早就找到了學問的真諦。

胡適之母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弟,十七歲時成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胡適父親的續絃。胡適的父親是清末貢生,曾在東三省、廣東及臺灣省任官職,然而天不假年,五十出頭便離開人世 ,剩下了孤兒寡母。成了寡婦的馮順弟無奈中不得不帶著胡適回到老家尋找生路讓孩子接受教育。二十三歲的馮順弟成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

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胡適母親馮順弟

馮順弟仁慈而質樸,為主持好一大家子,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寧願個人受氣也不願弄得家庭不和。胡適大嫂二嫂跟他母親年齡相當,她們經常一不順心便打孩子出氣,一邊打還一邊說些尖刻話來刺激胡適的母親。母親總是裝著聽不見、忍辱負重,從來沒說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這一切胡適都看在眼裡,他的身上留有母親品格的烙印。胡適後來也坦承,他日後好脾氣的養成,和他這段日子的冷眼旁觀很有關係。

胡母從不溺愛獨子。胡適說:“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事,她只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嚴厲目光,就嚇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 胡母這種既嚴厲又保護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正經做人、愛惜名譽,這為他日後不斷上進奠定了基礎。

對胡適來說,母親既是慈母嚴父,又是良師益友。胡適三歲前,母親就讓他認字,學了大約有一千字。五歲時,母親便把胡適送到私塾唸書。為了讓兒子多讀書,家境窘迫的胡母還額外多交學費請老師為胡適講書。她叮囑老師教胡適時,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這使得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孩子更紮實。

胡母得知鄰人家中有部《圖書集成》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便借貸為兒子買下。為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對此胡適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胡適十三歲時,胡母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儘管是年輕守寡帶大的兒子,深明事理的胡母送兒子遠行時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面前掉一滴淚。後來,胡適去美國留學,七年間,與母親只能保持書信來往。

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胡適曾經回憶,他留學期間母親患了重病,她擔心自己會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張相,收藏了起來。為了不影響兒子在美國讀書,她囑咐家人說:“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他,做出我還活著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

胡適終究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17年7月,他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

1918年的11月,胡母在家鄉病逝,胡適寫下《先母行述》:“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胡適的母親一定是了無遺憾的,她用盡一生培養的兒子從來沒讓她失望,她付出的所有心血都已經得到回報。兒子功成名就,母親安然瞑目!

周恩來之母

周恩來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大家族,他不到一歲的時候,最小的叔父病重。這位叔父新婚不久,尚無子女。為了給彌留之際的叔父一點安慰,也因為民間的“沖喜”一說,周恩來的父母將他過繼給了叔父。

沒過多久,叔父去世,周恩來便由守寡的嗣母陳氏撫養。當時,陳氏才22歲。陳氏孃家雖然貧寒,但也是書香門第,她自幼熟讀詩書,喜歡書畫,有很好的文化修養,並且性格溫良,待人誠懇。因為年輕守寡,她謹守婦道,從不出門,將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對周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

嗣母陳氏對周恩來要求很嚴格,四歲起就教他識字,五歲就將周恩來送進私塾。每天黎明就把他叫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書識字,教兒歌背唐詩。

陳氏去世前,母子倆幾乎一天都沒有分開過,她的一言一行對周恩來的性格、學識和修養影響很大。後來,周恩來回憶母親,曾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激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每一個大人物的身後,都站一位偉大的母親

少年周恩來

陳氏在領養周恩來時,還為他請了一位乳母蔣江氏。乳母帶給周恩來另一種見識,她讓周恩來瞭解到勞動人民是怎樣生活的。蔣江氏告訴周恩來瓜是怎麼種出來的,稻穀從播種到變成大米要經過多少程序。她還帶周恩來回到自己鄉下的家裡,讓周恩來結交到一些窮苦人家的夥伴,體會到農民耕耘的辛苦。

在乳母身邊,周恩來享受著最樸實、無私的母愛。乳母雖沒有文化,但她在哺養周恩來的過程中,把勞動人民勤儉樸實、行善積德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傳給了他。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也是大家閨秀,在孃家排行十二,頗受父母寵愛。她容貌出眾,善於處事和理財。周恩來雖然過繼給了叔父,但是跟生母還是住在同一個大宅院裡。萬氏管家,各種婚喪嫁娶、迎來送往、逢年過節的應酬事項都由她承擔,而她做這些事的時候,經常把周恩來帶在身邊。

耳濡目染,生母的精明幹練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對周恩來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從生母身上學到了寬容大度和善良周全,以及協調各方面關係的能力。周恩來說:“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我的性格里有她的一部分。”

周恩來何其幸運,生命中遇到這樣三位母親,雖然生母和嗣母在他少年時都因病去世,但是她們所做的一切讓周恩來擁有了一個美好的童年,她們共同鑄就了周恩來近乎完美的個性,成就了一代偉人!

電視劇《那時花開月正圓》裡周瑩在籌建女子學堂時說:“我覺得女子更應該受教育,男子讀書只惠及他一人,而女孩都會做母親,女子受了教育會惠及子女,甚至整個家族。只有女子受教育,家國才有希望。”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無比艱苦的條件下,孔子、孟子、胡適、周恩來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重視孩子的教育,她們憑藉自身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教養撫育孩子成長,既惠及子女,亦惠及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