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提到我們的近鄰印度,我想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裡一切“不靠譜”的神級操作。無論是社會管理,還是歷史文化,這個神奇的國度總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驚喜”。這當中令許多軍事迷感觸最深的就是印度的空軍。眾所周知,印度空軍的飛機墜毀情況十分嚴重,每年因為墜機造成的飛行員意外身亡和受傷情況也是“相當可觀”。而墜毀的源頭都指向了同一家公司,這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 。


一、野心勃勃的企業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前身,其實是1940年12月23日建立的印度斯坦飛機有限公司,公司的創始人賽斯·瓦爾昌德·西拉昌德當時只是在一個臨街的簡易別墅中就正式拉開了公司開業的序幕。一年後,印度政府便以25萬印度盧比收購了該公司,隨後當時的邁索爾王國(印度曾經的一個土邦國家)將公司運營權交給了印度中央政府。曾經的地方企業搖身一變,成了國家大力扶持的國有化公司。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1943年,印度斯坦飛機公司開始為美軍飛機實施維修和養護工作,首次維修的飛機即為美軍大名鼎鼎的“PBY卡塔琳娜”水上綜合飛機,此後在印度和緬甸航線上的民用和軍用飛機都在這裡進行過檢修和維護。經過幾年的發展,印度斯坦飛機公司已經成為當時東方戰場上最大的飛機修理工廠之一。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宣佈獨立,印度斯坦和飛機公司管理權正式移交給印度政府。1964年10月1日,印度兩家大型航空企業與印度斯坦飛機公司三者正式合併,組成了新的企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 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簡稱HAL。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作為印度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早在二戰期間該公司就在美國哈洛飛機公司授權之下,於1941年8月製造了第一架飛機PC-5A教練機。後來又在1961年的6月17日成功研發了印度首架國產製造的HF-24“風神”戰鬥轟炸機。隨後的時間裡,印度斯坦航空開始為印度空軍的現代化發展投入大量技術和研發精力,立志要將印度空軍打造成南亞地區的一流空軍。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上世紀80年代,印度首個國產輕型戰機現代化計劃(LCA)正式制訂。印度政府決定讓包括印度斯坦航空在內的百餘家企業共同研製新款多用途戰鬥機,1990年新戰機的初稿正式完成。

之後的日子裡,印度斯坦航空進行了原型機的測試與升級改造工作,但由於技術指標和數據設計的不合理,導致新款飛機的研發工作一再推遲;最終在歷經了諸多波折之後,2012年4月新研製的“光輝”戰鬥機在班加羅爾的機場成功完成了首飛。2015年首架量產的“光輝”戰鬥機正式加入印度空軍,“光輝”戰機成功研製與部署為印度空軍發展帶來了不可或缺的意義。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21世紀之後,印度斯坦航空開始與知名的飛機制造商進行合作。如21世紀初,印度與俄羅斯簽署諒解備忘錄,後者授權印度斯坦生產著名的SU-30MKI戰鬥機。2011年11月,首架SU-30MKI在印度完成了首飛,標誌著印度在軍事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後印度斯坦航空還與俄羅斯共同研製新一代戰鬥機(FGFA)的項目,此次項目由印度投資。

二、“寡婦製造者”的誕生


但是在這所謂的“優秀成果”的背後,印度斯坦航空還保持著一個尷尬的另類記錄:經過印度斯坦航空維修過的飛機,大多數都以墜毀而告終。據資料顯示,僅在1992-2004這十二年之間,經印度斯坦航空維修過的蘇制“米格-21”、“米格-21BISON”、“米格-27”、“米格-29”和英國“美洲豹”攻擊機以及法制“幻影-2000”共有26架飛機沒能逃脫墜毀的命運。

其中墜機的“重災區”便是蘇制“米格-21”戰鬥機,自1966年開始正式在印度空軍中服役以來,總計872架戰鬥機中就有484架因各種原因墜毀。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印度斯坦航空的“技術加持”下出現的。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此外“美洲豹”攻擊機和“SU-30”戰鬥機也是墜機新聞中經常出現的機型,而這些機型墜毀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有因為環境潮溼保管不當導致電傳系統故障;還有因為發動機內部維修時發生損壞,地勤人員未能及時發現出現事故;甚至還有維修人員安裝零件時,出現了不同戰機零件安裝錯誤的情況。

除了戰鬥機之外,印度本土研製和進口的運輸機、直升機也在維修之後出現了墜機的情況。最著名的一次,印度賣給南美洲厄瓜多爾的7架國產“北極星”直升機,在引進後的3年內竟然毫無徵兆地墜毀了4架。其中一次還是接送總統的途中發生的,幸好當時總統未在機上,避免了一起慘劇的發生。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甚至就連代表飛機技術最高等級的無人機,印度也是照摔不誤:

2011年,印度本土研發製造的“尼桑特”無人機正式交付軍方使用,而在四年後首批交付的4架無人機都以墜毀而告終。甚至印度軍方從以色列購買的“蒼鷺”無人機也莫名其妙地墜毀了2架,這樣“悲傷”的結局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一起起墜機的背後,是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印度空軍1996年起至今共超過200餘架飛機因各類原因墜毀,其中在2019年1月至2月,就有5架戰鬥機相繼墜毀;而累計超過200餘名飛行員遇難的結果,也讓許多飛行員憤怒不已。2013年的5月,一位印軍前飛行員就將因此鬧上法庭,控訴印度斯坦航空的粗製濫造導致他意外受傷,並要求賠償。最終經過法庭審理,判據印度國防部和印度斯坦航空向這位飛行員賠償500萬印度盧比(約合7.75萬美元)。

三、多方因素釀惡果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墜機事故的發生,必然有諸多原因。根據觀察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便是印度本身的航空工業技術問題,雖然在獨立後從英國手中獲取了許多成型和完善的工業體系,但由於印度教育資源發展不均和“種姓制度”的嚴重製約,造成相關方面的技術人才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科技領域的投入也相對比較滯後;而且印度斯坦航空作為國家壟斷型企業,由於缺乏市場競爭,於是便出現了人員老化、技術落後等一系列問題,加之部分維修人員的技術和文化水平不高,出現了不少維修的低級錯誤。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其次就是航空體系人才培養不足,印度航空人才培訓流程十分混亂,許多飛行員都沒有得到完整和專業的飛行培訓。甚至還出現過僅在副駕駛位置坐了35小時就成為“資深飛行員”的奇葩鬧劇;而且在飛行員招聘和選拔上,印度也處在不足和缺失的情況,這與加強基礎飛行訓練,傾盡所有去培養專業飛行員的巴基斯坦形成了鮮明對比,且人才儲備上不止低了一個檔次。

悲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啥揹負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罵名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之外,印度軍隊內部嚴重的貪汙腐敗問題以及獨特的氣候也是印度不斷“掉飛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幾年印度購買了諸多“萬國牌”的飛機裝備,不同種類飛機的保養和維修也成了印度空軍地勤人員最為頭疼的一個巨大問題。

結語


回顧印度斯坦和印度空軍的一系列“神操作”,除了是本身技術發展和社會環境使然之外,印度過於狂妄自負的心理也讓它在軍事建設上屢屢扮演“冤大頭”的角色。一個國家要想真正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國產化和科技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這一點上,印度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1.《漫談印度斯坦航空》

2.《印度航空工業簡史》

3.《印度斯坦:“寡婦製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