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微言大義,常讀常新

《鄉土中國》篇幅雖小,但上篇說過,描述的是當時全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狀態,寫成鴻篇鉅製容易,壓縮進一本語言通俗的小冊子,卻是考驗作者取捨功力的一件事。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在閱讀《鄉土中國》的時候,思維很容易從書中某段話擴展開去,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微言大義”,如同世間對《論語》的評價“常讀常新”。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第一章‘鄉土本色’包含的內容就不少,不得不分成兩部分來品讀。上一部分說到全國絕大部分農民,因為種地是生存根本,除非土地不足以維持生存,大多世世代代固定聚居在一個個小小的村莊中。


自我感覺居於在桃花源中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一個虛構的桃花源村,差不多就可以代表所有這些村莊,越接近桃花源這樣與世隔絕的狀態,村中的居民越會感到幸福。

在遙遠的周朝,一位智者李耳在其著作《老子》中,對心中的理想社會做出了描述,“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只要把國改成村,就是‘鄉土本色’中理想村莊關係的描述。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姓對居住環境很滿意,因為不用對比鄰村的大別墅。對村子裡的規矩很滿意,因為都是本村村民面對日常摩擦反覆博弈的最優結果,讓不出村的村民感到無比舒服。雖然和鄰村距離很近,甚至鄰村雞叫和狗叫都聽得見,兩個村之間卻絕不往來。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也許鄰村頓頓吃肉,自家村子頓頓吃糠,但看不到就可以當作不存在,每個人都感到自家村子的生活最美好。眼見為實,與他人的傳聞對比自己的當下生活,只會徒增煩惱。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在‘鄉土本色’的上半章,作者解釋了為什麼農民幾戶或十幾戶乃至幾十戶家庭,選擇聚居在一個個相互之間孤立隔膜小村裡。在文章的下半章,作者開始敘說這種選擇的結果。

不需要文字記載的村莊

作者費孝通生於城市,學於海外,對鄉村生活並不熟悉,而村中也沒有記述民間生活的文字。在作者另一本具體研究村莊生活的《江村經濟》中,也記述即使和城市交流已經很普遍的江村,需要有文字記錄的也只有家譜。

家譜通常是央求村中的和尚道士記錄,也就是每年拜祭祖先時,有文字可以確認相互之間的血緣關係和家族直接的地位,例如長輩的決定最有權威。因為一年才使用一次,索性交給主持祭祖與家族成員安葬的和尚道士,記錄保管這些繁瑣的事情。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村民間日常都是熟人,不需要文字記錄,家譜中也看不到日常生活。這一點費孝通肯定羨慕國鄉村,那裡的傳統是,需要向全村宣佈的事,必有文字記錄。傳說能看到大科學家牛頓在鄉下時,自家的羊啃食了鄰家田裡秧苗,牛頓不得不為此支付罰款的文字記錄。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既然沒有當下的記錄,費孝通只好去古書中尋找記錄。《論語》是孔子學生共同整理的課堂筆記,算是保留了在遙遠周朝的學習場景。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可以用來描述農村人如何認知世界的。

生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在沒有固定教材的前提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是反饋,時時刻刻在“習”。例如在後邊章節裡舉的例子,城裡孩子和鄉下孩子可能看到蝗蟲蹦蹦跳跳都覺得有趣,都本能的想捉一隻。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但蝗蟲身上的色彩和當地環境類似,不仔細觀察,尋找起來都很困難。而且蝗蟲反應機敏,極擅長跳躍。對於城裡孩子和鄉下孩子,捉蝗蟲都是一項挑戰。

城裡孩子一次又一次捉不住蝗蟲,內心感到挫敗,索性就跑回家寫作業去了。作業寫得好,家長會誇獎甚至偶爾給些物質獎勵,蝗蟲難捉卻沒什麼用處。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而在當時貧苦的鄉下,家長會告訴孩子,根據世代流傳的經驗,蝗蟲是可以吃的。而且在親身驗證之後,覺得味道和更貴的蝦乾差不多。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如果捉得多,可以用來做一道菜,用來佐餐很下飯。有了這層鼓勵,鄉下孩子必然會開動一切能力捉蝗蟲,晚上吃飯時,美美的享受勞動成果時,不亦說乎。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費孝通就開始引用《論語》,之後的章節中,也多次引用,而且越引用篇幅越大越深入。費孝通在文中表示,他從《論語》中,讀到了其中對鄉土社會特性的描述。


《論語》與鄉土中國的心靈聯繫


因為《論語》是課堂筆記,是學習的體會,不是學習內容。弟子對於學習內容是瞭解的,就是周禮,而周禮在孔子之前,已經由周天子的弟弟周公制定完成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說夫子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寫讀書筆記。


弟子們向老師求教的也是如何理解周禮,而不是瞭解什麼是周禮。孔子在日常講課時,也是回答這些問題。


個人感覺,類似蹦跳的蝗蟲就在眼前,但捉還是不捉?捉完了是放掉還是做菜?這類疑問,孔子負責回答的是捉,因為捉蝗蟲省錢好吃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孔子對學生並不是簡單回答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是看學生個人經歷,尋找學生過往生活經驗中與周禮的契合點進行啟發,例如像子貢這樣的富豪學員,省錢這種理由自然無法打動,如何讓學生樂其學,孔子也是費盡心思。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人雖周遊列國,思考卻不出內心的村莊


對於其他的學派,孔子也把自己關進一個思考的村裡,“道不同不相為謀”,那是鄰村的風俗,我們家周禮最好。

鄉土社會與此最類似的也在這上,就是對事物的理解,只在自己本村進行檢驗。符合本村的情況,就承認是規矩典範,認為就該這樣做,就像老子說的“樂其俗”。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在老子、孔子與牛頓間迷惘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但費孝通在文章的末尾,對村民認可並遵守的本村的 “俗”,是抱著批評態度的。因為費孝通有過幾次長時間在海外的生活經歷,目睹西方在大工業下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這一切的改變,來自於大學教授牛頓在書房裡寫出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不是村中的俗,之後的工業革命。同樣是城裡大學者的思考,不是一個小村村民能根據日常經驗總結出來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但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然生活在鄉土社會里,仍然滿足於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習俗和經驗。對比之下,費孝通感到迷惘,整本《鄉土中國》,都在表達這種迷惘,並努力尋找改變的可能。


文中圖片說明


圖片大部分拍攝自北京智化寺,一個幸運的明代殘存。因為是引發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的大宦官王振的家廟,所以用的是明朝寺廟建築的最高規格。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但他的鼓動,讓堂堂皇帝明英宗成為瓦剌人的俘虜。乾隆皇帝不喜這等坑主奸賊,拆毀了王振的雕像,磨平了記載王振“功績”的石碑。沒有享受到乾隆皇帝的天下寺廟大修繕,幸運的保留了明朝原貌。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寺中僧人不得不種植果樹,以出售水果度日,圖片中的果樹是寺中種植的海棠,因為味道不好,無人採摘。掛果甚多,寒冬仍然頑強高掛枝頭。與智化寺的命運彷彿關聯。

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但也沒有發展


為能依然存在而驕傲,莫名覺得放在文中很切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