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做为河北霸主的袁绍,手下共有九大谋士,他们分别是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辛毗兄弟。

这九大谋士良莠不齐,都有各自的专长和弱点。

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在这九大谋士之中,谁才是第一智囊呢?

首先,袁绍谋士集团的第一档沮授与田丰应该是没有争议的,第一当从这二人决出。

沮授:

1. 识破袁绍,郭图,荀谌的"反客为主"之计。

2. 为袁绍势力规划"隆中对策"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4. 劝谏袁绍不要废长立幼,分化权力。

5. 劝谏袁绍先充实粮食和军队,以逸待劳,使用疲兵战术,不要追求与曹操的战略性决战,并详细指明了战术步骤。

6. 为其弟沮宗解答为何急切求战不妥。

7. 劝谏袁绍不要独自任命颜良为先锋。

8. 对峙官渡后,再次劝谏袁绍采用持久战术。

9. 摸清曹操频繁劫粮的操作后,劝谏袁绍在乌巢外部再埋伏一支部队,互相呼应,以防不测。

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田丰:

1. 君臣协力,出谋平定公孙瓒(具体谋划史料记载不全)

2. 劝谏袁绍迎立天子。

3. 劝谏袁绍趁曹操征讨刘备时,迅速发动攻击,直指许昌。

4. 劝谏袁绍既然先前没有抓住许昌空虚的机会,就以逸待劳,消耗对方。

5. 判断袁绍外宽内忌,出师不利则不能容己。

由于袁绍出征时田丰已被下狱,因此开战后未有献策机会。

孰弱孰强?

荀彧: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

荀彧评价了袁绍帐下基本所有重要人物的缺点,唯独不提沮授,说明沮授相比起田丰等人来没有明显弱点。

从计谋的含金量以及条数来看,虽然田丰后面没有机会献策,但沮授还是高出一筹。

那么就顺便来分析一下上述沮授计谋的含金量以及二人的相关史记。

沮授版"隆中对":

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

和隆中对刘备向诸葛亮讨教很像。基本步骤:

肃清周边黄巾及地方势力——讨伐张燕——讨伐公孙瓒——平定匈奴——迎天子于洛阳——向南争霸天下

这也说明了沮授在战略方面是很有大局观与野心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出处:

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劝谏袁绍不要废长立幼

很多人认为袁绍死后袁氏灭亡的主要原因:内斗。

沮授则对此事早有看法,即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名分的"不均",要提早确立,划分利益。

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曰:"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即以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谭则继兄后,为青州刺史,后果互攻讦。

这番劝谏也很有战国时纵横家的风采,先用寓言,后用类比,再指明祸患。

沮授为何认为暂时不应发动官渡战争?

以及如果实在要打,该如何打?

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经历与公孙大战,需要休生养息;

2.曹操有献帝,占据大义;

3.袁绍部队与士官有骄傲之心;

4.曹操和公孙瓒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应该慎重对待;

5.追求战略性决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如何打:献捷天子——檄文讨曹——进屯黎阳,渐营河南——分遣精骑,抄其边鄙(袁绍采纳了这条)

乌巢伏兵,以防不测

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送人,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曰:"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

这一条袁绍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其官渡战败。袁绍确乌巢被袭后,派轻骑去救了,曹操也的确差一点无法击败乌巢守军。

但是沮授提前建议了伏兵于乌巢外侧,与乌巢守军呼应,假设蒋奇在附近驻扎埋伏,就无需再派轻骑去当救火队员,袁绍则可以指挥若定,猛攻曹操大营。

战争中两方交战进入胶着状态时敌我双方指挥官都会根据战况变化来分配部队,考验的是指挥官的临阵的应变能力。

而袁绍对预备部队运用的不是很合理,没有防患于未然,预备部队没有及时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最终只能等到事发时亡羊补牢派轻骑去救。因此这种常规的派兵救援的应对,我认为并不能当做吹捧袁绍指挥力强的论据。

关于献帝的政治优势,及袁绍该不该迎立。

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不厌速,愿其图之。"帝立既非绍意,绍竟不能从。曹操既迎天子都许,绍每得诏书,又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太祖拒,绍遗恨之。

很多人在讨论此事时均喜欢说献帝对袁绍用处不大,然而后汉书载,袁绍本人在曹操迎立献帝后都觉得后悔异常,而政治优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郭图曾经反对过迎立天子,但在河东出使过一次朝廷后,改变了主意,认为要迎立献帝而不要另立。

也就是说袁绍阵营中先后有四人:沮授,田丰,郭图(包括袁绍本人)提出迎立献帝。

汉末时期也有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迎立献帝是利大于弊的,被曹操抢先后,袁绍也是最后悔的,袁曹二人的反目也是以献帝为导火索。

所以,单以智谋论,两人的智谋都是不输于曹魏谋士团任何一人的。而沮授略强于田丰。

那么沮授与田丰对待袁绍谁更忠心呢。

结论是沮授与田丰都是忠心于袁绍集团的,但是论忠心的程度,沮授

首先曹操与沮授与旧,也就是以前就认识或听说过,也可能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同时,沮授曾上表计策时多次侧面称赞过曹操,认为曹操是劲敌,而曹操也数次表达非常欣赏沮授。

在沮授被擒获后与曹操的对话中,曹操请沮授加入并帮助自己平定天下,沮授并未表现的很决绝,而是回答道:"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也就是说因为宗族的性命全部都在袁绍手中这一现实因素而不能投降。

沮授在官渡期间被接连分权与夺权后,遂以疾辞表明在官渡期间他是有离开的想法的,但最终还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为袁绍谋划,而没有像许攸一样叛逃。要知道在官渡之战后半段,沮授已经没有兵权及相关权力了,但仍然在尽忠臣本分。

最终沮授为了自己的家人宗族与忠贞之节,虽然被厚遇,还是不得以要返回袁氏,事情泄露后被杀。沮授身死的悲剧也可以说是其家族利益与袁氏利益所绑定导致的结果。

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田丰则是完全忠心于袁绍的,二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然而袁绍外宽内忌,最终听信谗言将田丰残忍杀害。田丰是很清楚袁绍的真实面目的,但从袁绍将田丰下狱到田丰被杀害没有出现过一次背弃的念头。

君臣协力平定公孙瓒时,在危机情况下田丰赶忙搀扶着袁绍避箭。而其后:

二人曾经如此亲密无间,携手与共,君臣相知,袁绍却不顾田丰曾尽心辅佐自己的功劳残忍将其杀害。田丰确实性格刚直,但性格刚直也罪不至死。

袁绍手下第一谋士之争,最聪明的是沮授还是田丰?

然而袁绍败军之后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田丰",逻辑是:田丰说的很对啊,我为什么当初没听他的啊,我怎么有脸回去见田丰呢,那么只好杀掉他了。我当时看这段的时候也是哭笑不得,这袁绍是不是脑子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