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者王侯败者贼,曹袁二人面前的道路只剩一条|你所不知道的三国

暗淡了刀光剑影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上回书道,曹操袁绍二人历经黄巾起义,积攒名望与实力,却未曾想汉宫剧变,一夜间汉之不汉,国之不国。

董贼篡汉后,袁绍与曹操二人先后逃出洛阳,两个以热血报国的少年,终于看清了这天下的本质——贤能者取之!

落魄兄弟苦心经营 败董卓 收群雄

袁绍出逃洛阳较早,不过却准备得较为充分。

也许当日董卓截下皇帝刘辩,并另立陈留王为新帝的时候,袁绍就知道这个西凉将军也是个专横跋扈的主儿。

再加上董卓不加约束士兵,进洛阳城后,兵痞子挨家挨个地祸害一通,烧杀抢掠的劲头就和土匪别无二致。

董卓甚至还身先士卒,将汉朝皇室——刘家,给祸害遍了。不仅稍有不顺就拔刀杀人,而且看到那些有姿色的公主们,二话不说就带到自己的营帐里了,到兴头上,连漂亮点儿的宫女都不放过。

这哪是来“救驾”的?简直一土匪。

袁绍看清了董卓,也看清了大汉的形势,所以他拖家带口,拿着银两细软,带着好友兼谋士许攸一溜小跑到了河北,好歹被疑心重重又犹豫不决的韩馥接纳,谋划东山再起。

董卓虽是个大老粗,不过却也挺会利用别人,他一看这么有名望的四世三公跑了,告知天下袁绍跑了又太难听,干脆封了袁绍一个渤海太守,对外宣称是自己上书汉献帝,派他去的。

而后董卓又册封一些如孔融之类的名仕,许一个虚职,好向天下显示自己求贤若渴的胸怀,曹操负有一身名望,当然也被封了个骁骑校尉,可曹操还是个耿直少年,有了官位就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干好了不就是替董卓卖命了吗?他干脆弃官不做,步袁绍后尘,一溜烟跑了。可他没想到,这次董卓没有像对待袁绍那样给他封一个外放官职,而是直接通缉了他。

成者王侯败者贼,曹袁二人面前的道路只剩一条|你所不知道的三国

董卓也许是三国时期最不得民心的诸侯

曹操出逃后,受到官兵抓捕,担惊受怕往河南开封陈留跑,半道上遇故人吕伯奢相助。结果大概是因为曹操见惯了丑恶的利益与权力纷争,误以为吕伯奢想杀他,便挥刀杀了吕伯奢一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遵从一些历史大家的说法,说曹操已经由一个侠士变为奸雄。

其实我倒认为那时候曹操犹如惊弓之鸟,别说友人相助,就是卞夫人来帮他,都可能被曹操杀掉,要知道被董卓追杀可不是什么好受的滋味,董卓残暴,很大程度上显示在,他喜欢对反对者施以极刑,诸如把活人用白布包着下油锅。这点曹操是知道甚至见过的,作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正常人,曹操在不齿董卓所为的同时,也感到了彻骨的恐惧。

对于误杀友人,曹操后悔吗?我认为是十分后悔的。

他说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示的不是他的绝情,而是悔意。真正绝情残忍的人,错杀就错杀了,还有功夫杀完之后在那里念念叨叨个没完?

况且曹操杀了故人全家,也就是说知道这件事的人,只剩下曹操一人了,如果他不后悔,不悲伤,完全可以将这件事瞒一辈子,或是说一辈子谎言,可他却选择说实话,承认自己误杀了好友,而且还有意将这事写进了史书,传给后世。

总之,曹操跑到陈留,投靠张邈,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于是袁绍在河北苦心经营,曹操则在河南发展势力,兄弟二人虽分别,可是却都在为理想奋斗着。

有这么一个恨董卓入骨的人,他叫桥瑁,假托三公之名,给各路人士写了这样一封信,大致是说,我是皇帝,救救我!

也就是这样一封破绽百出的信件,引燃了早已集聚的不满与仇恨,于是有点儿兵和粮的军官们坐不住了,聚到一块儿成立了一个讨伐董卓的“复仇者联盟”,推举当时兵强马壮又出身“良好”的袁绍为盟主。

关东起兵可吓坏了董卓,出兵3万第一次攻打,却吃了个大败仗,董卓一想,自己的兵士都在老家西凉,干脆弄个“迁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可是谁都不怕。

于是洛阳百姓被自愿的开始了征途,途中被董卓兵士杀死之人无数。迁完人口,董卓还在洛阳放把火,直接把洛阳从地图上抹掉了。

再看联盟这边,也是不省心。虽然打败过董卓一次,可是他们也没想着乘胜追击。各路诸侯各怀鬼胎,袁绍虽然实力最强,不过也快成了光杆司令,也就只剩曹操这个铁哥们挺他。

可是在另立皇帝一事上,兄弟二人的间隙一下子被撕扯大了。

当时袁绍考虑到,董卓控制着汉献帝,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假借献帝之名,迷惑百姓,这样相当于自己出师不义,不利于天下豪杰归附,于是乎想出了一个立刘虞为帝的馊主意。

他以为曹操肯定会挺他,结果曹操居然反对,而且还狂笑不止。曹操大概觉得,董卓就是另立皇帝的人,他绝不是为了汉室着想,而是为了便于控制汉室,如果袁绍也另立新君,那他袁绍成什么了?第二个董卓吗?况且立皇帝这事儿本应该是皇家决定的,联盟本来的出发点就是解救皇帝,哪能为了行事方便,就胡乱自立一个皇帝呢?

不过曹操认为浅显的道理,袁绍显然没想到。曹操大笑着觉得这事儿可笑,却不成这行为伤害了从小就十分敏感的袁绍的自尊心。别人笑我本初,无所谓,你曹操跟我这么铁,笑话我是什么意思?这事儿曹操处理确实欠缺。

一来,袁绍确实才能不如曹操,但是大家都文明人,又是好哥们儿,我懂的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呀。但曹操不仅不说明反对缘由,还在那里兀自哈哈大笑,笑什么?笑你的好哥们本初哥哥不懂政治么?

袁绍是一个从小被嘲笑大的自卑庶出孩子,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瞧不起他,何况嘲笑他的人还是他三番五次帮着立足的好兄弟?

二来,但是袁绍从弟袁术也大力反对,袁术是袁家根正苗红的继承人,也就是那个在小时候看不起袁绍的人。你曹操这时候帮着袁术反对我,是什么意思?是要背叛么?

后来这件事情过后,袁绍还真和袁术打了一仗,可见袁绍与袁术虽有血缘关系,可早已不将对方视为兄弟。

成者王侯败者贼,曹袁二人面前的道路只剩一条|你所不知道的三国

讨伐董卓期间,诸侯相互攻伐的次数比与董卓作战的次数还要多

各方利益的角逐使得联盟破裂,“讨伐董卓”也仅仅成了一句名号而已。

在董卓迁都长安后,中原实则陷入了各方诸侯的混战,他们相互攻伐,就是不打董卓,那董卓最后怎么死的?

虽然历史并无貂蝉,不过吕布却有其人,也正是他刺杀了董卓,可长安依然在暴力统治之下,这时候我们的汉献帝还算是认清了局势,趁着长安大乱,逃了出来,好巧不巧,投奔了当初有过一面之缘的曹操。

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只有曹操和孙坚的部队,真真正正的与董卓部队打过硬仗,而其他诸侯只是忙于吞并其他势力壮大自己,袁绍也不例外。

讽刺的是,也只有孙坚和曹操真正的来到了三国时期,不过这是后话了……

裂痕——官渡之战

话说最早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是谋士毛玠,当刘协带着满朝文武跑到曹操家门口,无论是毛玠还曹操都乐开了花,伐董卓不就是为了把皇帝带回来么?

可是他俩光顾着乐呵了,却没考虑到其他诸侯的意愿。

最为气愤的就是袁绍了,袁绍越想越是气不打一处来——你曹操被我救多少次,就连兖州的根据地都是我帮着打下来的,不帮我打仗也就罢了,可是现在翅膀硬了,弄个皇帝,还要“令不臣”?这不是就要“令我”吗?

不仅古代,现代其实也这样——三观不和,做朋友很辛苦。

前面我们说过袁绍很自卑,所以为了显示他不自卑,他就必须把自己弄得比别人强,不仅是表面上的兵强马壮,还有在朋友关系中那种较为压迫的控制欲。

而曹操胸怀却是袁绍不能比的,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面把曹操描写的那么奸诈,可他手里还是兵多将广呢?难道他手下的人都认不清形势,都是奸诈小人么?

其实,这一点就连罗贯中都圆不回来。拿许褚举个例子,当初许褚是因为臭揍了曹操一顿,才和曹操相识的。曹操那时候还是世家子弟,随便吩咐一些人就能玩死许褚,可是他却请许褚喝酒,我大胆的猜想了一下这两人的对话:

许褚:我揍了你,你还请我喝酒?

曹操:壮士能揍了我,说明实力不凡,有没有意向跟我混?保你吃香喝辣。

许褚:好贱!除了喝酒,还能再揍你一次么?

曹操擦擦鼻血,说:只要跟我混,天天揍我都成!

这事儿如果放在袁绍身上,许褚早就死了不下八百回了……

成者王侯败者贼,曹袁二人面前的道路只剩一条|你所不知道的三国

许褚是曹操最有名的近卫之一,最后为保护曹操而死

所以当曹操认为是举大义的时候,袁绍则认为你曹操这是背叛友谊啊,是要开始整我袁绍了啊!

于是社会我绍哥,人狠话不多,开打吧曹孟德!

公元200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建议,毅然挥师南下,在河南官渡与曹操对峙,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大幕。

这里要说一下,袁绍虽然广结豪士,可是对待他们则是表面敬如上宾,背地里则一面嫌弃一面嫉妒,嫉妒他们能力比自己强。

其实袁绍作为君主,最失败的一点就是不知道君主该干什么。

君主不一定非要脑力值爆棚,总能想出锦囊妙计,也不一定要武力值满满,单挑谁都不怕。君主的职责就是把智力和武力较高的能人异士聚集在自己身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再厉害,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可袁绍却总是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这就使他不能正确的礼贤下士,听进谏言。比如一个谋士建议很对,袁绍第一反应就是嫉妒,而且是那种“我就和你对着干,看看谁对”的嫉妒。

官渡前夕,曹操和卖草鞋破产的刘皇叔正打架呢,无暇北顾,田丰就进言说,这时候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联合刘备肯定能将他一军。

以袁绍之能,肯定想到这一点了,可是别人先说出来了,让他觉得采纳建议会让世人认为,田丰比他更有军事远见,干脆放弃攻打曹操,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等曹操收拾完刘备,招安了士兵,收了粮草,袁绍就来劲了,说什么都要趁曹操实力大涨的时候,来一次硬碰硬。

于是官渡之战开始的前几个月,袁绍派十万大军驰骋河南,直逼许昌,所到之处,处处设防,想着和曹操拉开架势大干一场。

结果谁承想曹操居然使出了当年打黄巾军的战术——轻骑兵骚扰。

你袁绍据点多,就意味着分散兵力,我曹操虽然兵力不足,但是我只有一股部队,所到之处均是以多击少,胜负一看便知。

在白马一役,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建议,引诱袁绍分兵,而派部队主攻颜良部队,结果从刘备那里收编的关羽立了功,一下子斩了颜良,颜良部随之溃败,白马一役以曹操胜利告终。

随后袁军文丑率部追击曹操,曹操当时被打散了,只有600来人面对五六千的追击部队,曹操命士卒丢弃辎重,埋伏在近旁,待文丑开始收缴“战利品”的时候,曹操率部突然袭击,乱战中徐晃斩了文丑首级,解了追击之困。

您看,真要打起来,还是能人异士屡建奇功。要是双方对垒,只拼主君,那还要军队干什么?直接单挑就好了嘛。袁绍官渡之战败因之一,就是看不清这个道理。

要说最后令袁绍彻底失败的,那就是部将不和。

大敌当前本应一致对外,可几次战争失败,让袁绍气急败坏地将责任都推给部将,直接导致一大批将领谋士投向曹操。

史书记载,曹操迎接谋士许攸(就是袁绍当初带着逃离董卓魔抓的那个谋士)的时候,高兴地顾不上穿鞋就跑到营帐门口迎接。

那时候曹操粮草告罄,只是在装表面的排场,而投降谋士却给了曹操一个决定胜负的消息——袁绍粮草所在。

后来就是著名的夜袭乌巢,曹操一下子将袁绍的口粮基本上全烧了,袁绍军军心涣散,10万人逃走投降近8万,袁绍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病死。

成者王侯败者贼,曹袁二人面前的道路只剩一条|你所不知道的三国

轻骑夜袭乌巢,使曹操赢得官渡之战

后来,曹操攻占冀州之后,来到袁绍墓前,下跪悼念一番,大致是说,你我本如兄弟,虽然立场不同而为敌,可这一段情义他会记一辈子……

袁绍曹操,如果不是生在风雨飘摇的乱世,说不定真能像伯牙子期一般,成就一段佳话。

可时势造英雄,成者王侯,败者寇,不是袁绍的过,也不是曹操的,只是两个曾经豪宅抢亲的懵懂少年,生错了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