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從死神手裡“搶人”,一年服務8000腫瘤患者

今年的五一假期從以往的3天增加到5天,但是魏嘉還是感覺不夠用。


“別人都是趁著假期休息,可我得利用假期做臨床研究,還要去醫院值班,瞭解病人的情況。”5月1日,記者撥通了南京鼓樓醫院腫瘤科行政副主任、主任醫師魏嘉的號碼,電話那頭正在忙碌的她聲音略顯嘶啞,儘管剛剛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但是她還沒有來得及和家人好好慶祝。


5歲上小學,16歲就進入醫學院,25歲博士畢業,如今魏嘉又成為醫療行業年輕人的典範,但她早已把光環悄悄放下,輕裝前行。她直言,面對癌症死神的步步緊逼,唯有用創新的生物技術和家人般的溫暖,才能不離不棄地守護每一位患者。


魏嘉:從死神手裡“搶人”,一年服務8000腫瘤患者


一年服務8000腫瘤患者


魏嘉的專業是胃癌治療。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發及死亡病例在中國,相對其他類型的腫瘤,胃癌相關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治療手段也比較少。


“其實我作為一個雙魚座,淚點特別低,在家裡面看電視劇都會哭,但是在工作上不是那麼回事,內心的波動會比較小。”雖然每年服務的病患多達8000例,但她早已學會冷靜客觀地面對生死。


在很多年前,剛入職成為腫瘤科醫生的魏嘉並不是這樣。


那時,一位在工作中經常幫助她的同事突然罹患胃癌,讓她震驚不已。儘管當時她已經博士畢業,卻仍然找不出什麼好的救治辦法,但那位同事卻十分坦然地對她說:“不用浪費醫療資源了,我知道自己這個病是什麼情況。”



“他越是這麼說,我就越是深感無力,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時至今日,魏嘉回想往事仍然感覺很難過。


不過從那以後,魏嘉逐漸接受了這樣的客觀現實:病人得了腫瘤的事實無法改變,醫生能做的是最大化地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我們的目標也很明確,是希望能夠幫助患者活得更長,幫助病人在通過治療後改善生活質量。”


就在十多天前,一位李阿姨帶著女兒的遺願專程從外地來南京向魏嘉表示感謝。


“燕子(化名)得胃癌時只有26歲,比我小不了幾歲,三年前她來求診時已經是胃癌晚期,而且家庭條件特別困難,我看著實在於心不忍。”魏嘉說道。


像燕子的這種情況,一般的保守治療措施只能幫病人維持一年左右的生命。但是,魏嘉兩次幫她在醫院申請救助基金,還發起了兩次公益籌款,並且一直嘗試各種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通過魏嘉的呵護,燕子頑強地支撐了三年多。



不斷創新的“醫學人生”


“在我心裡,腫瘤科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當病人找到你,你說我還有一點辦法。”衝著這個目標,魏嘉在醫學創新的道路一路狂奔。


而工作上所謂的“無力感”,也不斷地轉化為魏嘉開展臨床科研工作的強大動力。


“有個前輩告訴我,‘不要和病人成為朋友’,尤其是腫瘤科,因為你無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離去”,這句話讓魏嘉印象深刻,“當一個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時候,即便其他醫院都說沒有辦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絲。”


自2004年起,魏嘉對針對胃癌患者化療效果不佳、預後差的現狀,開展分子標誌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系列研究。她根據每個胃癌患者的基因,個體化地選擇治療方案,將晚期胃癌的治療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由國際上的9-11月提高到2年以上。


目前,個體化選藥的模式已經在鼓樓醫院腫瘤中心普遍開展,不少病人也因此獲益。


“6年多前,一位胃癌伴多發肝臟轉移的59歲患者前來求診,檢查發現最大的轉移病灶有10多釐米。”通過藥物療效相關的基因檢測,魏嘉給他採用了個體化選藥的化療方案,1年後他的病灶和腫瘤完全消失,目前仍然健康生存。



在免疫治療方面,魏嘉帶領團隊建立新型細胞治療技術,攻克技術難關,研發新型抗腫瘤治療疫苗,為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治療機會。


近年來,魏嘉先後發表SCI論著65篇。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等多項課題;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1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多家腫瘤中心推廣應用,使3000餘胃癌患者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