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你的時間有多值錢,你就有多值錢。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文 | 雪利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想早起,卻控制不住熬夜的自己;

想鍛鍊,卻勸不動葛優躺的自己;

早上定好的計劃,總不能100%完成;

工作中,時常遭遇被領導催促的尷尬;

每天忙到凌晨才入睡,合上電腦的那一刻,腰疼脖子酸,回想這一天,又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沒幹……

這樣的日子苦嗎?簡直比咖啡還苦。想改變嗎?想,那我們一起聊聊改變的策略。

01、睡不著更要早起

前幾天讀了時間管理和效能管理專家,紀元老師的《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如獲至寶。

他提了很多顛覆常識的觀點,比如,晚上睡不著,第二天你更要早起,千萬別補覺。

一旦補覺了,晚上該睡時,潛意識就會告訴你,再玩會兒,大不了明早起晚點。

這樣一來,你就永遠別想跟熬夜、黑眼圈和第二天的精神不振說再見了。

正確的做法是,用早起倒逼早睡。很多人只所以早上起不來,根本原因在於不能早睡,而杜絕補覺就是幫你把熬夜扼殺在搖籃裡,早起自然就發生了。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具體怎麼做才能完成最初的早起呢?這裡有幾個建議。

  • 心理準備

聽過一句話,當你覺得難的時候,那意味著你在往上走。

每個好習慣養成初期,都不會特別輕鬆。剛開始早起時,你會感到渾身不適、疲憊睏倦,你需要經歷一番思想鬥爭才會順利起來,這很正常。

別怕爛開始,再牛的人在剛開始練習早起時,也要經歷這麼一段路。

  • 檢測記錄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在往好的方向走?科學的檢測標準是:概率,而不是“我感覺”。

請你準備2張表,一個周表,一個月表。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周表做每週頻率記錄,觀察自己改變的目標,在一週內有幾天達成,只要下一週比這周早起多了一天,就意味著你離持續早起更進一步了。月表做每月概率變化記錄,用目標行動概率的變化來審視自己。

考慮到生活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比如某些日子,你可能會生病,或者有其他事情,所以不要追求每天都早起,跑贏一半以上的日子,我們就已經贏了。

  • 鬧鐘準備

這裡主要用到紀元老師的“雙鬧鐘法”,你需要準備2個鬧鐘。一個鬧鐘的叫醒音樂輕柔緩和,一個鬧鐘的聲音響亮吵鬧,會影響到隔壁房間的那種。

接下來是定時,聲音輕柔的鬧鐘時間比聲音響亮的提前3分鐘,比如你想要5:30起床,那麼第一個鬧鐘就定5:27,第二個定5:30,同時第二個鬧鐘一定要放到一個遠到你必須起床才能把它關掉的位置。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如果不想第二個鬧鐘“闖下大禍”,第一個鬧鐘響起時,你就乖乖從床上爬起來吧。

  • 睡前準備

提前一天,定好2個鬧鐘,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等;另外你可以在睡前1.5-2小時,洗個熱水澡,會有助於進入睡眠。

  • 睡醒動作

為了讓自己更快從睡意中清醒,你需要給自己建立一套簡單的清醒行為,讓睡醒後的行動流程化。比如,紀元老師分享他的習慣一般是,關掉鬧鐘,爬出被窩,刷牙洗漱,喝水,做早餐,吃早飯。

需要注意的是,早起應該是一個目標驅動的行為,也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早起是為了做什麼,千萬別為了早起而早起

02、給自己少留點時間

做事時,永遠別給自己留太充足的時間。“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時間多了,人就會不自覺地玩起“追求完美”的把戲,簡單事情複雜化,2小時的事情能幹4小時。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有時,老闆突然給了個急活兒,今天必須完成,原本可能要花3、4小時搞定的你,頓時猶如神助,2小時就搞定了——這就是你的時間觀念變強了!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時間觀念是影響效能的關鍵因素。很多人不瞭解這一點,看到自己或他人做事效率低,就以“他做事慢”概括了,這既不科學,更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舉個例子,小王在某家公司做運營,工作經常要到臨下班才做完,他對自己的期待是,可以一天完成數件事,但現實是他每天只能做好一件事。

領導也看出來了,於是什麼“快活”都不敢交給他,還逢人就說“小王這個人,哪裡都好,就是做事慢。”

小王很苦惱,直到有天,他聽了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做事效率低,但她的爸爸卻說,女兒不是做事慢,而是沒時間觀念。

為了幫助女兒解決問題,睿智的爸爸幫女孩買了個沙漏。從此,女孩做事情磨蹭的毛病真的改掉了。

我們的時間觀念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在時間充足時,人就會喪失掉做事的緊迫感,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干擾,甚至產生拖延,你會想:反正時間還多著呢。

這就是為什麼學生時期,很多人的寒假作業都是最後一週完成的,甚至有人會完不成寒假作業。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另外,想要提高時間滿意度,建議你優先選擇做那件“高價值感”的事。如果只選一件事,做好就會讓你對今天比較滿意、覺得今天沒白過,那件事會是什麼?

比如,我今天高價值感,也是優先做的就是寫好這篇文章。那麼你呢?

03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一個好的時間規劃,要考慮這6大要素: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狀態。

環境是否嘈雜、是否會常有人打擾,自己當下的狀態更適合做哪件事等等,都應當被考慮到你的時間規劃當中。

什麼時間就安排什麼事,就像找對象一樣,合適才是最好的。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講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是個自由撰稿人,出過2本書,有自己的親子育兒群,還會經常接些大號的約稿,同時她也是2個女孩的媽媽,丈夫心中的好妻子。

她怎麼能同時做好這麼多事情呢?

原來,丈夫不在家時,她通常會早晨4點起床寫作,錄課分享到社群。到了8、9點鐘,孩子們起床後,她也基本忙完了,這時就能輕鬆愉悅地帶娃了。

孩子午睡時,她會快速瀏覽社群,回覆群消息。每天晚上剛9點多,她便和孩子一起入睡了,無意中還幫孩子建立了一套良好的休息習慣。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不要求自己時刻處在戰鬥力峰值——我們又不是超人,要允許自己有疲憊、注意力分散的時刻。

明明人已經不在狀態了,還強撐著幹下去,那才是真傻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時間和低效時間,高效時間做高挑戰、注意力要求高的事;低效時間,只安排些低難度、無須那麼專注也能做好的事,才能讓時間價值最大化。

04 觀念不對,努力白費

你會讀書嗎?也許有人會說,讀書誰不會,但我要說的是,不僅讀了,還要能把自己從閱讀中學到的東西拿來改善自己生活的這種。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事實上,很多人是不會讀書的,包括我以前都是把讀書當作是自己百無聊賴中的一絲慰藉。看著別人都一個個在飛速進步,我會說“我愛讀書、讀了XX本書”。

讀書,一度成了我們用來回避現實問題的手段,而不是解決人生的路徑。很多人對讀書的糾結和痛苦點在於:

別人都是一年讀完50本、100本書,我怎麼20本還讀不到?

別人讀完,好像都能記住,我怎麼讀完就忘了?

這就是典型的“為了讀書而讀書”,後來我看了紀元老師的一段話:

學習,學指信息獲取,習是行動實踐,習才是重點。而大多數人把“學”看成目標,把“習”看成了輔助。

而會讀書人,他們是在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現實狀態和認知結構,在生活中產生有效行動,在頭腦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連接,這才是系統地學習。

商業社群大牛“剽悍一隻貓”更是提出:

高效讀書,光寫讀書筆記是不夠的,還要寫踐行清單:

1-書中哪些內容是我能拿來用的?

2-針對每條,我該如何如何去做?

我恍然大悟:原來讀了多少、記住了沒,不是最重要的。讀了有沒有拿去用,改造現實現狀,才是關鍵。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也提到,讀書不該是個被動接收信息的過程,讀者要像投球手一樣主動,你的目標有多明確,就有多受益。

一定要這麼功利嗎,連讀個書都要帶著明確的目的?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是的,這麼功利、有好處拿(解決實際問題),你都不努力,沒有目的呢,你讀書時,得對自己要求低到啥樣?

只有功利一點,帶著解決具體問題的心思去讀書,我們才不會為了讀書去讀書,讀給別人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會真正享受閱讀——閱讀給你帶來了實際的好處。

再分享一個高效讀書的小方法,那就是每次讀完立馬把自己的感悟、心得,學到的經驗和技巧分享出去(寫出來、跟人聊天、做社群分享均可),把自己掏空。

一來,你完成了一次“教”的動作,也重新梳理了這塊內容;二來,你的學習渴望會更強烈,為了再次分享,你必須繼續輸入,這就是正向循環。

05 想改變,現在就剛剛好

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說:人因為痛苦而改變,因為受益而堅持

但改變是什麼?紀元老師是這麼定義的:

改變的過程就是原來不產生或很少產生這個行為的你,變成經常、大量產生這個行為的你。當這個行為形成了自動化的習慣時,改變就完成了。

改變最大的障礙就是對自己行為的錯誤認知,而什麼認知,就會產生什麼行為。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別怕爛開始,自律根本沒你想得那麼難!

出發前,先確定自己想對了,做好目標切分,減少行動的心理門檻,用記錄概率的方式衡量進步與否,不斷根據實踐調整方式方法,持續漸進,就沒有不成的道理。

關於改變,我還想說:

無論你現在生活地怎麼樣,快樂與否,有無愛人,能否掌控自己的人生——你的天不會一直黑,你的世界不會一直苦,想改變,現在就剛剛好!

《秘密:吸引力法則》說: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思想的結果和反映。只要我們改變現在的思想,就能夠改寫,甚至得到一個我們想要的未來。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

不管過去你經歷了什麼,現在的你都可以重新翻牌,追求你想要一切。

你是誰,要活成什麼樣,只有你說得才算——權利就在你手上,別把它交給別人。

你好,我是雪利,長期專注於個人成長和親密關係。歡迎【關注:雪利說】,一起讀書踐行,用認知迭代完成個人蛻變。

本文原創:雪利說,歡迎轉發、評論,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