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一次絢爛新奇的人腦之旅——題記

據《日本時報》網站報道,《柳葉刀》週刊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其中1.58億人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在中國,平均每8.3萬人才有一個精神病醫生。

這三個數據對比,不難看出我國目前對精神疾病的忽視以及相關醫療資源的匱乏。然而,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專業治療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醫療資源有限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對精神疾病的認知不夠全面。


【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今天提到的這本書叫《不存在的人》,就是從專業科學角度出發,詳解了六種精神疾病的表現及誘發因素。它是科學讀物,又沒有傳統科學那般枯燥,它是普通科普讀物,又涵蓋了專業知識體系在裡面。

作者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講述了許多關於人腦結構有趣的進展,與此同時,又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到底是誰。對於大部分行業以外的普通人來說,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旅行,一次絢爛新奇的人腦之旅。

一.精神疾病的共同點——自我感

全書總共分為八章,分別介紹了八種精神疾病,分別是感知不到“我”的存在的科塔爾綜合徵、遺忘了“我”是誰的阿爾茨海默症、想扔掉“我”的某一部分的身體完整認同障礙、我的行為感覺不像“我”的精神分裂症、“我”彷彿是一場夢的人格解體、把“我”關起來的自閉症、看到另一個“我”的離體體驗以及二重身。

八種不同的精神疾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關於“自我”。“自我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產生和自我相關的感覺。無論是和別人對話的過程中,還是自己和自己的心理活動。


【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比如“我需要撿起掉在地上的筆。”“我有點口渴,需要喝一點水。”再比如,此時此刻讀到這句話的你,腦中就是有那樣一個聲音在給你讀取這些文字並在腦中整合成你可以懂得可以消化的信息傳達給你。

在關於身體完整認同障礙的章節中,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提出這樣一個說法:腦有可能運用不同的機制創造出所有感。它會創造出一種感覺,讓人們覺得他們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的發起者。

當你撿起一個瓶子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做出了這個行動,或者你想著什麼事,你會覺得是你在想著,而不是其他人。這就是所謂的能動感。


【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二.精神疾病的產生——自我感的混亂

但如果這種能動感發生了異變呢?或者說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感發生了混亂呢?這時候,精神疾病就來了。

如,科塔爾綜合徵患者會堅定地認為“我”已經死了,或者我已經腦死亡了,即使他們還好好地活著。這種病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自我的運轉,它讓患者深深地陷入了與自己的存在有關的混亂之中,它顯示出自我與一個人的身體、一個人如何敘述自己,以及一個人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相關。腦、身體、心智、自我和社會是難分難解地聯繫在一起的。


【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名叫薩利安妮的測試,大家也可以一起來看看這個有關錯誤信念的測試。

場景是這樣的:薩利有一個籃子,安妮有一個盒子。薩利有一個彈珠,她把彈珠放進籃子裡之後出去散步,把籃子留了下來。薩利走後,安妮取出彈珠放在了自己的盒子裡。薩利回到房間後想玩她的彈珠。薩利會去哪裡找她的彈珠呢?

如果你回答“安妮的盒子”,那你就已經輸掉了錯誤信念測試,因為你認為薩利的想法和你一樣。如果你回答“薩利的籃子”,那你就通過了測試,因為你能夠窺探到薩利的想法(她會看自己的籃子,因為她原本並不知道安妮做了什麼)。

怎麼樣?你的選擇是什麼?

雖然是八個單獨的章節,但是彼此之間也會有聯繫,就好像某一種精神疾病往往不是單一的某一種原因那樣。作者會用疾病去比喻疾病:如果幻肢是持續感覺到已經被截肢的肢體,那麼感覺到一個身體的在場,就是對幻肢的一個全身類比,這就是“二重身”——我看得到另一個我站在對面。


【薦書】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成為一種疾病


結語

然而,有意思的是,全書雖然是一本能夠顛覆自我認知的科學書籍,但在結尾,卻也提到了佛教和不二論哲學。在這兩者中,他們說,苦的根源在於錯誤地認為“我”與“我”是等同的。意識到這一點,並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就是解脫,就是苦的終結。

人生在世,終究孤苦,你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和自我的戰爭。而自我是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