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國內外城市尤其是國外城市,但凡老城區巷道、民宅的牆上,時常會看到所謂的“塗鴉”。有的是街頭藝人的刻意而為,讓人過目之後歎為觀止,成為老城區一道靚麗的人文名片,有的是街頭小混混的惡作劇,留下一壁的垃圾,為老城區景觀平添滿目“瘡痍”。

“塗鴉”一詞源自唐代詩人盧仝的詩句:“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說的是詩人的小兒子在習字畫時不小心弄翻了墨汁,於是隨意塗抹拙劣似老鴉。流傳坊間久而久之,便得出“塗鴉”一詞,比喻書畫或文字的稚劣如“鴉”,延用至今,也泛指街區牆上的塗抹為塗鴉。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藝術元素追求的多元化,隨心所欲、舉手塗鴉之壁,已成為街頭藝人乃至知名藝術家窮形盡相、展示才華、寓意深刻的創作天地。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20世紀60年代發端於美國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塗鴉,大抵是街頭年輕人對社會和生活不滿的一種惡作劇,屬於隨意“塗鴉”一類。冷戰時期,橫隔於東、西德之間著名的柏林牆上的塗鴉,則是東、西方政治、制度、文化衝突和德意志民族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幾乎是一夜之間,柏林牆的一牆兩面鋪滿了五顏六色、寓意萬千的塗鴉,那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塗鴉”。

在柏林旅遊,我所看到的那一段柏林牆,已被闢為歷史遺存的紀念景點,可以看出,冷戰時期平整的牆面已成為大牆兩側被分裂的現實扭曲得近乎病態的年輕人宣洩不滿的地方,他們用畫筆恣意揮灑,畫出一幅幅直述心曲的畫面,有各種立體變形的外文字體、人物寫實、場景刻畫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高牆兩側的“塗鴉”風格各不相同,東側的畫面少用鮮亮的色彩和活潑變形的線條,灰濛濛的寫實畫面理智地流露出“塗鴉”者一種茫然迷失的情緒,其中的一幅畫牢牢地吸引了我,畫的是兩隻相向飛翔的和平鴿銜著一根紅線的兩端,而紅線的中端則深深地垂向混沌的世界,其寓意深邃而簡潔;西側的“塗鴉”幾乎無一不是色彩亮麗,線條奔放,畫面光怪陸離、深奧難懂,表現的多是心靈深處的扭曲和一種理想的泯滅。綿延160多公里的柏林牆上的塗抹,無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寓意最深、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久遠的塗鴉,塗鴉在這裡已經上升到德國民眾乃至世界民眾,呼喚和平統一,結束冷戰的吶喊。柏林牆倒了,作為一個時代最偉大的“塗鴉”結束了它的使命。但是,時至今日東、西方衝突和冷戰思維卻難以消弭。

馬來西亞檳城老城區著名的“塗鴉”,是我見過的最具民生萬象、最具傳統韻味、最具藝術色彩的街頭塗鴉。塗鴉深藏於老宅深巷之中,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遊客,用同一樣飢渴的目光,在老城街區中東奔西竄地尋找。無論是佔滿一壁牆的大黃貓,還是兩眼炯炯有神的金猴、振翅欲飛的巨鳥......都會讓尋覓者兩眼發光,發出讚賞的尖叫。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華人遍佈馬來西亞各地,尤以檳城居多且歷史悠久,老城區的建築、文化和民俗與中國尤其是福建、廣東一脈相承。在這裡沒有語言障礙和文化、習俗的隔閡,到處都是中文,一時間會失去了異國他鄉的感覺。塗鴉的街區一眾的老房子粉牆斑駁,但上面的塗鴉忽略歲月留痕,依然清晰生動,躍然壁上。

塗鴉的多是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當地民間生活的小情趣:有中國剪紙的群貓圖、十二生肖中的金猴、自行車載著籠屜送外賣和窗戶欄柵後伸手搶要的小姐弟......無不栩栩如生,體現了塗鴉藝術的獨特的生活美感。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塗鴉藝術家還為遊客留下了與畫中人物互動的空間:送外賣的自行車是實物,籠屜卻是畫在牆上的,遊客可以騎上自行車自我設計與窗戶內小姐弟的互動動作;推摩托的阿兵哥,你可以坐在車的後座上,擺出各種造型,讓畫面更加生動;爭搶籃板球的姐弟,你也可以騰身而起,來一張爭搶的抓拍.....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檳城塗鴉是我見過的最能激活遊客興奮點,讓遊客在互動中完成穿越的塗鴉。如果說柏林牆的塗鴉讓人在歷史的沉重和壓抑中反思,那麼,檳城塗鴉卻讓人在今生往世的生活中發現樂趣、傳遞笑聲。

順便說一下,我們生活的城市福州也有了自己的街市塗鴉,在法海路花園巷、朱紫坊一帶,描繪的都是過往的市井風情、街市人家......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塗鴉不是“鴉”,走街串巷找塗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