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對於熟悉《三國》的朋友們來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以說是後世爭議最大的三國問題之一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探討一下,這"子午谷奇謀"真的"奇"嗎?又有多大的可行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大家眼中的"子午谷奇謀"是什麼樣的:"魏延要領兵五千,從子午谷走,直接抵達並進攻長安。"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圖中藍色線是大家認為的魏延要走的“子午谷奇謀”的路線


而子午谷中,山路崎嶇難行。入谷中的軍事行動沒有成功的。舉例如下:

1、後來魏國大將曹真曾有過南下伐蜀的進軍路線之一就是走子午谷直取漢中。

可結果呢?走了一個月,預計的行程還沒走一半,比走其他路線的部隊慢了一倍還多的速度。可見,從出奇兵的角度考慮,這基本就是"蝸牛"般的速度,根本無"奇"可言。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2、一百多年後,東晉大將軍桓溫,率軍伐秦。其部將司馬勳也走了子午谷,想要偷襲前秦都城長安。結果是,司馬勳中伏,全軍覆沒,桓溫大敗只得退兵。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桓溫的部將司馬勳是真的老老實實的從頭到尾走了一遍子午谷


3、又過了一千多年,歷史再次重演。李自成的老領導——老闖王高迎祥,率部六萬,出子午谷,明將孫傳庭率軍萬餘,在子午谷谷口設伏,全殲高迎祥部,高迎祥本人也因此戰死,之後由李自成接替闖王之位。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闖王高迎祥雕像


這都是用鮮血證明的不可行的教訓啊。那麼,魏延作為蜀漢大將,三國時期一等一的軍事人才,他會出現這種弱智的思維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了。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子午谷奇謀"的內容是什麼。

根據《三國志魏略》中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

意思是"魏延認為,夏侯楙的曹丕的女婿,怯懦無謀。給我五千精兵,帶足糧草,我中褒斜谷出,沿著秦嶺往東走,到子午谷後向北,不到十日,就可以抵達長安。夏侯楙聽說我來了,必然往東逃竄,去找援兵。"

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魏延提到的是從"褒斜道出,沿著秦嶺往東,到子午谷後再往北進攻長安"。

並不是後世大多數人所解讀的"魏延就是要從子午谷走,直達並且攻佔長安",因為其中提到了“子午谷”這三個字,就被後人斷章取義成為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只是從子午谷路過,作為"地標"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要從子午谷中走過去。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魏延褒斜道進攻路線圖


糾正了這個嚴重的錯誤之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有多少呢?諸葛亮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那麼將會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或者說未知因素如下:

第一,夏侯楙怯懦無謀,聽說他來了就會嚇跑。前提是要被嚇跑,但是,如果沒有被嚇跑呢?如果夏侯楙憑藉長安城池堅固,固守待援的話,魏延怎麼辦?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第二,魏軍可以,以逸待勞。蜀軍將有進無退,一旦中伏後,絕無退路。

第三,連天水這樣的小城,都要攻很長時間。如果進攻魏國西北防區司令部所在地——長安,可想而知其防禦力,應該是遠遠超過其他小城市的。想要靠魏延的區區五千精兵,就想攻下至少有萬人防守的長安城?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第四,魏軍的支援距離要比蜀軍近,且都為平原,又有水路運輸。而蜀軍只能從崎嶇難行的山路中行進,無論是援軍的到達速度還是糧草的供應難度,都遠遠不及魏軍。

第五,長安並不是魏國都城,即使攻取下來,除了能獲得點心理平衡(收復舊都),痛快痛快嘴之外,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其戰略價值,反倒不如諸葛亮的步步為營,逐步蠶食魏國領土,來的更實惠一些。

第六,沒有有效的殺傷敵軍有生力量。即使攻佔長安,魏國君臣可能坐視不理嗎?可能不派兵重新攻佔嗎?要知道你魏延只帶了五千兵,能不能攻下長安暫且不說,就算你攻下來了,損失一半兵馬不過分吧?你剩下兩千多人,面對的是魏國的舉國之兵來攻,你守得住嗎?

一個根本守不住的戰略城市,你攻它下來有什麼用?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就像當年毛主席在秋收起義之後,果斷決定不按原計劃進攻長沙等大城市,而是上井岡山的道理一樣。最後很有可能想退都退不回來,而導致全軍覆沒。

第七,魏延之一計劃的前提是"奇襲",很難想象,一直五千人的蜀軍隊伍,在魏境內運動至少十幾天而不會被發現。不知道是魏延的部隊有多神奇?還是魏國的部隊有多無能?

所以,毛主席給出來的評價是:"此計太懸危"。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做過類似的操作並且成功了呢?


答案,也是有的。

韓信,當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走的就是褒斜道,偷襲陳倉,之後攻陷咸陽,佔據武關和潼關,進而進軍中原,最終打下整個漢家天下。

但是,當時的韓信面對的是項羽稱霸王后,分封的以章邯為首的"三秦"勢力,而他們都是各自為戰的小規模國家,其中最強的是章邯,不過只有三萬兵馬,其他兩國都只有萬餘兵馬,且互不轄制,不能統一指揮。韓信只要各個擊破就可以了。

而當時的項羽,在這東方與齊國作戰,根本無暇顧及西部的劉邦。所以,三秦之地根本沒有外援可言。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諸葛亮率領的蜀漢面對的是統一且強大的北方中國——魏國。

即使,個別城市被蜀漢佔領了,魏國的支援速度和力量是要遠遠強於當年的項羽的。而且魏國是以整個北方中國與蜀漢之地對抗,實力也是遠超項羽若干倍的。而且項羽,當年是因為內憂外患頻發,而無暇顧及劉邦。魏國則不然,海內昇平,百姓安居樂業,可以專心致志的對付蜀漢。

所以,在諸葛亮時期,想要學習韓信當年的策略,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三不沾。怎麼還會有勝算呢?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諸葛亮並不是像傳言中"諸葛亮完全沒有采納魏延的計劃"。

諸葛亮實際上是採納了魏延的建議的,但是,不是全部,而是部分採納了魏延的建議,並且沒有讓魏延去執行。

而是讓趙雲去做了這件事,而且,並不是主力或者真正意圖去進攻長安,只是作為"疑兵",主要是為了吸引魏軍火力。結果也確實是把魏軍主力吸引過去,而且是夏侯楙親自掛帥,這一仗下來,如果沒有關興、張苞相救,趙雲就OVER了。由此可見,夏侯楙也並不像魏延所說的那麼"懦弱無能",所以,"聽說魏延來了,就會被嚇跑"的情況,恐怕也只能是在魏延的夢裡才能出現的場景了吧?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左右兩側紅線為第一次北伐路線,其中趙雲軍的路線就是走的魏延提出的“褒斜道”路線,遇到曹軍阻擊後敗回




總結:

1、魏延是站在項目經理的角度思考——達到階段性目標就是勝利——攻到長安就是完成任務,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2、諸葛亮是站在總經理的角度思考——需要從蜀漢的整體發展戰略層面去思考是否適合這麼做?這樣做的話的損失與獲取是否成正比?而後,又能不能保住所得到的勝利果實?

所得到的思考結果是:出奇兵攻下長安,風險太高,而收穫甚微,不值得冒險,所以,只是讓趙雲做了個試驗,證明了"不可行"就作罷了。

子午谷奇謀為何被錯誤解讀?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采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