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在歷史乃至於如今,很多人都會把明王朝滅亡的鍋扔給當時的萬曆皇帝,

因為萬曆皇帝的20年怠政以及耗費巨資的萬曆三大徵,使得明王朝極大的損耗了國力,致使明末崇禎無力對抗滿清,為後面明王朝滅亡埋下了隱患。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這些都是很多人的共識,誠然,明王朝的萬曆三大徵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損耗了明王朝當時的國力,但其實也沒有大家所認為的對於明王朝有著傷筋動骨的影響,遠遠不及後面明崇禎對抗滿清所花費的那般多。按照當時萬曆年間的財政實力來看,應付這幾場戰爭還是綽綽有餘的。

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

寧夏是明代邊陲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主要是防禦蒙古族人。公元1592年(萬曆二十年),原寧夏副總兵的蒙古人在哱拜在其兒子哱承恩、義子哱雲等人的協助下,發動了叛亂。期間連續攻陷中衛、廣武、靈州、玉泉營等城池後,又相繼得到蒙古部落的支持,使得叛軍活動愈演愈烈,明王朝震動。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隨後明王朝神宗皇帝命大將李如松、麻貴、葉夢熊等人率兵叛亂。同年九月,明王朝軍隊率先擊潰蒙古部落,叛軍哱拜失去外援,其駐地寧夏城被重重包圍。最後在明王朝軍隊的英勇作戰下,終於攻破寧夏城池,李如松攻入城內,哱拜兵敗自殺,其餘人等被擒,至此,寧夏之役結束,哱拜之亂平息。

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1160餘萬兩白銀。

萬曆三大徵播州之亂:

公元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起兵叛亂。起初明王朝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並未採取其他有力對策,而且期間楊應龍本人也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而後又在極短的時間內,楊應龍攻陷四川、貴州以及湖廣的大部分地區,搜戮居民,姦淫擄掠。神宗皇帝大怒,派遣大將李化龍、麻貴等人前往叛亂。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在公元1600年,在李化龍的有利指揮下,明王朝大軍分為八路進發,各路明軍作戰勇猛勢如破竹,各地叛軍被擊潰。而後同年三月,明王朝軍隊包圍李應龍駐地海龍囤,六月城破楊應龍自殺其餘人等被斬,自此,播州之亂平定。

明朝雖然贏得了播州之戰,然而卻也付出不少代價,據統計明朝一共派出20多萬人出征,是萬曆三大徵中消耗最大的一次。

萬曆三大徵朝鮮戰爭:


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境內實力,為了有效分封各實力領土,豐臣秀吉把目光放向了海外,準備攻打朝鮮以獲取領土和資源。隨後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朝鮮釜山,一路過關斬將進逼王京(今首爾)。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而後又迅速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淪陷七道。朝鮮淪陷在既,隨後應朝鮮之邀請,明王朝派遣軍隊應援,然而面對豐臣秀吉十數萬軍隊,明王朝援軍因兵力弱和地理不熟,導致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

而後,明神宗再次派遣大將李如松、宋應昌等將領集四萬兵馬赴朝前去救援,第二年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李如松險些陣亡。雙方交戰互有勝負,期間公元1595年雙方議和,朝鮮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率軍來襲,朝鮮請求支援,明王朝應允。明神宗以邢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雙方交戰仍然互有勝負,直到公元1598年,日本掌權者豐臣秀吉意外死亡,日軍撤軍,明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才戰敗。

不否認萬曆三大徵損耗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據明史記載,三場大戰共花費了明王朝1160餘萬兩白銀。但也並沒有讓明王朝達到國庫空虛的地步,只是有所損耗而已。而明末崇禎與滿清的多年戰事才叫花費巨大。

在崇禎十年,僅僅為了滿足楊嗣昌的戰略意圖。明王朝下令徵收剿餉就高達280萬兩白銀。隨後,楊嗣昌又提出讓各地自行練兵,由當時一貧如洗的朝廷補貼一部分費用。而當時為了支付這筆練兵的軍餉,明朝又再次加稅,稱之為“練餉”。而剿餉和練餉就一共前後耗費了明朝730萬兩白銀。事實上,萬曆朝每年在遼東投入的軍費還不止這520萬兩。

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滅亡有這麼大影響?其實規模遠不如明末對付滿清

而且在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僅三年不到的時間裡,明王朝以遼餉為名發放的軍費就高達2000萬兩,年均支出軍費超過660萬兩,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天啟六年(1626)和天啟七年(1627)兩年時間裡,袁崇煥經略遼東,在不計算當時皇室內帑和拆借挪用等各項雜項的前提下來算,

僅僅是遼餉攤派就高達550萬兩左右。如果算上其他款項,總額起碼在600萬兩以上。

據不完整的統計,明末用於後金戰事的損耗高達6000餘萬兩白銀,與之前萬曆三大徵的費用相比,完全是沒有可比性。而且萬曆神宗面對的是同時三場戰爭,但前後都打贏了,而且損耗也只不過是明崇禎的六分之一。

加上萬歷三大徵的軍費支出都是由內撥發,直到公元1600年戰爭結束時,國庫還有白銀存餘,對於明王朝的財政並沒有非常大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萬曆三大徵並沒有像大家所熟知的那樣國庫損耗嚴重甚至透支。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