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關於岳飛的死,無論是評書和正史上都說岳飛是死於秦檜的陷害。秦檜嫉妒岳飛屢建大功,於是慫恿皇帝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軍,然後誣陷岳飛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監獄裡。

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傳說當時另一個名將韓世忠曾經去問秦檜岳飛到底犯了什麼罪,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莫須有",也就是也許有,可能有的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什麼證據。韓世忠聽了以後當然不服,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這裡就有點兒奇怪了。如果秦檜要置岳飛於死地,肯定和岳飛仇深似海,想要殺岳飛這樣的當世英雄,為什麼不編造點兒證據出來呢?"莫須有" 三個字連韓世忠這樣的武夫都騙不過去,怎麼能取信於天下?

常言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年劉少奇被打倒的時候,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可是給羅列了一大堆,還說是鐵證如山,永遠不許翻案。那秦檜是狀元出身,滿肚子典故的人,比張春橋姚文元的水平可高多了,要捏造出點兒證據來整岳飛還不是小菜一碟?為什麼偏偏要說出個,難道這背後另有隱情。

其實說到底,在岳飛之死的過程中,秦檜始終是一個配角,相權再大也大不過君權,當初審理岳飛案子的時候,秦檜擬定的刑罰是岳飛張憲斬,岳雲流放;結果是趙構親自加了批示,前兩個要斬,岳雲也要斬!岳飛之死誰是主謀,由此觀之,一目瞭然。

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那麼宋高宗趙構殺害岳飛的原因是什麼呢?真的如同評書中說的那樣,趙構與秦檜合夥賣國,殺害意欲收復失地的岳飛?還是後人分析的,趙構擔心岳飛迎回二帝,丟了皇位?

朱仙鎮大捷之後,趙構召回岳飛,其實是有一定的正確依據的。岳家軍為南宋根本,10萬大軍在衝到朱仙鎮之後,因為沿途需要分兵把守,最多剩下不超過5萬人馬,至於岳飛的友軍,雖然前期的戰役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大捷,但是也要重點防禦重鎮楚州,韓世忠,劉琦等人均已經駐師不前,就算岳飛能夠打下開封,飲馬黃河,但是要孤軍深入,面對金人在黃河北岸的數十萬鐵騎,以區區5萬人想直搗黃龍,不能不說具有極大的軍事風險。

所以趙構才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讓他班師回朝,史書上記載從此"人心始安"。並且岳飛回去之後,岳飛並沒有被貶職處分,反而加封樞密副使,太子少保,聖眷並沒有因此而衰。所以岳飛之死,絕不是因為他主戰。

那麼是因為趙構害怕岳飛迎回二帝之後,自己皇位不保?從後來我們看到,宋高宗趙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皇位傳給了養子宋孝宗這件事上,便表明了自己的心態:"決不貪戀皇位"。我們也可以看到宋高宗並非是貪戀皇位之人,而且徽欽二宗在位之時,於國家無尺寸之功,不得民心,反觀趙構,在南方已經根基穩固,且有中興之功,同時欽宗也一再向趙構上書,表示忠心,所以二帝對趙構的皇位是構不成危機的那麼究竟又是什麼原因讓趙構對岳飛動了殺機呢?

岳飛被殺的第一個原因:重兵在握,尾大不掉。宋朝立國初年,宋太祖問趙普,說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共換了八姓。戰爭不息,民遭塗炭。這是為什麼呢?趙普說:"陛下考慮這個問題,真是國家和人民的福氣。那些戰爭和動亂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方鎮權勢太重,君弱臣強造成的。今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奇巧之謀。只需削奪他們他們擁有的權力;限制他們擁有的錢糧;收奪他們擁有的精兵。做到這幾點,天下就安定了。"於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強幹弱忮,加強中央權威。這是兩宋的一個基本國策。

岳家軍,幾百年來,一直是個響噹噹的名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是南宋的王牌部隊。問題卻也恰恰出在這三個字上。岳家軍不是一支私人武裝。但是除了岳飛父子還有岳飛的女婿張憲,別人要想指揮基本上不可能,這和兩宋強杆弱枝的基本國策直接衝突。後來岳雲等甚至出現過以岳家軍為籌碼向朝廷施壓的行為,這更是觸動宋朝皇帝心中的那根敏感的神經,岳飛的命運也就在可想而知了。

岳飛被殺的第二個原因:以武將的身份擅言廢立。由於南逃時受到了驚嚇,趙構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僅有的一個孩子也夭折而亡。從此無後。他收養了太祖系後裔趙伯琮,即後來的孝宗,由皇后張婕妤撫養。吳皇后受寵後想再收養一個兒子。好在他們之間選一個太子。也就是說吳皇后想讓她認養的孩子當太子。可趙構意在趙伯琮。為此他很傷腦筋。岳飛恰恰來奏請此事。未待奏畢,高宗就嚴厲地訓斥:"你的話雖然出於忠心。但你在外擁有重兵,不應參與立太子之事。"其後高宗同幾個大臣談及此事。明確表示對岳飛的不滿。召見薛弼警告岳飛。又讓趙鼎轉告岳飛,以後不得干政。

岳飛以武將的身份擅言廢立,讓趙構不得不猜忌,是不是岳飛有貪擁立新主之功,要知道歷史上無數重臣因擁立之功而獨霸朝綱,乃至謀權篡位著數不勝數,岳飛的身份又是宋朝歷來所猜忌的手握重兵的大將,這不能讓趙構產生懷疑。   

岳飛被殺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與皇帝針鋒相對,對皇帝產生威脅。紹興七年春,高宗允許岳飛領兵北伐,並命王德部歸岳飛指揮。恰逢秦檜復官擔任樞密使赴金議和。加之趙構擔心岳飛軍力過大,又將王德部劃歸張浚統轄。岳飛便知北伐無望,甚為沮喪。一邊上表求解兵權為母守孝;一邊未待高宗批准就將鄂州軍務交與張憲,自己步歸廬山服孝。

高宗接奏之後,非常不滿,親筆給岳飛一封御札,拒絕他的辭職請求,責令復職。岳飛接旨後,又上表堅意辭職。如此往返三次。最後高宗讓三省樞密院給鄂州宣撫史參義官李若虛和統制官王貴下了一道公文。要他們一起去廬山敦促岳飛回軍復職。如不成則處李、王以軍法。

李、王在廬山與岳飛談了6天,岳飛終於同意復職。他先到建康向高宗請罪。高宗安撫之中有嚴厲警告:"太祖皇帝的訓誡說,凡有違犯吾朝法典的,只有用刀劍對待。這次仍然派你統帥岳家軍,表明我並沒有怪你。"然而此時趙構對岳飛的態度已經急轉而下,從他言辭裡已經看出了刀劍的鋒芒。

岳飛兵進中原,大敗金兀朮。高宗擔心岳飛孤軍深入有所閃失,遂連發金牌,嚴令回師。紹興9年,金宋議和,岳飛反對,高宗給岳飛加官進爵,授"開府儀同三司"的頭銜兒。岳飛連續三次拒絕,針鋒相對。

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封建年代,這有歉柔道。手握重兵又"不聽話"是很危險似的。本來兩宋就忌諱武將。特別是獨握兵權的武將。他太完美了。太完美又怎能在現實中生存?如果他愛官愛財,可能倒好了。再圓滑一些就更好了。

我們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評價,當然知道岳飛是一名忠心耿耿、剛直不阿的大英雄,然而以趙構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與地位來看,他很難不對岳飛產生猜忌。不僅僅是岳飛,趙構對其他的武將也充滿了猜忌。   

紹興11年正月。淮西宣撫使張俊入朝。高宗趙構以唐朝中興名臣郭子儀諷喻之,並鋒芒畢露地嚴詞警告:"現在愛卿所帶之兵,是朝廷之兵,如果心尊朝廷,就像郭子儀那樣不但自己享福,子孫也會昌盛。如果憑自己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不但子孫不享福,自己也有不測之禍。"

對此張俊心領神會。先是帶頭自釋兵權,後參與陷害岳飛。相傳岳飛在獄中面對嚴刑拷打的時候,一言不發,只是袒露後背,上面刺著四個大字"盡忠報國",看者無不震驚,最終一代名將飲下御賜毒酒,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令後人無比哀嘆。

紹興十一年,當宋金戰爭持續達十五年之久時,宋金雙方最終達成和約:一、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二、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三、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宋金戰爭前後共持續百餘年之久,戰爭初期,金朝處於軍事政治上升時期,在軍事上充分利用騎兵迅捷之長,採取廣正面多路突進、重點進攻的戰略,滅亡北宋。並利用騎兵優勢,實施大縱深、大迂迴的戰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戰線過寬過長,兵分勢寡,給養供應困難,加之缺乏對佔領地的控制與鞏固,未能滅亡南宋。

戰爭後期,連年征戰國勢日衰,軍力銳減,內部矛盾激化,疲於對宋對蒙兩面作戰,終未實現其統一南北的戰略企圖。北宋由於採取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備廢弛,戰鬥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協求和的國策,終為金所滅。南宋雖僅據半壁河山,採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敵的消極策略,但國力尚豐,軍民同仇敵愾,依江河設防,據險堅守,加之名將倍出,所以能與金曠日久戰而未亡。

秦檜:說我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對不起,秦某頂多算個配角

謝謝關注子寰兄,點我頭像查看,更多歷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