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关于岳飞的死,无论是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是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军,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

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传说当时另一个名将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也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如果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想要杀岳飞这样的当世英雄,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 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

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年刘少奇被打倒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可是给罗列了一大堆,还说是铁证如山,永远不许翻案。那秦桧是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比张春桥姚文元的水平可高多了,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难道这背后另有隐情。

其实说到底,在岳飞之死的过程中,秦桧始终是一个配角,相权再大也大不过君权,当初审理岳飞案子的时候,秦桧拟定的刑罚是岳飞张宪斩,岳云流放;结果是赵构亲自加了批示,前两个要斩,岳云也要斩!岳飞之死谁是主谋,由此观之,一目了然。

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那么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如同评书中说的那样,赵构与秦桧合伙卖国,杀害意欲收复失地的岳飞?还是后人分析的,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丢了皇位?

朱仙镇大捷之后,赵构召回岳飞,其实是有一定的正确依据的。岳家军为南宋根本,10万大军在冲到朱仙镇之后,因为沿途需要分兵把守,最多剩下不超过5万人马,至于岳飞的友军,虽然前期的战役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大捷,但是也要重点防御重镇楚州,韩世忠,刘琦等人均已经驻师不前,就算岳飞能够打下开封,饮马黄河,但是要孤军深入,面对金人在黄河北岸的数十万铁骑,以区区5万人想直捣黄龙,不能不说具有极大的军事风险。

所以赵构才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让他班师回朝,史书上记载从此"人心始安"。并且岳飞回去之后,岳飞并没有被贬职处分,反而加封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圣眷并没有因此而衰。所以岳飞之死,绝不是因为他主战。

那么是因为赵构害怕岳飞迎回二帝之后,自己皇位不保?从后来我们看到,宋高宗赵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宋孝宗这件事上,便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决不贪恋皇位"。我们也可以看到宋高宗并非是贪恋皇位之人,而且徽钦二宗在位之时,于国家无尺寸之功,不得民心,反观赵构,在南方已经根基稳固,且有中兴之功,同时钦宗也一再向赵构上书,表示忠心,所以二帝对赵构的皇位是构不成危机的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赵构对岳飞动了杀机呢?

岳飞被杀的第一个原因:重兵在握,尾大不掉。宋朝立国初年,宋太祖问赵普,说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换了八姓。战争不息,民遭涂炭。这是为什么呢?赵普说:"陛下考虑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方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奇巧之谋。只需削夺他们他们拥有的权力;限制他们拥有的钱粮;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做到这几点,天下就安定了。"于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强干弱忮,加强中央权威。这是两宋的一个基本国策。

岳家军,几百年来,一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是南宋的王牌部队。问题却也恰恰出在这三个字上。岳家军不是一支私人武装。但是除了岳飞父子还有岳飞的女婿张宪,别人要想指挥基本上不可能,这和两宋强杆弱枝的基本国策直接冲突。后来岳云等甚至出现过以岳家军为筹码向朝廷施压的行为,这更是触动宋朝皇帝心中的那根敏感的神经,岳飞的命运也就在可想而知了。

岳飞被杀的第二个原因:以武将的身份擅言废立。由于南逃时受到了惊吓,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仅有的一个孩子也夭折而亡。从此无后。他收养了太祖系后裔赵伯琮,即后来的孝宗,由皇后张婕妤抚养。吴皇后受宠后想再收养一个儿子。好在他们之间选一个太子。也就是说吴皇后想让她认养的孩子当太子。可赵构意在赵伯琮。为此他很伤脑筋。岳飞恰恰来奏请此事。未待奏毕,高宗就严厉地训斥:"你的话虽然出于忠心。但你在外拥有重兵,不应参与立太子之事。"其后高宗同几个大臣谈及此事。明确表示对岳飞的不满。召见薛弼警告岳飞。又让赵鼎转告岳飞,以后不得干政。

岳飞以武将的身份擅言废立,让赵构不得不猜忌,是不是岳飞有贪拥立新主之功,要知道历史上无数重臣因拥立之功而独霸朝纲,乃至谋权篡位着数不胜数,岳飞的身份又是宋朝历来所猜忌的手握重兵的大将,这不能让赵构产生怀疑。   

岳飞被杀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与皇帝针锋相对,对皇帝产生威胁。绍兴七年春,高宗允许岳飞领兵北伐,并命王德部归岳飞指挥。恰逢秦桧复官担任枢密使赴金议和。加之赵构担心岳飞军力过大,又将王德部划归张浚统辖。岳飞便知北伐无望,甚为沮丧。一边上表求解兵权为母守孝;一边未待高宗批准就将鄂州军务交与张宪,自己步归庐山服孝。

高宗接奏之后,非常不满,亲笔给岳飞一封御札,拒绝他的辞职请求,责令复职。岳飞接旨后,又上表坚意辞职。如此往返三次。最后高宗让三省枢密院给鄂州宣抚史参义官李若虚和统制官王贵下了一道公文。要他们一起去庐山敦促岳飞回军复职。如不成则处李、王以军法。

李、王在庐山与岳飞谈了6天,岳飞终于同意复职。他先到建康向高宗请罪。高宗安抚之中有严厉警告:"太祖皇帝的训诫说,凡有违犯吾朝法典的,只有用刀剑对待。这次仍然派你统帅岳家军,表明我并没有怪你。"然而此时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已经急转而下,从他言辞里已经看出了刀剑的锋芒。

岳飞兵进中原,大败金兀术。高宗担心岳飞孤军深入有所闪失,遂连发金牌,严令回师。绍兴9年,金宋议和,岳飞反对,高宗给岳飞加官进爵,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儿。岳飞连续三次拒绝,针锋相对。

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封建年代,这有歉柔道。手握重兵又"不听话"是很危险似的。本来两宋就忌讳武将。特别是独握兵权的武将。他太完美了。太完美又怎能在现实中生存?如果他爱官爱财,可能倒好了。再圆滑一些就更好了。

我们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当然知道岳飞是一名忠心耿耿、刚直不阿的大英雄,然而以赵构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与地位来看,他很难不对岳飞产生猜忌。不仅仅是岳飞,赵构对其他的武将也充满了猜忌。   

绍兴11年正月。淮西宣抚使张俊入朝。高宗赵构以唐朝中兴名臣郭子仪讽喻之,并锋芒毕露地严词警告:"现在爱卿所带之兵,是朝廷之兵,如果心尊朝廷,就像郭子仪那样不但自己享福,子孙也会昌盛。如果凭自己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不但子孙不享福,自己也有不测之祸。"

对此张俊心领神会。先是带头自释兵权,后参与陷害岳飞。相传岳飞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的时候,一言不发,只是袒露后背,上面刺着四个大字"尽忠报国",看者无不震惊,最终一代名将饮下御赐毒酒,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令后人无比哀叹。

绍兴十一年,当宋金战争持续达十五年之久时,宋金双方最终达成和约:一、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二、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三、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宋金战争前后共持续百余年之久,战争初期,金朝处于军事政治上升时期,在军事上充分利用骑兵迅捷之长,采取广正面多路突进、重点进攻的战略,灭亡北宋。并利用骑兵优势,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战线过宽过长,兵分势寡,给养供应困难,加之缺乏对占领地的控制与巩固,未能灭亡南宋。

战争后期,连年征战国势日衰,军力锐减,内部矛盾激化,疲于对宋对蒙两面作战,终未实现其统一南北的战略企图。北宋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备废弛,战斗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协求和的国策,终为金所灭。南宋虽仅据半壁河山,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但国力尚丰,军民同仇敌忾,依江河设防,据险坚守,加之名将倍出,所以能与金旷日久战而未亡。

秦桧:说我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对不起,秦某顶多算个配角

谢谢关注子寰兄,点我头像查看,更多历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续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