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應該會發現,古代皇帝一般都是自稱“朕”的,但你如果看過介紹明朝的電視劇,你會發現這位皇帝是個例外,這就是自稱“咱”的朱元璋。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天下皆朕 皇權獨尊

朕,zhèn,從舟從灷(zhuàn)。本義為舟中火種。引申為徵兆、所自,再引申為我。

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嬴政就覺得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的,而上古時又有天皇、地皇、人皇這三皇,李斯等人認為可以把改“王”為“秦皇”,所以嬴政就自己創了一個專屬的名號——“皇帝”,自稱為“始皇帝”。既然自己成了始皇帝,那對自己的稱呼也不能馬虎,不能像以前的國君一樣,稱自己多是用孤和寡人來表示,於是又創了一個人稱——“朕”,他還對這個稱呼進行了規定,說全天下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稱朕,大臣和百姓是不能用朕這個第一人稱的,可以用吾,餘,我,在下等詞語來表示。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而“朕”這個字確實比較有深意,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也就是從秦始皇開始,我中華大地上的歷朝歷代的皇帝,在重要場合或者是發佈類似聖旨的文書時,往往也沿襲秦朝,都會選擇用“朕”來作為自己的自稱,以此表示莊重、正式、重視。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朱元璋小時候真是要多窮有多窮,他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場天災改變了他的一生。當年,朱元璋的二哥決定外出逃荒,可是朱元璋沒有跟著一起去,而是到寺廟出家當了和尚。當時朱元璋因為年紀小,經常被欺負,但朱元璋並沒有太多的抱怨,他深知只有待在寺廟來裡他才有一線生機。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在災荒年代,可以說是人人自危,即使是寺廟也不例外。隨著災荒越來越嚴重,不少人也都往寺廟裡湧,寺廟裡的糧食也不多。這可愁壞了方丈,後來就想了一個不得以的解決方法:裁員。

一天,方丈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方丈舉行了一場考試,題目的內容很簡單,就只有一個問題:你出家的原因是什麼?有人淚流滿面,苦苦哀求,說自己不想死,成功地感動的方丈;有人兩個瞳孔放大,麻木地望著遠方,一臉的生無可戀,讓方丈覺得天空中飄滿了陰霾。

當方丈問到朱元璋時,大家都靜了下來,都很好奇這個小屁孩會怎麼說。朱元璋望了一眼這個唯一還算疼愛他的方丈,平淡的說出了老套的三個字:“想活命。”方丈有些失望,一邊搖頭一邊低聲嘆息:“天下蒼生萬民誰不想活命?”可這時少年朱元璋卻更加嚴肅了,他挺了挺脖子,說:“我就是蒼生萬民。”旁邊的和尚“哄”地一下子亂了套,朱重八傻了,已經開始說胡話了。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只有方丈愣住了。眼前這個小傢伙,身材雖然削瘦,卻如一把強弓,繃得緊緊的,似乎隨時可能射穿別人。他此刻的眼光犀利,不怒自威。而且那擲地有聲的言語,隱約有種說不清的威嚴。方丈越想越怕,他已經堅信一點,這個少年朱元璋,絕非凡品。最後方丈還是決定留下了他。

這個放牛娃為什麼去當了和尚

其實在元朝,朱元璋出家當和尚跟給地主放牛,性質是一樣一樣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想活命。”,說白了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說句諷刺的話,在古代開寺廟的人也就是一個大地主,盛世開門迎接香客,租地收租金,但是到了災年,關了廟門緊閉不出,在廟裡吃齋唸佛閉關修行,其實這也不能怪人家,俗話說“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廟裡的和尚都吃不飽,哪裡能普救得了眾生?

最重要的是,元朝十分信奉佛教,據說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已經到了荒謬的程度,或許是因為蒙古人多年征戰,燒殺搶掠的事做多了,內心也需要平靜,想要贖罪吧。因而這時候藏傳佛教就開始流行,由於皇帝特別信,導致和尚有很多特權。法律對和尚的約束相對是寬鬆許多的,和尚能做的事也就多了。寺廟的另外一個特權就是不用繳稅,所以一個寺廟中除了少數會念經的和尚外,其餘都是給寺廟打工的。元朝的和尚地位很高,而漢人被劃分到第三四等公民,甚至在元朝統治者眼中,漢人跟一頭驢子等價,所以,和尚也不是漢人能隨便當的。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少年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到皇覺寺當和尚,他父母的是功不可沒的,小時候的朱元璋體弱多病,他的父母曾經到皇覺寺許過願,皇覺寺的方丈應該也認識朱重八。家裡人都死光了後,或許是誤打誤撞,或許上天註定,總之朱元璋稀裡糊塗地就走到了皇覺寺,方丈見他可憐,又見他身體也算硬朗,能幹活,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朱元璋還讀過幾年書,在當時也算是知識分子,這才收留了他。

朱元璋去寺廟燒香祈福,回想起小時候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挑水劈柴的苦日子,就想逗逗眼前的和尚,只見朱元璋慢條斯理地問:“朕需要下跪嗎?”這可是個難解的扣,怎麼能讓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跪呢?那還不得給全寺僧人帶來殺身之禍啊!幸好鬍鬚發白的方丈見過世面,吐出一句“真龍不必拜泥佛”,不僅巧妙化解了危機,而且讓皇帝倍覺得有面子。朱元璋一高,賞了不少的香油錢。

舉旗起義

1351年,不堪忍受元朝黑暗統治的農民階層中爆發了起義,雖然不久就被鎮壓了。但這次起義卻如星星燎原之勢席捲全國各地,短短一年內,這個強大的元帝國爆發了幾十起起義,成千上萬的人參與了進來。即使是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對此也毫無辦法。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初一的早上,朱元璋收拾好幾件衣物,跨出皇覺寺大門,踏上了去往近鄰的漆州的路途。朱元璋是要去“參軍”的,從此刻起他真正了走向了起義之路。而且今後將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25歲的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後來朱元球稱雄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時的朱元璋,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只為等待一個時機,時機一到便會瘋狂生長,勢不可擋。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吃了文化虧?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不修篇幅,說話沒有文采,其實這是不太準確的。歷朝歷代,五百多個皇帝,哪個不識字?如果沒有文化朱元璋是當不這個了皇帝的,更不要說開創洪武之治了。當然,朱元璋的文化造詣相比較其他皇帝可能是低了點,但好歹也念過幾年私塾的。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朱元璋這人各方面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不是那場天災,他們也極有可能走上科舉的道路,說不定,也可能會出個狀元,在敲鑼打鼓,衣錦還鄉的同時,把名字刻在國子監裡的石碑上。而在皇覺寺當和尚期間,朱元璋也沒閒著,他發奮讀書,廣泛涉獵各類書籍。而年少時的苦難經歷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

其實,朱元璋這麼隨意,是有原因的,朱元璋有心推廣白話文,自己才身先士卒,將奏章寫的淺顯易懂,與談話無異。並不是說朱元璋胸無點墨,只能說一點大白話,畢竟這位也是個經世之才,如果有心,起碼寫出文縐縐的畫風不成問題。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稱的皇帝

據說他登基後下的第一道聖旨就是核查天下戶籍,也就是人口普查。聖旨曰:“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就是戶口不明白俚,說給中書省把天下戶口查清楚。欽此。”

某年,東海屢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奏本請示,洋洋灑灑上萬字,最後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簡明扼要,讀後忍俊不禁。

當年的小和尚朱重八長大後,他刀頭飲血,歷經百戰,終於登上了權力的最頂峰。你覺得這位“接地氣”的皇帝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