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我们经常看古装剧的应该会发现,古代皇帝一般都是自称“朕”的,但你如果看过介绍明朝的电视剧,你会发现这位皇帝是个例外,这就是自称“咱”的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天下皆朕 皇权独尊

朕,zhèn,从舟从灷(zhuàn)。本义为舟中火种。引申为征兆、所自,再引申为我。

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嬴政就觉得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而上古时又有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李斯等人认为可以把改“王”为“秦皇”,所以嬴政就自己创了一个专属的名号——“皇帝”,自称为“始皇帝”。既然自己成了始皇帝,那对自己的称呼也不能马虎,不能像以前的国君一样,称自己多是用孤和寡人来表示,于是又创了一个人称——“朕”,他还对这个称呼进行了规定,说全天下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称朕,大臣和百姓是不能用朕这个第一人称的,可以用吾,余,我,在下等词语来表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而“朕”这个字确实比较有深意,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我中华大地上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在重要场合或者是发布类似圣旨的文书时,往往也沿袭秦朝,都会选择用“朕”来作为自己的自称,以此表示庄重、正式、重视。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朱元璋小时候真是要多穷有多穷,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场天灾改变了他的一生。当年,朱元璋的二哥决定外出逃荒,可是朱元璋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到寺庙出家当了和尚。当时朱元璋因为年纪小,经常被欺负,但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他深知只有待在寺庙来里他才有一线生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在灾荒年代,可以说是人人自危,即使是寺庙也不例外。随着灾荒越来越严重,不少人也都往寺庙里涌,寺庙里的粮食也不多。这可愁坏了方丈,后来就想了一个不得以的解决方法:裁员。

一天,方丈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方丈举行了一场考试,题目的内容很简单,就只有一个问题:你出家的原因是什么?有人泪流满面,苦苦哀求,说自己不想死,成功地感动的方丈;有人两个瞳孔放大,麻木地望着远方,一脸的生无可恋,让方丈觉得天空中飘满了阴霾。

当方丈问到朱元璋时,大家都静了下来,都很好奇这个小屁孩会怎么说。朱元璋望了一眼这个唯一还算疼爱他的方丈,平淡的说出了老套的三个字:“想活命。”方丈有些失望,一边摇头一边低声叹息:“天下苍生万民谁不想活命?”可这时少年朱元璋却更加严肃了,他挺了挺脖子,说:“我就是苍生万民。”旁边的和尚“哄”地一下子乱了套,朱重八傻了,已经开始说胡话了。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只有方丈愣住了。眼前这个小家伙,身材虽然削瘦,却如一把强弓,绷得紧紧的,似乎随时可能射穿别人。他此刻的眼光犀利,不怒自威。而且那掷地有声的言语,隐约有种说不清的威严。方丈越想越怕,他已经坚信一点,这个少年朱元璋,绝非凡品。最后方丈还是决定留下了他。

这个放牛娃为什么去当了和尚

其实在元朝,朱元璋出家当和尚跟给地主放牛,性质是一样一样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想活命。”,说白了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说句讽刺的话,在古代开寺庙的人也就是一个大地主,盛世开门迎接香客,租地收租金,但是到了灾年,关了庙门紧闭不出,在庙里吃斋念佛闭关修行,其实这也不能怪人家,俗话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庙里的和尚都吃不饱,哪里能普救得了众生?

最重要的是,元朝十分信奉佛教,据说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已经到了荒谬的程度,或许是因为蒙古人多年征战,烧杀抢掠的事做多了,内心也需要平静,想要赎罪吧。因而这时候藏传佛教就开始流行,由于皇帝特别信,导致和尚有很多特权。法律对和尚的约束相对是宽松许多的,和尚能做的事也就多了。寺庙的另外一个特权就是不用缴税,所以一个寺庙中除了少数会念经的和尚外,其余都是给寺庙打工的。元朝的和尚地位很高,而汉人被划分到第三四等公民,甚至在元朝统治者眼中,汉人跟一头驴子等价,所以,和尚也不是汉人能随便当的。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少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到皇觉寺当和尚,他父母的是功不可没的,小时候的朱元璋体弱多病,他的父母曾经到皇觉寺许过愿,皇觉寺的方丈应该也认识朱重八。家里人都死光了后,或许是误打误撞,或许上天注定,总之朱元璋稀里糊涂地就走到了皇觉寺,方丈见他可怜,又见他身体也算硬朗,能干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朱元璋还读过几年书,在当时也算是知识分子,这才收留了他。

朱元璋去寺庙烧香祈福,回想起小时候在皇觉寺,当小和尚挑水劈柴的苦日子,就想逗逗眼前的和尚,只见朱元璋慢条斯理地问:“朕需要下跪吗?”这可是个难解的扣,怎么能让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跪呢?那还不得给全寺僧人带来杀身之祸啊!幸好胡须发白的方丈见过世面,吐出一句“真龙不必拜泥佛”,不仅巧妙化解了危机,而且让皇帝倍觉得有面子。朱元璋一高,赏了不少的香油钱。

举旗起义

1351年,不堪忍受元朝黑暗统治的农民阶层中爆发了起义,虽然不久就被镇压了。但这次起义却如星星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各地,短短一年内,这个强大的元帝国爆发了几十起起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了进来。即使是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对此也毫无办法。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初一的早上,朱元璋收拾好几件衣物,跨出皇觉寺大门,踏上了去往近邻的漆州的路途。朱元璋是要去“参军”的,从此刻起他真正了走向了起义之路。而且今后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5岁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后来朱元球称雄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的朱元璋,内心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只为等待一个时机,时机一到便会疯狂生长,势不可挡。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吃了文化亏?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不修篇幅,说话没有文采,其实这是不太准确的。历朝历代,五百多个皇帝,哪个不识字?如果没有文化朱元璋是当不这个了皇帝的,更不要说开创洪武之治了。当然,朱元璋的文化造诣相比较其他皇帝可能是低了点,但好歹也念过几年私塾的。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朱元璋这人各方面能力还是很强的,如果不是那场天灾,他们也极有可能走上科举的道路,说不定,也可能会出个状元,在敲锣打鼓,衣锦还乡的同时,把名字刻在国子监里的石碑上。而在皇觉寺当和尚期间,朱元璋也没闲着,他发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而年少时的苦难经历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

其实,朱元璋这么随意,是有原因的,朱元璋有心推广白话文,自己才身先士卒,将奏章写的浅显易懂,与谈话无异。并不是说朱元璋胸无点墨,只能说一点大白话,毕竟这位也是个经世之才,如果有心,起码写出文绉绉的画风不成问题。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以“朕”自称的皇帝

据说他登基后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核查天下户籍,也就是人口普查。圣旨曰:“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就是户口不明白俚,说给中书省把天下户口查清楚。钦此。”

某年,东海屡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奏本请示,洋洋洒洒上万字,最后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简明扼要,读后忍俊不禁。

当年的小和尚朱重八长大后,他刀头饮血,历经百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最顶峰。你觉得这位“接地气”的皇帝怎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