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美食,山西“揪片”與“掐疙瘩”的不同之處?

導語:要說山西美食“油撕面掐圪瘩”,先得從“揪片兒”、“掐圪瘩”說起。

華夏美食,山西“揪片”與“掐疙瘩”的不同之處?

在華夏麵食食譜中,人們多見“揪片兒”,這是一種大眾化的普通叫法。而在山西民間土語中,“揪片兒”叫“掐圪瘩”。大體上可以說,揪片兒、掐圪瘩屬同一種麵食,作法也大致相同。其相同之處,一是用料都是白麵。當然,山西的“三合面掐圪瘩”另當別論。二是揪片兒、掐圪瘩面要和得比手擀麵條面軟一點兒,其口訣是“和硬搋軟,擀厚掐小”。就是面和好後,還得用拳頭蘸水搋軟,且得餳(醒)一段時間。做的時候,面際擀得要比麵條面厚一些,下鍋時掐得要小一些,大體如指頭蛋兒那麼大。有的是先掐在墊拍子上,一塊下鍋煮;有的是邊掐邊下鍋。只見巧媳婦兒站在冒著騰騰熱氣的沸水鍋旁,左手拿著皮帶寬、手掌長的面片,右手拇指、食指飛快地掐來,接二連三,視覺上似乎會連成一條弧線,不一會兒,三兩碗的掐圪瘩便掐到鍋裡。掐圪瘩下鍋是邊掐邊煮的,最後一塊下鍋後,攪動幾下,就煮熟了,得即時用笊籬撈出。否則,煮過了頭不好吃。

“揪片兒”與“掐圪瘩”也有不同的地方,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揪片兒是“揪”,掐圪瘩是“掐”,揪,可能拉長。掐,一掐即斷。這就有揪、掐得大、小的不同了。實際上,揪也好,掐也罷,全看吃飯的人多少。如若有七八口人吃飯,不免毛毛糙糙,顧不得講究大小,趕緊揪扯下鍋,讓大夥兒儘快吃食。若是三兩口人吃飯,便可以細細緻致地“擀厚掐小”了。當然,這中間也有各家不同的做飯習慣和不同飲食習慣所致。毛草人家、人口多的人家,或者是年輕人吃,喜歡掐得厚一些、大一點,吃起來有咬頭。細緻人家,人口少的人家,或是老年人吃,就講究做得細一些,掐得小一點兒。

“油撕面掐圪瘩”,就達到更高境界,做法更加細緻、講究了。首先是面要和、搋得更軟,餳得更到,而且餳面時表面得抹一層麻油、蓋嚴,使面餳得柔軟、有勁道。二是做面時全然不用幹面撲,而是一色用麻油;全然不用擀麵杖,而是一色用手蘸麻油操作。三是下鍋時,擰一小塊面,揉搓成長條扁柱型,左手拿著油津津的面柱,右手拇指、食指不時蘸著油,一下一下,掐出象蝌蚪一樣的、中間凹陷的小圪瘩。隨著鍋裡的開水沸騰,小蝌蚪在水面上下翻騰、圪湧,水面會飄浮一層黃澄澄的油花花。因了面圪瘩渾身披滿了油,下到鍋是斷然不會粘住的。這就謂之“油撕面”。煮沸片刻,用笊籬撈在金邊細瓷小碗裡。一碗小蝌蚪大小、中間凹陷的“油撕面掐圪瘩”,拌以肉炸醬、炒西紅柿潲子,再調以鹽、醋、醬油、香油、芫荽、蔥絲、辣角等調料,用筷子不住地攪拌,潲子、調料會自然而然地匯聚於掐圪瘩的凹陷處。用筷子一撥拉,“呼嚕”吃到嘴裡,只覺得綿軟、勁道、有味,象自動化一樣,不待多嚼便嚥了下去。

要知道,和好的面用不用擀麵杖擀壓,可大不一樣。經擀麵杖擀壓的面,結構壓緊,口感偏硬,且不易消化。而“油撕面掐圪瘩”,未經擀麵杖擀壓,自然吃起來綿軟,確是招待貴客,或宜為老人、小孩食用的一道美食。

掐圪瘩也是一種有講究、有說法的飯食。因了“掐”、“揪”有斷的意思,所以接親待客、新女婿上門,是斷然不會吃掐圪瘩、揪片的。而醫生、大夫來給家人看病,中午飯定然會給吃掐圪瘩,以表示掐斷,再不和醫生打交道。其中,也寄託了鄉民們樸素的心願和情感。

​感謝收看@老生喊你吃飯,本人是一名美食原創作者,堅持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美食做法及製作小技巧,如果您每日為吃什麼而糾結,來老生家瞧一瞧吧,一定能讓您吃得舒心又健康!歡迎關注哦!喜歡我的文章和觀點,就請您多多點贊、收藏、轉發,您的支持是對老生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