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1


國家衛建委網站20日發佈《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括》。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024萬例,死亡超2.5萬餘人。


按傳染病類別統計:


甲類傳染病報告主要發病於鼠疫和霍亂


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淋病和猩紅熱,佔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

91.1%


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膜炎,佔丙類傳染病報告總數的99.5%


其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腹瀉病和包蟲病,佔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100%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近幾十年來,法定報告的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以往高發病種發病率也明顯下降甚至絕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新的傳染病病種。


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種類不斷增多。


不僅如此,隨著流動人口的擴大,使已經絕跡的淋病、梅毒等性傳播疾病,在90年代又死灰復燃,且發病率上升速度快,病種不斷增加,已佔據傳染病的主要位置。


2


2019年全國因艾滋病病毒死亡人數超2萬人


1985年6月,北京協和醫院首先報告中國境內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為美籍阿根廷人,來中國旅遊,5天發病後死亡。


1985年,我國發現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這是一位來自境外的旅遊者。


其後,幾年的艾滋病病例報告也均是來華外國人和海外華人。


1989年8月19日,在雲南吸毒人群中共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46例,由此標誌著艾滋病已從國外輸入發展到在國內傳播。


其實艾滋病這三個字,在1985年,也剛剛出現4年。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控中心在《發病與死亡》週刊首次報道,美國洛杉磯地區有5名男性同性戀患上了卡氏肺囊蟲肺炎。


隨後,在美國和法國的同性戀人群中陸續有更多此類患者的報告。到1982年,美國疾控中心才將其定義為“艾滋病”。


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已成為21世紀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也是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2019年全國(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因艾滋病病毒死亡人數達20999人,佔傳染病死亡總人數的83%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河南“艾滋病第一村”,昔日家家賣血,曾1天死亡7人。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快速致富”的大環境影響下,偏遠貧困的中原地區農村,成了便宜血漿的理想採集地,採血者大部分為衛生部門所開血站,但同時,不衛生採血為艾滋病病毒的蔓延製造了條件。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當時,在河南農村流行一個口號,“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


據第一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回憶:“文樓村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人賣血了。到1995年,幾乎家家都有人賣血。”


據相關媒體報道,當時文樓村3211名村民中,被檢測出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有678人。


2003年,是文樓村最悲傷的一年。一年內文樓村死亡26人,曾一天死亡人數就達到7人。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現在我國艾滋病人數每年都在不斷的往上漲。據保守估計,我國艾滋病病毒患者人數在80萬以上,而且每年新發的人數還在增加。


3


肺結核傳染病每年在中國發病數量是新冠狀病毒的十倍


肺結核屬於慢性傳染病,在我國法定傳染病中屬於乙類傳染病,它與新冠狀病毒是同級別的傳染病。


歷史上,結核病曾與天花、鼠疫和霍亂等傳染病一樣,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


在我國,每年結核病的發病數量高達86萬,是新冠狀病毒的十倍。


的確,肺結核傳染病遠比新冠狀病毒恐怖的多,它已經伴隨了整個人類歷史。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肺結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英國考古學專家西蒙確定在2300年前,肺結核就存在於英國一些偏僻的村落。


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佈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群成為主要入侵對象。


直到後來,抗生素的問世帶來了人類與肺結核抗爭史的轉機。但是,看到藥物的強大作用的同時,危機也在發生。


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的肺結核防治系統遭到破壞,艾滋病病毒患者增多,攜帶艾滋病病毒患者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正常人的30倍。


多種抗藥性結核菌株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於是,結核病向人類發起了新一輪的挑戰。


2016年北京市共報告肺結核患者6731例

,肺結核在甲乙類傳染病中位於第二,仍為第二大傳染病。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9-2025年中國結核病診斷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19年1-7月中國肺結核發病人數為45萬餘例,死亡人數為982人;2018年中國肺結核發病人數為82萬餘例,死亡人數為3149人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世衛組織發佈的《2018年全球結核病控制報告》顯示:


中國是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患病人數居全球第二位。


防治肺結核傳染病任重而道遠,耐藥性肺結核已成全球難治的傳染病。


4


我國曾發生過兩次病毒性肝炎大流行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地區,在法定傳染病中其發病率位居第三,僅次於感染性腹瀉和流行性感冒。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我國曾發生過兩次肝炎大流行。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計有29萬人患病。醫院爆滿,不得不在各單位開展臨時病床。


上海此次甲型肝炎流行並非由於甲肝病毒變異所致,而是居民習慣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汙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


甲型肝炎是中國一些地區發病率較高的腸道傳染病。在散發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肝佔36%-47%。


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我國新疆南部地區發生戊型肝炎水型流行,共計發病11萬餘例,死亡707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大流行。


戊型肝炎流行,多數由水源被糞便汙染所致。


此外,研究表明豬戊型肝炎能傳播給人,食用未煮熟的鹿肉也會引起戊型肝炎感染,戊型肝炎宿主範圍廣,變異較大,極可能從多種動物傳播給人。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除了甲肝和戊型肝炎外,乙肝也是病毒性肝炎中高發病之一。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僅僅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就達到了9000萬人,佔據了全球乙肝病毒攜帶者總數的三分之一。


我國是肝病大國,近年來,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普及,乙肝病毒感染人群不斷下降。


但由於我國原感染者基數過大,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最高的仍是病毒性肝炎。


2019年1-7月中國病毒性肝炎發病人數為90萬餘例,死亡人數為

372人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我國慢性乙肝病例眾多,且抗病毒治療率低,病毒性肝炎相關死亡將呈上升趨勢。


5


瘧疾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


瘧疾與艾滋病、肺結核一起被世衛組織列為全球三大公共衛生問題。


2016年,全球仍有91個國家和地區流行瘧疾,有2.16億新發病例,約44.5萬人死於瘧疾。


我國瘧疾流行的歷史悠久,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於瘧疾的流行因素複雜,且傳播快、易反覆等特點,2000年以來,我國瘧疾疫情出現上升。


隨著,我國外出務工、經商、旅遊以及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人員日益增多,國內輸入性病例疫情居高不下。


2018年1-6月中國瘧疾發病數為

1380例,死亡人數為4人;2017年中國瘧疾發病數為2697例,死亡人數為6人。


去年,全國一千多萬人感染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發病數是新冠的十倍


瘧疾曾在我國大面積流行,經過多年防治,瘧疾疫情一度得到控制,但自2000年以來,瘧疾疫情出現回升,2006年發病達到高峰。


雖然輸入性瘧疾病例佔的比重在升高,已經成為我國瘧疾病例的主要來源,但是和之前瘧疾本地流行時相比,發病率還是比較低的。


但瘧疾傳播媒介仍普遍存在,瘧疾傳播的條件尚未徹底消除。還是會引發傳播,成為傳染源的可能。


輸入性瘧疾病例在後期可能長期存在或日趨嚴重,因此引發的瘧疾傳播風險也將長期存在。


6


近幾十年來,我國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醫學技術迅猛發展,完善的衛生保健工作的實施,尤其是疫苗研製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擴大計劃免疫,使許多傳統的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這讓很多人認為人類已經能夠基本控制和消滅傳染病,於是放鬆了傳染病的防治,導致嚴重後果。


艾滋病已成為21世紀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在法定傳染病中,僅次於流感。


鼠疫、霍亂,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它卻沒有徹底消失。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全球,2019年新冠狀病毒成為全球大流行傳染病。


沒有徹底消失的病毒,它都有發生再次席捲大地的可能。這一次它或許已經變異,變得更兇猛,更迅速,更有傳播力,人類無法匹及。


新冠狀病毒就是在給我們所有人一個警示,不要輕視任何一種病毒,不要大意任何一種疾病。


輕視病毒,病毒就可能會將你反噬;小看疾病,可能就會危及生命。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傳染病戰爭中,唯有自救才是讓自己免除災難的最好方式。


同時,通過這次疫情希望大家能夠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健康理念,加強自我防控機制,尤其是免疫力。


在這一方面,我們也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